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工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工程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新时代“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工程方案为贯彻落实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3年)、市“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3年)文件精神、市科技创新暨“智改数转”推进大会精神以及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奋力在苏中地区夺冠称雄”的部署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促进我市优势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聚焦我市“3+3”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道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大力推进“政产学研金商介用”创新服
2、务体系,加快构建“苗圃、孵化、加速、产业化、特色园区”产业孵化体系,加快“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加大创新支持力度,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创新活力,攻克关键技术,加快成果转化,发展创新产品,逐步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融合,引导产业链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不断提升关键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为产业科创名城建设增添强劲动能。二、目标任务围绕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成长导向、生态导向、效益导向、品牌导向,在产业创新和机制创新上聚力用力发力。通过科技赋能、强链补链延链,围绕“产业+高校、平台+团队、政策+基金、孵化+园区”,打造双创平台,引用双创人才
3、,集聚双创资源,构建双创生态,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技术攻关成功率、科技成果转化率、高新技术企业育成率、载体平台使用率、人才引用贡献率、科技金融利用率,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到2026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力争达50%,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提高至2.5%o2023年主要任务: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7%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提高至2.1%,实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各10项以上,实施“智改数转”项目300项以上,新招引科技型企业70家以上,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00人以上
4、。三、工作措施(-)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双向发力1强化产业技术攻关。系统梳理我市重点产业链上的技术堵点、痛点、断点,制订“卡脖子”技术清单和攻关计划,面向全国开展“揭榜挂帅”、重点攻坚。聚焦“3+3”产业最有基础、最有优势和最需突破的领域,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梯次培育库,优选重点项目或对产业支撑作用显著的项目给予支持。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数据决策、生物技术、能源储存、物联网、先进材料等领域统筹开展前瞻性技术研发布局。2023年,实施10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1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各乡镇园区)2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实
5、施主导产业强链、传统产业升级行动,做大做强光储充、电子信息、智慧照明三大主导产业,打造省内有地位、全国争一流的标识性产业。加快建设光储充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智慧照明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等科创产业园区,催生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大力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等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集群,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7%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各乡镇园区)3 .加快推进智改数转。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推动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聚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制造业智
6、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企业加大投资力度,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生产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智能化改造,提高重点企业智能制造水平。聚焦中小企业关键需求,鼓励中小企业支持企业开展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应用,整合打通企业信息流、数据流、业务流。围绕优势产业链,鼓励引导“链主”企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车间、示范工厂和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通过典型引领、标杆输出,带动更多企业主动参与“智改数转”。2023年,实施“智改数转”项目300项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各乡镇园区)4、服务社会民生事业。大力培育农业
7、科技型企业,引导农业科技型企业与“一校两所”合作,实施农业高新技术研发攻关项目,在高产稻麦种植、水产水禽养殖技术、作物基因组学等特色优势领域,争取重大原创性成果突破和产业融合技术创新,加快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星创天地建设,全力推进科技“三下乡”、科技扶贫、富民增收攻坚等工程,助力乡村振兴。紧扣环保安全、生命健康、疫情防控科技需求,开展民生医疗及社会事业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项目。鼓励企业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集中力量部署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前沿技术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科协,各乡镇园区)(二)壮大培强创新型企业梯队5 .深化科技产业招商。推进科技
8、产业招商“季度赛”、科创企业招引“对标赛”、科技项目服务“竞速赛”,聚焦产业所需、发展所急,坚持面向科技前沿、面向主导产业,以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项目“两招引”为主攻方向,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项目“三落地”。在项目建设中科学布局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知识产权、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培育一大批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人才团队支撑、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科技企业,鼓励引导园区探索“创新飞地”、“离岸孵化”等模式,吸引创新资源富集地区的优质科技成果在邮产业化。2023年,新招引进科技型企业7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各乡镇园区)6
9、.培育创新型企业梯队。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库,实施“微成长”“小升高”“规转高”和“高培强”创新型企业梯队培育行动,强化高企培育扶持、认定奖励和税收优惠,推动龙头企业做强做优、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特、中小型企业做强做优,形成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上市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为标杆的创新矩阵。2023年,力争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IOO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60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上市办、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各乡镇园区)7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支持和引导产业链龙头企业深化与高校院所的合作,集聚整合创新
10、资源,开展技术联合攻关。用好用足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投入补贴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建设研发机构、提升创新能力。2023年,新增省级以上“两站三中心”5家,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20%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提升至23件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税务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各乡镇园区)(三)提升科创载体建设运营水平8 .做强创新园区板块。统筹各类项目、人才、平台等创新资源向省级以上开发园区集聚,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园区统筹实行“一区多园”发展模式,深耕主导产业、培植新兴产业,开展“二次创业”,打通从科技强到产
11、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建设国内一流高科技园区。对标、对表省、市开发园区综合考评办法,引导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健全创新体系,大力推进有效高企数、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新招引科技型企业数、有效发明专利数、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数等创新指标提升,力争在全省排名中实现进位。(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开发区、高新区、城南新区)9 .建设S333科创走廊。结合产业布局,高效整合中汽研科创园、启迪科创园、大连理工大学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研究院、市科技创业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S333科创走廊,打通载体区位限制,实现资源融通互补,做到创新资源、创新空间和高新产业的融合发展。按
12、照“八个一”的要求建设好综合体,全力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众创社区、综合体等多层次的创新创业载体,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过程创新创业孵化链条。2023年,申报省、市级科创载体3家,综合体新增入驻企业10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开发区、高新区、城南新区、镇、卸甲镇、菱塘乡)(四)加速集聚产业科创人才10 .加大产业领军人才引进。加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省“双创计划”、市“绿扬金凤计划”等重点人才项目的培育、遴选和申报工作。抢抓海外人才回流机遇,采取以产聚才、以才引才、中介荐才等方式,拓展引才渠道,大力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的高层次领军人才
13、。围绕国家、省、市重大人才工程申报,2023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00人,申报国家海外引才计划50人;强化人才与科技相融相促,推动10名以上高层次人才参与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重点研发计划,30名以上人才申报省级科技副总。(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科技局、工信局、人社局,各乡镇园区)I1实施本土人才培育工程。锻造创新企业家队伍,通过“科技型企业家早茶会”、“科创沙龙”、“科技型企业家微信交流群”等形式畅通与企业家的沟通渠道,激励创业者坚守主业、二次创业、再创新业,实施民营企业家“领航计划”“青蓝工程”“创二代”培育计划,以企业家人才更新换代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培育一批“专家型”企业家、“专业型”企业高
14、管、“专长型”科技人才。聚焦产业共性人才需求,深化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借助新建职业大学湖校区契机,依托中专,共享科教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加快市级高技能专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总工会)12 .完善人才服务政策体系。优化“秦邮人才集聚”人才政策,聚焦高层次人才引进、用才主体激励、人才招引渠道拓展、人才服务优化等领域,给予重点支持。充分释放“新人”工作办公室服务效能,发挥市人力资源产业园作用,推动一站式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做好市人才公寓项目建设相关工作,在企业、人才集聚区域,成片、成气候地建设人才公寓,在新筹集的保障性租
15、赁住房中,优先向“新人”倾斜。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狠抓政策落实,让人才、企业享受到实惠,真正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发改委、教体局、科技局、工信局、人社局,各乡镇园区)(五)深化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13 .成立产业创新联盟。把握国内外产业创新最新政策和动态,在“链长制”工作中全面导入科技人才资源,围绕我市光储充、智慧照明、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电线电缆、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开展科技领域补链延链强链,全面收集、梳理全市高新技术企业长期、近期和当前急需解决的技术需求,建立创新需求池。发挥“链主”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交流对接,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更深层次的协
16、同发展。聘请高校院所专家教授建立产业创新专家顾问团,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绘制产业创新图谱和人才地图。2023年,确保重点产业链有一名高端人才领衔指导、一个创新团队技术支撑、一家大院大所资源服务。(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委组织部)14 .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着眼重点领域,围绕我市产业和创新体系布局,强化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以链主企业为核心,以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为目的的新型研发机构。坚持“链主”带动,依靠产业链配置创新平台,在重点产业链优先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推动创新链向前端移动,加大科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2023年,在光储充、电子信息、智慧照明等产业领域,支持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厂2个创新联合体。(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委组织部)15 .完善金融支撑体系。扩大科技金融服务覆盖面,以“苏科贷”“高企贷”等信贷产品为抓手,提供科技型企业全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