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 含答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复习专题古诗十九首其九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赏析】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每四句为一个层次。前两句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但首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自第五句发生转折,进入第二个层
2、次。“馨香盈怀袖”一句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这花是“奇树”的花,它的香气特别浓郁芬芳,不同于一般的杂花野卉,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适不过的。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人生苦短,女人也如手中的鲜花,经不起时间的等待,更经受不起风吹雨打。1.“馨香盈怀袖”中哪个字用得好?请赏析。“盈”字用得好。“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一个“盈”字,暗示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主人公深深的思念。2.赏析
3、“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3,这首诗在借景抒情的手法上有怎样的特色?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敢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龟虽寿东汉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喔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
4、已。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 .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是(B)A、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作者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是全诗的核心。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C、“志在千里”中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作者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的需要,决心为此奋斗终生。“老骥伏杨”“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励志之语。D、“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
5、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2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Iat蛇乘雾,终为土灰”这几句,以“神龟”和“朦蛇”为喻,主要想说明什么道理?(2分)衰老和死亡也是人们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2)在这首诗里,曹操是如何看待生命现象的?(2分)人们寿命的长短,不仅仅是天命决定的,还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一个有作为的人,要珍惜年华来建功立业,即使老了,也要奋发有为。3 .“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历来为人称道,请作简要赏析。(3分)这句诗用比喻修辞写出曹操虽然到了晚年,但有志干一番事业,一种对宏伟理想的
6、追求的豪情壮志。4 .(1)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体现作者何种哲学思想?答案:体现辩证的思维,既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但在有限的生命里,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2)曹操所云:“养怡之福”指什么?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一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5 .这是一首抒怀言志、富有人生哲理的诗,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它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精神思想?全诗抒发作者何种思想感情?答案:龟虽寿体观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表现了作者不甘衰老和寿命不全由天决定,主观努力也起作用的积极奋发的思想感情。
7、赠从弟(其二)东汉刘桢亭亭上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推凝寒,松柏有本性!1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诗中“一何盛”“一何劲”分别写出了“风”和“松”的什么特点?(2分)“一何盛”突出了风之大,“一何劲”突出了松柏的雄健挺拔(坚韧)。2 .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分)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3 .诗中描写“风声”“冰霜”有什么作用?这是环境描写。渲染了风之凛冽和冬之严寒,烘托了松柏的坚韧不拔。4 .“松柏有本
8、性”的“本性”是什么?诗人希望堂弟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挺立风中不倒,历经严案不遇(或刚正坚贞、不屈不挽)。诗人希望堂弟要像松柏一样坚强不屈,不要因环境的压迫而改变操守。梁甫行三国魏曹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1“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环境描写,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摇荡,狐狸、兔子在屋檐下奔来窜去。这些环境描写衬托出海边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海边人们的恐惧与凄楚。2 .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海边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海边农村残破荒凉
9、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3 .诗中咏叹家园荒芜,狐兔出没,抒发感慨,深化主题的诗句是: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字O沈浸沙北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1 .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和归雁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2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情。3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
10、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4 .诗歌借哪些意象抒发怎样的情感?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词人把酒听新词,意兴无穷,但是突然记起去年也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一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于是感慨光阴的流逝。末
11、免深深叹息。6.这首诗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例子:“新”和“日”的对比,或“去”和“来”的对比好处:日的亭台和新的词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情怅情怀;或“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失的惋惜之情。采条子北宋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1 .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上阕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上阕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提、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
12、、淡远的春景。2 .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3 .这首词上片出现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轻舟(短棹)、绿水、芳草、长堤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湖水绵延,芳草满堤,清丽活泼的春日西湖美景。(意思对即可)4这首词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4分)比喻,把风平浪静的水面
13、,比作琉璃,写出水面的晶莹澄澈。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更衬托出西湖的幽静。(答“动静结合”“衬托”“反衬”亦可)相见欢宋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拶缪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赏析】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1 .请从景中藏情的角度鉴赏这首词的上阙。上阕写景,但景中藏情。千里清秋,夕阳垂地,万里长江,滚滚东流,这些是眼前景物,但“清秋”“夕阳”“逝水”渲染出极其肃杀、悲凉的气氛,暗含着山河残破、国运衰落的气象,寄寓着诗人悲凉抑郁的心情。2 .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
14、情?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以及对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对沦陷人民的同情。3 .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4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借代。代指达官贵人。“中原乱,管缨散,几时收”。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5 .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
15、样的意境?暗示了词人怎样的心境?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了清冷萧条的意境,暗示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6 .词的最后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酒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如梦令南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赏析】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