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市“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docx(8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苏州市“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 年 12 月目录第一章规划基础1第一节主要成就 1第二节面临形势 5第二章总体要求7第一节指导思想 7第二节基本原则 8第三节发展目标 9第三章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2第一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13第二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14第三节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镇 16第四节健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机制 18第四章构建城镇化空间新格局 19第一节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19第二节拓展中心城区辐射力 21第三节提升副中心内涵发展 24第四节促进小城镇高质量发展 25第五节勇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潮头 26I第六节统筹市域联动发展 28第五章打造面向未来
2、的城市品牌 29第一节建设创新创业城市 29第二节建设精致宜居城市 31第三节建设人文魅力城市 34第四节建设安全韧性城市 38第五节建设绿色低碳城市 40第六节建设数字智慧城市 42第六章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43第一节注重城乡要素高效配置 44第二节构筑优质均衡公共服务体系 46第三节提档升级乡村基础设施 48第四节协同城乡产业发展 49第五节推动城乡共同富裕 51第七章提升城乡治理现代化水平 53第一节提高城乡规划与建设管理水平 53第二节完善城乡智慧治理体系 54第三节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 57第四节改进城乡治理方式 59第八章规划实施保障 61II第一节突出组织领导 61第二节加大政
3、策保障 62第三节落实目标责任 62第四节严格评估考核 62III新型城镇化既是经济社会繁荣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也是城市全体居民享有更加美好生活的硬核保障。 为深入实 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根据国家、省新型城镇化 工作部署,编制苏州市 “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本 规划着力阐明 20212025 年期间全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 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举措, 为苏州建成充分展现“强富 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提供牢固支撑。第一章规划基础第一节主要成就城镇化空间格局持续优化。以主体功能为导向的国土空 间格局逐步重塑, 基本形成了经济动能强劲、资源利用高效、 生态系统稳定、开
4、发秩序良好的空间布局。生态功能区和重 要农产品生产区划定, 太湖国家风景名胜区以及“四个百万 亩”基本建成,20 个省级以上开发区高质量集约发展成效显 著。城镇体系“1450”框架日趋优化,紧凑发展和精明增长 全面引领,正成为全国高水平协调发展的样板区。 “强镇扩 权”改革试点、特色小镇创建积累了许多可推广复制的经验。 沪苏同城化、苏锡常都市圈、苏通跨江融合发展共同构筑起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版图。城镇化内涵显著提升。2020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分别达 7.1 万元、 3.76 万元, 均位居全国城市第三。基础设1施和公共服务日臻完善, 城市现代立体交通枢纽初步建成, 文化教育、医
5、疗卫生等设施建设和质量提升基本满足居民的 增长需求,城市综合功能和人口承载力持续增强。“十三五” 期间全市落户人口 84 万人,年均增长 27.95%,累计发放居 住证 1738 万张1。2020 年常住人口达到 1275 万人,常住人 口增量排名全国前列, 城镇化率达 81.72%。大市范围内建立 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和与居住证挂钩的基本公共服 务提供机制, 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 基本公共服务依规覆盖全市常住人口。生态文明和文化建设成效巨大。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占国土面积比重达到 22%以上, “环境美”的生态底色日益鲜明。 2020 年长
6、江及 42 条支流 水质全部达类及以上,在全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中名 列第一。空气优良天数占比 84%以上,较“十二五”期末提 高 14%。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李光耀世界城市奖, 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首个“国家生 态园林城市群”。“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城市名片不断擦亮,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现“五连冠”,获评全球首个“世界遗 产典范城市”、全球“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 “大运河 文化带最精彩的一段”逐步显现。1其中,居住证注销数据未作统计。2社会治理智慧高效。 “十三五”期间社会综合治理改革 取得重要进展,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实现“六连 冠”,获评首批全国法
7、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设立知识产权、 破产清退和全国首家地方法院国际商事法庭。数字赋能未来 城市建设和治理取得突破,打造整体智治的现代政府和直达 基层、直达企业、直达群众的各类应用场景, 社会新治理体 系持续在全国领跑。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苏州最舒 心”营商环境经验在全国推广。 在全国信用平台和网站建设 观摩评比中保持前列,获全国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 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 转,“331”专项行动被国务院和省安全生产督导组列为重 大典型经验,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达 98.24%。城乡融合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初步建立,城乡总体差距显著缩小
8、。 2020 年城乡收入比为 1.89:1,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居先进水平。坚持实施城乡统筹 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美丽城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深入推 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村综合改革,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 机制不断完善, 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障碍加速破除, 城乡产业 融合程度进一步提高, 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高水平 均衡,城乡生态环境实现共建共享。人居环境快速改善,“苏 州古城保护与更新”项目荣获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 最佳范例奖。3表 1 苏州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 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标2020 年值2020 年目标值完成情况总体发展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 (%
9、)81.7280完成城乡居民收入之比1.89:11.9:1完成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率(%)100100完成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100100完成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100100完成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100100完成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2323完成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轨覆盖率(%)100100完成“一委一居一站一办”城乡社区服务管理体 制覆盖率(%)100100完成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3 (%)33.535-镇村公交覆盖率(%)100100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统筹区域供水覆盖率(%)100100完成生活污水处理率(%)市区
10、 98,县 级市 90.5市区 98,县级 市 90完成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96完成城乡家庭宽带接入能力(Mbps)100100完成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100100完成资源环境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平方米)100105完成国土开发强度 (%)29.930完成林木覆盖率(%)30.225完成空气 PM2.5 年均浓度(g/m3)3356完成地表水好于类比例(%)9280完成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按全国人口七普数据统计。3 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33.5%为 2019 年数据,此后未再统计。4第二节面临形势国际城市化先进经验带来有益启示。一是城市通过抢占 全球科技、金融、文化、物
11、流等网络核心节点来占据重要创 新地位。二是通过分类构建优势产业价值链, 将产业功能区 建设成为带动城市发展的增长极和建设全球高端产业中心 的主战场,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化和智能化来提升产业竞争 力。 三是竞争已逐步从“技术-生产创新”转向“文化-智能 创新”和“文化-技术创新”,文化含量、精神特质水平、 人口受教育水平、文明程度、休憩舒适度等对城市的知名度 和美誉度影响日趋增强。 四是让每个居民都过上高品质生 活,努力建设经济繁荣、互联互通、机会均等、职住平衡、 包容多元、公平公正、绿色清洁的人类居所,成为世界许多 著名城市规划建设的共同价值取向。全国城镇化发展态势产生新的需求。2020 年我国常
12、住人 口城镇化率 63.89%,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 45%。城镇化总体 呈现出规模体量大、区域人口承载力和经济发展动能差异明 显、半城市化和城乡二元结构并存等特征,解决流动人口市 民化问题已然成为当务之急。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现实意义重大, 既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 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关键结合点。长三角一体化提供重大机遇。长三角城市群已进入更高5质量一体化发展阶段。一是对内深化跨区域合作, 共建一体 化发展市场体系, 率先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创产业深 度融合、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推动一
13、体 化制度创新, 为全国其他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现代化 建设提供示范;二是对外将从产业、创新、生态、文化、 开 放等各领域携手,建设中国经济全球化战略新空间、重构国 家基础性战略性资产,提升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竞争能力。省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发展方向。江苏省在“十四五” 规划纲要中,对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富 美高”新江苏确立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在新型城镇化规划中, 提出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 以城市现代化为导向,争创全 国新型城镇化示范省份的目标,并对城市环境、城镇化格局、 现代城市建设、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城乡深度 融合发展、城镇化体制机制等领域作出制度安排。苏州市新
14、 型城镇化须立足自身特色,扬长避短,为践行“争当表率、 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再 创奇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提出更高标准。作为“四化同 步”之一的新型城镇化, 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加快信息化驱动城镇化, 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与 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促进城镇功能、产业支撑、要素吸纳、 人口集聚联动统一。苏州须加快补齐新型城镇化短板, 按照6不同层级市、镇功能优化重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基本实现 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 有宜居、弱有众扶,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 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同时, 应该看到苏州新型城镇化道路面临挑战, 主要表 现在: 一是城市能级偏低,综合创新能力不强, 资源配置能 力受限; 二是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 优质 教育、医疗资源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区, 郊区新城、产业开发 区、小城镇的公共服务配套滞后; 三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 建设用地奇缺,水环境质量堪忧, 生态保护价值实现机制有 效性差; 四是农村集体产权、土地等改革进展缓慢,城乡一 体化的要素市场效率不高、互动阻滞,利用农村资源的发展 活力未能充分调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