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docx(2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海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促进海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特制订本规划。一、工作基础与发展分析(一)“十一五”海门文广新发展概况“十一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南通市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紧紧围绕“改革、创新、繁荣、发展”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惠民文化、特色文化、清新文化、实力文化建设,努力建设文化大市,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重视文化工作形成共识。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发展,树立“抓文化也是抓经济,强文化也能促发展”的观念。把文化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
2、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力度,加强投入,加快推进,基本实现了富有时代特征和海门特色的文化大市的目标。“十一五”期间,文化事业经费超过了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率。同时,动员鼓励各类企业、社会团体、机关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文化事业,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必要补充的文化建设投入机制,为文化事业提供了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保障。2、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坚持把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逐步构建了以市文化馆、图书馆和文化广场为中心,乡镇文化站为枢纽,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为网底,衔接顺畅的市镇村三级公共文
3、化服务网络。2009年,高分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市复查验收,再次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市称号。市文化馆和图书馆分别顺利通过了国家一级馆复查验收,建成了文化广场、滨河广场、东洲公园等多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文化休闲场所。所有乡镇都建成了符合省级标准的乡镇文化站。同时,大力推进村文化室和村农家书屋建设,强化“建、管、用”并重,到2008年底全市所有行政村均建成了达标农家书屋。2009年全国“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经验交流会到我市参观,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被省评为“农家书屋”建设先进集体。按照领先苏中、看齐苏南的要求,提出了新城区文化中心(新文化馆、新图书馆、博物馆、新大剧院和演艺广场)“三馆一院一广场”建设
4、设想,并已列入新城区总体发展规划。3、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把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三送”工程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07年以来,累计投入500多万元,送戏375场,送书9万余册,送电影6100多场。广泛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从2006年起,倾力打造“海门之夏”系列广场文化活动。每年“海门之夏”广场文艺演出历时2个月,参演人数6000多人,观众达30万人次。2009年,“海门之夏”文化广场获“全国特色文化广场”称号。“十一五”期间特色文化活动得到进一步加强,筹划推出“激情江海风”乡镇文化品牌巡演新型特色活动。并且投资100多万元添置了全省一流的演出流动舞台车和顶级音响设备,在全市各乡镇和市
5、区巡演,真正实现市乡互动、镇镇联动、齐头并进之势。这一活动已被市政府列入每年度文化工作计划,其基本经费列入文化经费预算。4、文化体制改革有序推进。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深入挖掘文化产业发展潜力,有机整合山歌剧团和人民大剧院的资源,稳步推进山歌剧团改革发展,剧团活力明显增强,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十一五”期间,山歌剧团积极参与送戏下乡、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年演出场次超过160场。山歌小戏采桃获中国滨州国际小戏节银奖,踩文蛤获朝鲜平壤第24届国际文化艺术节金奖,江波海浪歌对歌参加了首届全国农民文艺汇演,大型山歌剧江海之魂党的好儿子曹玉峰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
6、活动,在全市巡回演出100多场次,受到领导、群众的一致好评。2009年,人民大剧院首次引进了3D电影院线,实现了与全国同步放映大片的目标。5、文化品牌建设凸显特色。精心打造张謇文化品牌,大力推进张謇文化研究,充分挖掘张謇文化内涵,放大张謇文化品牌效应,成功举办了第五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精心打造地方文化特色品牌群,培育了20多个特色文化品牌,天补镇农民陈宝龙的葫芦雕刻、货隆镇的农民书画、海门工业园区的工艺绣品、“补天戏曲社”、余东镇京剧票友、海门镇威风锣鼓、万年镇高跷表演、三厂镇女子莲湘队、四甲镇舞龙舞狮队、麒麟镇红木工艺、海永乡扇画等都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荣获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引导扶
7、持民间书画家,创建首家民营画院海门画院(原东洲画院),创设具有江海平原特色的田园山水画画派,在全国书画界引起很大反响。6、文化遗产保护扎实有效。以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为契机,大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发现文物点40处,成功申报省级文保单位4处,国家级文保单位1处。文物维修、古镇保护得到加强。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推荐和保护工作,编写了66万字的中国海门山歌集,整理出版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海门市资料汇编。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项目1个,南通市级有4个,海门市级17个,省级非遗传承人1人,南通市级非遗传承人4人。2009年,被省评为非遗普查先进单位。7、文化产业发
8、展初具规模。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提升文化竞争力的着力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十一五期间,全市文化经营单位总量年均增长10%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对GDP的贡献度不断增加,2009年达到2%左右。全市优势文化产业不断壮大,新兴文化业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集中度得到较快提高。以此同时,按照“繁荣、有序、规范、清新”的要求,大力培育和加快发展文化市场,取得了很好成效。新闻出版事业持续繁荣,三星家纺版权管理经验全国推广。“扫黄打非”取得明显成效。8、文化队伍建设卓有成效。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有利于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鼓励支持文化人才的成长。配
9、好乡镇文化站专职工作人员,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不断提高文化人才队伍素质,逐步引进一批艺术院校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充实乡镇文化站,文化人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得到提升。至09年底,在省以上发表、展览、参演、获奖的文艺作品达600余件。“十一五”期间,我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实现了预期目标,为“十二五”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不相协调的问题。主要是公共文化设施尤其是基层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尚未充分利用,致使文化活力还不能满足广大百姓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偏低,缺乏龙头型、园区型、基
10、地型的文化产业集群;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层次还不高,文化资源的贡献力不足;文化人才队伍结构失衡,高层次文化专业人才和经营人才紧缺。这些都需要在“十二五”期间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二)“十二五”海门文广新发展形势分析“十二五”时期,是海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海门文广新建设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1、文化建设地位更加突出。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胡锦涛书记对江苏工作要求的“六个注重”之一就是文化建设,随后省委省政府“十二五”期间实施“八大工程”之一就是文化建设工程,把文化建设地位提升到新高
11、度;市委市政府文化强市建设的战略目标,为海门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2、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更加迫切。海门经济发展到新阶段,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将大幅提高,对海门文化发展寄予着更高、更新的期待。 3、文化建设动力更加强劲。随着海门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新机制将逐步建立。市委市政府积极培育引导和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促使文化产业逐步成为支柱性产业,为文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12、为导向,繁荣文化事业,振兴文化产业,深化文化改革,形成与基本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文化优势,为海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二)基本原则1、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原则。弘扬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共同信仰和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道德准则,最大限度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两个轮子,始终坚持双轮驱动、两翼齐飞,既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又满足人民群
13、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3、坚持统筹发展、科学发展的原则。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相互交融,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发展。统筹区域文化、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坚持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注重文化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注重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与建设,确保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4、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原则。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宗旨,以人民群众为根本依靠力量,以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为根本途径,以人民
14、群众满意不满意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建立健全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体制机制,以繁荣的文化市场、多层次的文化服务,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与活动,多样化的信息传媒载体,优化改善城乡居民文化生活质量,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5坚持深化改革、不断创新的原则。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发展;哪里有创新就有新局面,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发展的实践总结。因此“十二五”期间,我们继续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进一步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在思想理论、文化理念、工作方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探索和建立符合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要求,遵循精神产品创作生产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走出一条具有海门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三)发展
15、目标遵循科学发展、推进文化创新的思路,基本建成服务普惠化、特色鲜明化、产业规模化、发展协调化的文化强市,形成文化引领和凝聚力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发展新格局,为在下一个五年规划中,海门全面建成文化强市打下坚实基础,力争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胜利实现海门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历史性跨越。在“十二五”期间,争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市、全国新闻出版(版权)管理先进市、全国文化行政综合执法先进市,并实现以下发展任务:“十二五”发展目标值类目指标名称2015年发展目标值社会文化公共文化设施每万人拥有量1200平方米(以100万人口计)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0.1平方米(以100万人口计)图书馆分馆及分馆馆舍面积22个,100平方米以上镇级文化活动阵地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各类公益性展演展示活动年均次数600次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年均惠及农村及社区群众50万人次评弹、器乐、舞蹈、小品、声乐、美术等节目8个获国家、省级奖项作品10件文物文物保护单位增加值/总数80% 38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增加值/完好率13% 80%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增加值/完好率80% 70%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遗”项目新增1个(总数2个)江苏省级“非遗”项目新增3个(总数4个)南通市级“非遗”项目新增2个(总数10个)海门市级“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