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企业人力资源内部控制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企业人力资源内部控制文献综述.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企业人力资源与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报告公司人力资源与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方面内部控制的思想产生于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之后,迄今为止,其概念不断的被赋予新的定义。国际上对于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有比较长的历史,主要以英美等发达国家为先导,尤其是美国学术界对于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为理论界提供了指引。国际理论研究中比较著名且运用较为广泛的是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由美国反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CoSo委员会)在1992年提出并于1994年修订,它对内部控制进行了更广泛的定义,并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五个构成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和沟通、控制活动和监督。这个框架也被称为COSO框
2、架,它对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简称ERM),由COSO委员会结合2002年出台的萨班斯一一奥克斯利法案,在2004年底颁布。新框架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有八个要素: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内部控制进入风险管理框架阶段,新框架更加注重事前分析和调查,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国际上很多国的理论界对于内部控制理论都有其研究。美国的GarVin.D.A(1996)认为,一个公司践行内部控制,是这个公司进行生产经营活的关键步骤,应与企业的目标相协调;挪威的PeroySteinSakSVik和Kje1iNy1ro(1996)认为内部控
3、制制度的实施是企业工作环境需要的,任何企业都必须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荷兰的De1aHOStria(2003)认为,内部控制标准的制定是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可操作性的基础;法国的D.Chen(2005)认为,可实施的国际标准的制定是制造业经营管理领域内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基础,若缺乏可行的国际标准,企业无法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对员工忠诚度问题的研究在2000年以前并未引起重视,近期国内员工忠诚度研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多元,有针对特定员工类型(如知识型员工、“90后”员工、青年员工等),有针对特定企业(如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商业银行、快递企业等),有从不同视角(如激励、心理契约、领导方式等),也有探讨员工
4、忠诚度的重要性、双向忠诚等问题的研究。如杨佩梅(2019)认为,企业要求员工忠诚的同时,也必须同样给与员工足够的忠诚感,让员工产生归属感、信任感、真诚感,以达到员工工作的积极促进效应。卢佳瑜(2019)提出对知识密集型企业,员工忠诚度的提升可以从招聘、工作环境营造、领导方式的变革和关注员工需求四个方面下手。李霞(2019)通过对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相关研究提出,目前国有企业存在知识型员工忠诚度不高的问题,通过分析知识型员工个人和工作特征,从宏观、自身环境以及企业环境三方面探讨了影响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忠诚度的因素,提出可以从员工薪酬激励改进、关注个人发展、人性化的管理策略和工作环境的优化改进等方
5、面提升员工忠诚度。岳航、李冰(2019)从“心理账户”的角度研究了员工的忠诚度,提出心理账户分为经济帐户和情感账户,二者对于员工忠诚度的具有重要影响,可以通过提高收入、减少员工工作成本和提高不忠诚成本来保障经济帐户,同时要重视对员工的情感投资来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从属关系,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也有多位学者对各行业的一线员工忠诚度问题开展了研究,如刘汝萍(2018)、宗平(2019)、周春光(2019)、陈鹏羽(2019)等分别对酒店行业、快递行业、建设行业等行业中一线员工的忠诚度问题开展研究,从招聘机制、薪酬制度、晋升渠道、员工培训I、组织文化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二、内部控制与公司实务
6、的研究我国对内部控制进行研究的时间不长,只有二十年左右。在内部控制方式上,主要是把内部控制同公司治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古淑萍(2000)从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定义、涵义、联系等方面,逐一深入挖掘了我国的企业在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结构上的现状,同时提出了问题,最后还得出了一些结论和完善提高的建议。阎达五等(2001)也对这一方面进行了研究,他主要是将企业的内控制度和企业的治理结构方面结合在一起,以尝试建立起一个框架体系,这个体系是关于内控的。刘明辉等(2002)认为,主要是四个部分组成了内控的框架,分别是公司治理方面、公司管理方面、公司管信系统方面和公司的文化方面。朱荣恩(2001)认为,企业的内
7、部控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组织结构、人员管理、业务程序,并且认为当前情况下,应重点强化企业业务程序的内部控制。杨有红、胡燕(2004)认为,内部控制是有缺陷的,只有努力加强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改进、创新才能够克服这一缺陷,而创新则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公司的董事会必须在公司中处于核心地位,同时要大力发挥监事会的功能,这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秦荣生(2008)认为内部控制是一把双刃剑,内部控制虽然是一种先进的机制,但不能认为它什么都好,不能认为它能解决公司治理中的一切问题。同时秦荣生(2010)总结了国际上现存三种典型的公司治理模式,同时总结指出了国际上内部审计呈现三大发展趋势:一是开拓风险管理新领
8、域,二是更深介入内部控制,三是推动更有效的公司治理。他提出可以从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改革机构隶属关系、开展风险管理、提高人员素质等四个发面逐步完善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三、餐饮企业人力资源内部研究国外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比较成熟,相关文献也很多,但是针对餐饮企业本身的内部控制研究却比较罕见,相关的文献资料比较稀缺,暂时还没有找到。我国学者对餐饮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也是比较少,相应的文献并不多见,多数属于实务界如公司的会计师针对自己的公司提出的一些思考或者认识,并没有相对完整的研究。如陶景漩(2008)等认为应该从成本控制方面加强餐饮企业的内部控制。朱龙海(2012)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出发,分析了我
9、国餐饮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他认为我国餐饮企业要想实现健康稳定发展,必须从治理结构开始,引进职业经理人,明确授权分工,创新激励模式。同时他还探讨了信息化建设对餐饮企业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的影响,认为信息化建设对餐饮企业在采购、销售、供应链等方面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王潼珊(2012)等提出从组织架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等方面加强餐饮企业的内部控制。陈柱娥(2014)等认为餐饮企业要建立健全原材料采购制度、应收账款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筹资投资管理制度,尤其要对销售环节进行严格控制。新世纪之前,以行为和态度两个角度开展的员工忠诚度研究整合度并不高,人为的割裂两个角度失之片面,很
10、难从总体上去了解员工忠诚度的内涵。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行为态度综合论切入,进一步丰富了员工忠诚度研究的内涵。Powers(2000)提出,员工的忠诚度应该体现在四个方面:愿意留在组织中、生产率高于预期、利他行为和互惠。Brian(2001)从道德的角度也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员工忠诚体现:关注企业的利益、认同企业目标、牺牲个人利益和互惠。DavidWHartandThompsonJeffery(2007)对互惠进行专门的阐述:基于员工忠诚的互惠是指对自身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充满了互惠的预期,这种互惠预期包括员工与企业的依附关系、负有责任意识以及面临选择时自我牺牲。国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既吸
11、收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又结合我国国情。致力于研究这方面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日臻成熟,逐渐与国际接轨。我国的内部控制研究以基本规范的颁布为界限,前期一般是理论研究,很少涉及实务研究,研究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的定义、评价等,主要是理论、制度、规范等方面的研究。后期逐渐融入了有关实务方面的研究,很多学者开始把内部控制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实务当中,更加注重理论的实用性。参考文献1杜娟.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特征与个人绩效的关系研究一一心理资本的前因作用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0(07):32-38+60.2陈柱娥.餐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浅谈J.财经界,2014.(18):56.3方宝璋.中国审计史稿M.福建人民出版
12、社,2006.2.4谷祺,张相洲.内部控制的三维系统观J.会计研究,2003,(11):10-13.古淑萍.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J.经济问题探索,2003,(9):17-19.6何义钊.民营餐饮企业的优势J服务经济,2001.7胡秀.餐饮企业管理M.中国审计出版社,1994.8黄文波.餐饮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9匡志勇.缺乏会计凭据餐饮企业IPo将暂停J第一财经日报,2011,(14):14.10李凤鸣.内部控制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李勇平.餐饮服务与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2 A1ienN.AThree-componentConceptua1iza
13、tionofOrganizationa1CommitmentJ.HumanResourceManagementReview,1991(1):61-89.13 BeckerHS.NotesontheConceptofCommitmentJ.AmericanJourna1ofSocio1ogy,1960,66,132-140.14 BrianSchrag.TheMora1SignificanceofEmp1oyee1oya1tyJ.BusinessEthicsQuarter1y,2001,11(1):,41-66.15 CheneyG.Therhetoricofidentificationandt
14、hestudyoforganizationa1communicationJ.Quarter1yJourna1ofSpeech,1983,69(2):143-15816 C1ayton1Jenks.Emp1oyee1oya1tyandtheInventiveSpiritJ.Industria1andEngineeringChemistry,1924,16(1),86-88.17 DavidWHartandThompsonJefferyA.Untang1ingEmp1oyee1oya1ty:APsycho1ogica1ContractPerspectiveJ.BusinessEthicsQuart
15、er1y,2007,17(2),297-323.18 EdwardHGetche11FactorsAffectingEmp1oyee1oya1tyD.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1ogy.1975.19 E1egido,JuanM.DoesItMakeSensetoBea1oya1Emp1oyee?J.Journa1ofBusinessEthics:JBE;DordrechtVo1.116,Iss.3,(Sep,2013):495-511.20 FogartyTJ.Socia1izationandorganizationa1outcomesin1argepub1icaccountingfirmsJ.Journa1ofManageria1Issues,2000,(12):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