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建设崇德向善之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建设崇德向善之城.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建设崇德向善之城中共桦南县委宣传部自市域社会综合治理现代化试点项目工作开展以来,桦南县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题中之义,坚持从细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从实处用力,用精神的力量、道德的力量推动发展、促进和谐、造福人民,努力建设崇德向善的城市。一、深化理论教育引导,筑牢德善城市之魂一是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的示范带动作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相关理论专题纳入各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建设,引导机关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党员领导干部开展社会治理工作的理论素养和能力水平。二是开
2、展基层理论宣讲活动。成立桦南县红色宣讲小分队,深入基层开展专题宣讲活动;结合“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活动,利用全省农家书屋试点阵地作用,以读书分享、演讲比赛、交流体会等多种方式广泛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开辟媒体理论宣讲阵地。推进宣讲活动进网络,发起“书籍春风还有你”线上朗诵活动,制作线上理论微视频,各类活动累计点击量达到10万余次,让德治教化走出“纸面”,政治引领成为媒体理论宣讲主旋律。二、打造滴管式宣传,形成德善城市之风紧紧围绕“深化全国文明城市”这一主线,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七进七促”活动,公民道德素质进一步提升。“育出”好家风。广泛开展弘扬“好家风好家训”、选树“好邻居”“好媳
3、妇”“好母亲”“好婆婆”等活动,讲好家风故事,传播治家格言;以“乡村振兴擂台赛”为载体,以“五帮五建五提升”结对共建活动为牵动,广泛开展“弘扬传统美德培育优良家风”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建设好家庭、涵养好家教、传承好家风。“泄出”好乡风。创新乡(镇)综合文化站运营管理机制,管好用好农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发挥“一约四会”规范引领作用,组织广大村民参加“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主题实践活动;制定下发了桦南县关于进一步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实施方案,建设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促进”新成长。在全县各中小学深入开展了“强国复兴有我”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共征集优秀作品I
4、OO余篇;开展“爱我家乡赞大美桦南”主题中小学生读书、朗诵、征文比赛;围绕“九一八”、国庆等特殊节点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地,引导学生塑造高尚品德。三、弘扬道德模范精神,厚植德善城市之根桦南县利用道德群体这一特殊“精神富矿”,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注入丰富的思想道德内涵。选树“模范”标杆。明确“桦南好人”“最美家庭”等先进模范评选的标准,大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契合群众需求,开展喜闻乐见的典型选树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学好人、做好人、爱好人”的浓厚氛围。截至目前,我县有全国道德模范3人,省级道德模范6人,中国好人榜6人,龙江好人榜27人。讲好“模范”故
5、事。利用公园、三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宣传园地,宣传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在“大美桦南”公众号开设“好人之城每周一星”专栏,生动讲述道德模范的感人故事,共讲述陈淑梅:一句重托,一生承诺赵永录:一生无悔为渡人等好人故事10余期,引发广泛共鸣。培育“模范”少年。制定下发桦南县2023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深化未成年人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童心向党”、“传承红色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活动;充分发挥乡村学校少年宫的阵地作用,成功推荐曙光小学为2023年省级乡村少年宫学校。四、完善文明实践体系,夯实德善城市之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营造
6、学雷锋志愿服务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良好氛围,架起为民服务“连心桥”。一是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体化建设。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体系,印发桦南县关于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桦南县新时代文明实践联席会议制度等文件,以“五帮五建五提升”结对共建活动为载体,全县141家单位部门与192个行政村结对共建。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实践所13个,实践站213个,完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打通宣传的“最后一公里”。二是扎实开展多彩志愿活动。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清明节文明祭祀”“我们的节日端午”等,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星期五”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开展“高举旗帜跟党走,学习雷锋好榜样”等主题实践活动80余场次;现有志愿服务支队262支,注册志愿者4.1万人。三年来,共组织开展义务植树、“三关爱”“环境卫生清扫”“我们的节日”等大型志愿服活动120余次,中小型志愿服务活动3100余次,参与志愿者人数达20余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