《儿童文学翻译的创译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文学翻译的创译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儿童文学翻译的创译研究摘要:创译翻译实践中长期存在又长期被忽视,在儿童文学的翻译中运用得尤为明显。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决定了对翻译的创造性的要求。创译是满足这些要求的有效手段。通过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不同译本的对比分析,能总结出创译常用的实现方法。从中也可以看出,创译将推动儿童文学和其他领域翻译的进一步发展。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创译一、引言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出版市场空前繁荣。从数据看,全国五百八十多家出版社中,有五百三十多家出版少儿图书,年均出版六亿多册少儿图书,我国年出版少儿图书品种数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这种繁荣在多方力量作用下将会进一步增长。小学语文新教学大纲要求课外阅读量六
2、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这只是最低要求。根据有关专家研究,六至十二岁的孩童大多应该达到五六百万的阅读量。这就需要很大的图书市场才能满足需要。从市场占有份额来看,国内儿童文学作品在这几年虽然出了杨红缨系列等很多新作,但国外文学仍然占据了主体地位。人们熟知的儿童图书一般来说都是外来的翻译作品,诸如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夏洛的网等。相对于外国儿童文学在中国市场的悠久历史以及眼下的迅猛发展,对于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研究却未能跟上其步伐,本课题组从中国知网搜索儿童文学翻译条文发现,2015-2017年共有文献232篇,期刊204篇。数目不多,且点击文章可发现,大多发出的文章主题不外乎儿童翻译文学的现状、发展趋势
3、、译者素养以及各种理论角度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明确涉及翻译原则以及策略的文章屈指可数,这是不足。另一方面,翻译中的创译现象其实颇为普遍,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尤为明显,但其研究也不多。从发表的文章来看,主要涉及内容是诗词类创译、广告类创译、各种理论下的创译,停留在表面化的论述,儿童文学翻译方面的创译研究论文数量过少。本课题组观察到创译现象在翻译实践中普遍存在,但以前的研究对创译定义模糊,同时对创译方法缺乏总结。本课题组尝试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为例,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并探讨创译方法在将来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前景。二、创译的理论前提创译(transcreation)就是创造性翻译(Creativetrans-
4、Iation),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概念。目前已有的研究来既把它当成形式上的创新,又指内容或意义上为了某种目的(比如再现原文的风格或内容)在译文上的改变。将原作的效果、情感、氛围语气等翻译出来是在不同文化或语言背景下转换的关键1,前提是要忠实,在此基础上最大化地追求译作的可读性2,由于翻译的文本类型不同,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对其进行再处理、协调、编辑。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创译是根据译者不同的审美观念对原文进行再创造的过程,用所有能用的手段和陌生化的技巧达到既定的审美要求,再有效地将其传达给读者。因此,创译是以目标语为导向的基于译者个人审美观念对译文的再创造。4无论如何,很多研究者都从读者的角度看待创
5、译,认为译者的创造总是为了译文读者服务的。正如坎波斯(H.deCampos)所言:创译不是仅仅就是翻译出一个具有声音特性的译本,而是应该应用当前时代的诗歌以及当地最好诗歌的技巧来对原文创造性地翻译5。英国学者维埃拉(EISeRRVieira)将他的这一说法凝练为创译诗学。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遵循的无疑是把最好的留给孩子这种普世原则。正如有学者将人类的思维过程看做广义的翻译过程,在其他一些人眼中翻译则是一种尤其需要创造力的行为。谢天振就说:译者既是原文的接受者即读者,又是原文的阐释者即再创造者。6翻译时,根据不同的需要,译者对译文的改写,重组,编译往往是家常便饭,这些翻译手法中无不包含了译
6、者的创造性,即创造性的翻译。创译是译者自身创造力和翻译水平的高度集合;同时当人们谈及创译和翻译时,由于这两者是彼此之间相互对应的关系,所以人们能够很自然地就联想到他们间的不同。如铁木志科所言(MariaTy-moczko),当我们研究翻译时往往纯粹地将翻译看作是一种关于语言的艺术,因此翻译的审视有时就不会受到时间的限制。而创译被定义之所以被称之为创译是在因为在目的语中,译者通过对源文本创意性地重写、重组、编辑等方式,来得到具有表达性和目的语文本,其方式可以为单模态或多模态。5吕和发、蒋璐采用的是效果的视角,把创译看做是对跨文化交际效果的追求刀。越能吸引儿童读者的作品越能占领市场,因此,儿童文学
7、的原创和翻译作品都要追求趣味性以及其他儿童文学独有的特点。在跨越文化障碍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创译成为了普遍和必不可少的翻译策略。对于创译的理解由不同的角度可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导致了对创译认识的混淆。本课题组认为,创译和一般性翻译在文本对比上差别比较明显。实际上,从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派开始,对于翻译行为的主流理解还是把它看做是意义、信息、风格、效果等因素上的对等。译文并没有脱出原文的桎梏。创译则更加接近文化学派的改写,它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东西来。在意义、信息等维度都与原文有一定的差别。同时创译的提法注重创新与原创,这是它与其他一般翻译的最大不同。为了与上文中以谢天振为代表的学者对于翻译本
8、质为创造这种观点相区别,本文把创译定义为:译者为了实现或再现某种目的或效果,在译文中创造出原文没有的语言形式或意义。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可以看出创译的本质特征是翻译中的创造,需要在译文中创造出原文没有的东西来。创译的基本出发点仍然是翻译,也就是说,译者创造的东西依然是以原文为蓝本生成的。如果我们把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文本对应的层次分成文字意义,语言风格、交际效果的话,创译仍然会寻求在第三层次上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对应。本课题组认为,创译与交际翻译、归化等等提法的区别在于,创译侧重翻译方法,是实现某种翻译目的的手段。如前文例Anenormouspuppywas1ookingdownatherwithI
9、argeroundeyes1.ti11at1astitsatdownagoodwayoffzpantingzwithitstonguehangingoutofitsmouthzanditsgreateyesha1fshut.8头个挺大的小狗睁着两只灯笼大的圆眼睛对着她看,轻轻地伸一只爪子出来好像要挨到她似的。9通过对比我们看到,译文中的灯笼大意义,在原文中都是没有的,这就是翻译中的创造。设想,英语小读者读到Iargeroundeyes”联想到的形象和汉语小读者读到灯笼大的圆眼睛联想到的形象肯定不同。那么译者为何要创造出新的意像呢?比较有无这个形象的两句话,答案就明显了。一头个儿挺大的小狗睁着两
10、只大大的圆眼睛对着她看。一头个儿挺大的小狗睁着两只灯笼大的圆眼睛对着她看。从对比可以看到,第一句中虽然用了大大的描述,但是没有具体比较的对象,很难讲大具体化,而译者加上灯笼的比喻之后,原本空乏平淡的描述立刻就变成了现实生化中可以比较的东西,大小尺寸具体化,译文立刻就生动To这是儿童文学的要求。三、儿童文学的特点与翻译的困境儿童文学的读者的特点,决定了其与承认文学的不同。这些特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翻译的策略与方法。(-)儿童文学语言的特点儿童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简单易懂。书名和故事的内容都是最容易理解的,儿童作为语言的初级学习者,学习能力和语言水平都十分有限,因此在翻译时能够让他们读懂就显得格外重
11、要。孙彩蝶、邱天河运用语料库的方法分析其词汇,发现类符/形符比非常低,词汇的重复率高,密度小。10说明其文中所用的词汇量非常有限。形象生动是儿童文学语言的第二个特点。儿童本身就是好动群体,什么有趣,喜欢什么。一旦文本枯燥,他们阅读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分钟。年龄越小的儿童,由于其有限的知识,因此往往会对类似于图像、视频之类的媒介感兴趣,因此针对于这部分读者的文字也应当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而年级稍微大一点的少年儿童,他们对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他们更关加关注语言本身是否有趣。为了吸引这部分少年儿童读者,译文的形象性和有趣味性就显得格外重要。为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在翻译时适当采用
12、一些手法,如添加拟声词、叠词等。例如拟声词在儿童文学中的使用比任何其他文学类型都要多。出于人类儿童的共性因而引起的文学共性,这种特点在任何一种语言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如:Anenormouspuppywas1ookingdownatherwith1argeroundeyeti11at1astitsatdownagoodwayoff,pantingzwithitstonguehangingoutofitsmouth,anditSgreateyeSha1fShut8从下划线的部分我们可以看到,这段文字同样运用了简单的语言描绘了声音、形态、和动作。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总是尽量地使译文同样生动形象。优美
13、动听是第三个特点。声音在语言的传递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就是越是朗朗上口的文章诗歌越能被人们记住并广为流传,儿童文学则更是如此。儿童作为语言的初级学习者,由于认知水平的不足,他们往往会对有节奏、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作品记忆力更加深刻也更感兴趣,因此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也要考虑到翻译出来的作品是否有韵律节奏感。例如爰文中有这样的儿歌:Speakrough1ytoyour1ittIeboyzAndbeathimwhenhesneezeseOnIydoeSittOannOy,Becauseheknowsitteases.8与成人世界的诗歌复杂的韵律和节奏以及深邃的思想相比,这首诗
14、歌具有简洁的节奏和响亮的尾韵,非常适合儿童记忆与歌唱。(二)传统翻译的困境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简单的特点并没有让儿童文学的翻译更加容易。恰恰相反,由于儿童的语言和认知有限,缺乏世界知识,对于译文的可读性和易懂性要求更高。为了让译文如原文一样生动有趣,译者必须运用各种方法来帮助幼小的读者跨越文化的障碍,领略到阅读的乐趣。否则,小读者就会对文本失去阅读的兴趣。比如爱丽丝漫游仙境中有句话DOye)USayPigorfig?这句话使用的词极其简单,每个单词不超过三个字母。意思是你说的是猪还是无花果?O不过,原文用上了尾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翻译成汉语时语音和语义无法在译文中两全。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儿歌的翻
15、译问题上。Wink1ejwink1ejitt1ebatjHowIwonderwhatyoureat!语言形式的不同使它的韵律特点很难与意义一起转换到汉语中来。原语和译语小读者生活经历的不同也是儿童文学翻译困境的根源。在原语中最常见的董西到了译语里面也许就成了最难想象的东西。例如爱中的小老鼠dormouse,本是欧洲常见的一种家鼠,但是中国基本是见不到了。因此中国的小读者很难想象得到这种小动物的模样。考虑到儿童文学市场的竞争本质上就是译文对儿童吸引力的要求,如果传统的翻译翻译无法使译文同样具备儿童文学应有的这些特征,译者就会采用创译。四、创译方法创译是译者翻译过程中艺术的那个方面,体现了他的创造
16、才能,并且无法用规律来形容或总结。虽然如此,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译者的创意来自于译语文化,是译者翻译知识和其他知识积累之后的发挥,其中包括了对其他译者的学习。正因为创造力的这种传承性质,我们有必要总结创译常用的方式。创译的形式包括文本改编、创造性重写、重构等等。前文已经说过,创译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翻译中的普遍现象。从译者的主体性来分析,有被动创造和主动创造之分。被动的创译是指为了跨越文化障碍不得已而为之。主动的创译指的是在传统的对等式的翻译能够实现的情况下,为了使译文生动有趣,译者主动弃用原文的语言形式与意义,创造出新的语言形式与意义。跨越文化障碍是创译的初级阶段。翻译中的文化障碍是不可避免的。下面举个简单的例子:一thatbeginswithaMzsuchasmouse-trapszand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