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方案.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483735 上传时间:2023-12-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方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方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强化以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为深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根据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关于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的意见要求,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指导思想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共同富裕的新要求,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为切入点,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统筹部署农业科技创新,持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创新实力、创新平台支撑力和农业科技服务效能,促进科技与农业

2、深度融合,为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全面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提供科技支撑。(二)总体目标至IJ2026年创新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业农村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实施现代农业科技攻关重大项目IOO项,通过省级及以上农业新品种审(认)定IOO个,转化科技富民惠农成果500项;新增市级及以上农业科技创新平台10家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家在现代种业、农业生物制造、绿色高效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创新能力达到国内先进,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10万元/人以上。(三)基本原则

3、坚持问题导向。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乡村五大振兴总要求,着力破解乡村振兴对科技的迫切需求,推动建立农业综合生产力、乡村生态环境承载力与农民美好生活需求相协调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坚持科技引领。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精准对接,精准服务,在乡村产业技术供给、绿色投入品供给、优质农产品供给等方面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形成乡村振兴科技供给和社会化科技服务新体系。坚持融合发展。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科技资源配置机制,推动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创新和市场主体作用,构建协同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坚持分类施策。根据资源禀赋、生态功能、生产

4、规模、产业基础、经营主体等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提供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主体的技术解决方案,推动形成各具特色的科技引领乡村发展新模式。二、重点任务(-)聚焦重点领域,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种业强市、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及共富乡村等目标,系统部署现代种业、绿色高效农业、农业生物制造、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智能农机装备及美丽乡村治理技术研发,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1 .农业新品种选育。坚持品种产业化应用为导向,以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优质供给为目标,立足本地特色优势种质资源,聚焦有创新基础的水稻、瓜菜、畜禽、水产、林特等优

5、势品种,持续实施现代种业科技专项,重点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评价、基因挖掘及种苗制繁、良种良法配套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数字化平台,推动经验育种向精准育种转变,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建设市级以上种质资源库(场、区、圃)30个、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创新应用平台3个,育成高效生态、进口替代、特色优势、优质功能新品种50个。2 .绿色高效生态农业。以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动力,重点开展耕地质量提升与保育、设施农作物连作障碍综合防控、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高效水肥一体化、农业环境修复与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动植物病虫害风险预警与综合防控、水产病害防控与绿色健康养殖、农业固碳

6、减排等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创新,在健康土壤培育、全生物降解农膜应用、农业高效生态种(养植等方面形成8项以上技术模式,提高科技支撑农业绿色发展能力水平。3 .农业生物制造。瞄准生物技术发展前沿,综合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合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开展农业生物制造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重点支持动植物生物反应器及合成生物、新型生物功能饲料(肥料)及添加剂产品、新型生物农药及免疫调控剂、新型兽药及动物疫苗、动物(水生生物快速检测诊断技术研发,获批农业绿色投入品注册证10个以上,加快抢占农业生物产业发展制高点。4 .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树立大食物观念,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加强农产品追踪溯源、农

7、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营养健康食品制造等关键技术研究,重点支持粮食收储保质降耗、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保鲜、营养代谢与品质调控、分子设计与绿色制造、传统优势食品品质保持与提升等技术研究,在食品安全检测与风险评估、特需与个性化定制食品、新型营养健康食品创制等方面攻克10项以上关键技术,提高营养健康食品产业的科技支撑,促进现代食品产业健康发展。5 .智能农机装备与智慧农业。开展适应地形、设施大棚及家庭农场的微型化、轻便化、多功能农机装备研发,重点突破农业信息智能感知及处理技术,推动无级变速、新能源动力、机电液一体化等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集成应用,在土地耕整、精密播种、精准施肥施

8、药、智能采收等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10项以上。加快智能化育种育苗、生长发育调控、温光水肥气精准控制及病虫害智能识别、畜禽水产行为智能管控等技术研究,并在工厂化智慧农业中进行场景应用与示范。6 .美丽乡村治理。加强农村生态宜居科技支撑,重点支持乡村环境综合治理技术、传统村落与传统建筑保护、乡村景观设计与数字化治理技术、数字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等研究,推进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创新,打造一批地域特色鲜明、技术针对性强的美丽乡村示范样板,促进科技成果更多惠及民生改善。(二)聚焦乡村产业振兴,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坚持科技创新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赋能农产品稳产保供、产业集

9、群培育、产业链融合,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与竞争力。7 .全力支撑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围绕米袋子、菜篮子等重要农产品供应,加快粮食、蔬菜、畜禽、水产等领域优质主导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集成示范一批粮食全过程高质高效技术模式,建设新品种中试示范基地30个以上,建成粮食绿色高产示范基地、放心蔬菜保供基地各50个。强化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大力提升农作物单产水平和畜禽、渔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推动绿色智能储粮技术及装备应用,提高安全储粮技术水平。确保全市口粮自给率稳步提升,生猪自给率达到80%以上。8 .做精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发展现代绿色都市农业强市为目标,按照现代产业集群理念,推动传统农

10、业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创建未来示范农业园区和都市农业公园等重点产业平台10个左右。培育发展现代种业、生物农业、营养健康食品及跨界融合农业等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链,打造农业标志性产业链10个以上。深入实施农业品牌强农战略,新培育品字标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10个。9 .提高科技创新供给转化能力。顺应产业发展规律,有效整合现有科技资源,组建三农四方科技创新联盟,建立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农业重大技术集成熟化和示范推广。优化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的形成机制,推进农业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转化应用一体化部署,形成系列化、高质量的农业技术成果包,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供给的针对性

11、和有效性。结合对口协作,积极推动我市先进适宜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转移转化,提高科技协作影响力。围绕减排、增汇、绿色生产等环节,通过创新驱动农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三)聚焦创新策源,实施农业创新支撑体系建设行动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高能级农业创新平台建设,发挥战略支撑引领、原始驱动创新作用,提升创新策源及创新孵化服务能力。10 .构建高能级农业科研平台。深化市内科研机构及农业企业与大学等单位的合作,开展协同创新,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建设,到2026年,新增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5家以上。11 .促进农业重点区域创新引领发展。以创新驱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按照全产业链

12、建设思路,重点加强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美丽乡村示范带等重点区域建设。引导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向重点区域集聚,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试点,建成全市农业创新发展的先行区。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市)创建省级及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到2026年,新建农业科技园区3家以上。12 .完善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建设。依托涉农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设一批专业化乡村振兴科技培训基地,对科技特派员、乡土人才进行专业培训I。鼓励支持各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加挂乡村振兴科技服务中心和科技特派员服务中心牌子,构建联动的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和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推动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履行好公益性服务职责

13、,支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善条件、完善手段、提升服务能力,保障综合设置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等机构有专门岗位和专门人员履职尽责。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四)聚焦企业主体,实施农业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培育新业态,形成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格局。13 .打造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引导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研发投入力度,逐步成长为具有产业链主导能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产值超过10亿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家。鼓励

14、农业龙头企业牵头建立农业创新联合体,加强协同创新,共同承担各级农业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支持种业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动种业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3家。14 .壮大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行动计划,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扩面提质。建立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在技术创新、创业服务、融资担保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到2026年,全市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家以上。15 .培育引进一批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海外高层次人才及乡贤带项目、带成果等创新创业,领办创办一批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有实

15、力的农业龙头企业投资生物农业、智能农机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孵化一批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农业企业加强技术研发,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一批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五)聚焦人才引育,实施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及乡木由辰兴各类实施主体的职业技能水平。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效能。16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引育。依托甬江人才工程,遴选支持农业科技领域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农业重点企业研究院等平台作用,加速培养一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农业企业科技人才。加强涉农学科建设,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及创

16、新人才牵头承担市级及以上重大科技项目和平台载体建设,培养造就一批青年科学家、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17 .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改革。进一步拓宽科技特派员来源渠道,完善精准选派机制,鼓励支持乡土专家及退休农业技术人员参加科技服务,扩大科技特派员队伍,构建形成与农业科技服务需求和特点相适应的十百千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围绕乡村产业发展需求,推动科技特派员拓展服务领域,实现产销对接、全产业链覆盖,打造科技特派员+合作社科技特派员+星创天地互联网+农业科技服务等新模式。18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全市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作用,以主导产业+技术团队+产业项目+示范基地为抓手,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水平。加强基层农技人员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定向培养及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加速人才队伍年轻化和专业化。以实际贡献为重要指标,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改进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