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教育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教育学原理简答题1实验教育学兴起于19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辩教育学;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提出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实验和论证三个基本阶段;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评价: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由于受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其提倡的实验方法有局限性,易走上唯科学主义的迷途。2、文化教育学出现在19世纪末的德国,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人是一种
2、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进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完整的人格,其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主张建构和谐对话的师生关系。评价: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世界教育学的发展,在教育本质、师生关系等方面给人启发;思辨气息很浓,哲学色彩太重,限制了其在教育实践的应用;过分夸大社会文化现象的相对价值性,忽视客观规律的存在。3、实用主义教育学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
3、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评价: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文化精神的反映,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加里宁、杨贤江、马卡连柯、凯洛夫等。基本观点: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坚持用辩证唯物
4、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教育问题。评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运用中往往容易被简单化、机械化和过度政治化。5、制度教育学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代表人物乌里、A瓦斯卡等;基本观点:教育学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教育中的官僚主义、师生和行政人员隔离主要是由于教育制度造成的;教育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变迁,这就要求要做制度分析;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做显性的分析,也要做隐形的分析。评价: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重视教育外部环境特别是制度问题对教育的影响,促进了教育学的发展;过分依赖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制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片面性。6、批判
5、教育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和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教育与权利、法国的布厄迪尔教育、社会和文化再生产;基本观点: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源;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文化关系;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对师生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唯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而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评价: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点和看法;利于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教育,具有很强的战斗性、批判性和解放
6、力量。7、教育的结构和功能教育的结构:教育活动的内在结构即教育活动主体参与要素的构成: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教育措施,包括教育工具、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关系:相互独立,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教育活动的外在结构即教育活动种类的构成:以教育活动的任务为标准,可分为德育活动、智育活动、体育活动、美育活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活动;以教育活动的性质,可划分为教授活动、学习活动和管理活动;以教育活动的时空为标准,可分为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教育系统的结构: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与其它社会系统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
7、。教育系统结构是指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方面性。教育的功能:(1)从作用对象看,教育功能分为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前者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后者是教育的派生功能,是指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培养人来影响社会的。(2)从作用方向看,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由美莫顿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正向功能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功能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3)从作用呈现方式看,分为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由莫顿提出。显性教育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进行的,在教育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
8、的结果。隐形教育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8、古代教育的特征教育对象具有阶级性与等级性,在西方还具有宗教性;教育目的: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并对被统治阶级实施教化,维护自己的统治;教育与生产劳动、生活相脱离,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与道德知识为主;教育方法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教育组织形式采用个别教学为主;教育实践以教育经验为基础,教育理论不独立、不科学;师生关系是对立的、不平等的;近代教育的特征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教育的法制化。现代教育的特征教育
9、的大众化、民主化、普及化和终身化;教育目的:不仅培养政治人才,还培养生产工作者;教育和生活、劳动发生密切联系;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的广泛使用;教育形式多样化,班级授课成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分离走向统-;教育的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9、教育独立论代表人物:蔡元培。主要观点: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评价:主张教育脱离政党、教会而独立,要求把教育事业完全交给教育家办理,反映了资产阶级教育家摆脱军阀政府对教育的控制,在中国独立发展教育事业的强烈愿望,在当时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意义。但要求教育脱离政
10、治而独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10、教育万能论代表人物:法国爱尔维修和德国康德。主要观点: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才智差异是教育造成的;教育对人的成长起决定作用,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是万能的,甚至能创造天才;否认遗传的作用,认为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人的性格取决于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评价:把教育的主导作用看成是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凌驾于社会之上;否定环境和遗传的作用;把教育看成是不按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任意地决定人的发展,否定人与人之间的天赋差别。11.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美国舒尔茨。主要观点:人力资本是与物力资本相对应的概念,是指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
11、能以及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人力资本包括个人在教育、卫生、医疗、为了获得就业进行迁移付出的费用以及为接受教育所放弃的费用,其中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最主要的部分。人力资本,特别是教育投资的增长对于个人而言,可提高个人收入,对于社会而言,提高社会生产力;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其收益大于物力资本的收益。现代经济最基本的特征是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快于物质资本增长的速度。评价:加深了人们对于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不足:教育与经济增长并总是成正比;经济增长受很多因素影响,教育只是众多因素之一,但非决定性因素;从经济角度研究教育问题,易忽视教育的主体价值。12、筛选假设理论代表人
12、物:迈克尔史潘斯、伯格、斯蒂格利茨等。主要观点:教育是一种表示个人能力的工具,它揭示了内含于人的未来的生产力的特征,表明了一个人的生产力,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的求职者提供了依据,起到筛选的作用;承认教育与工资正相关;教育只是反映了个人的能力,并未增加个人的能力。评价:从分析劳动力市场雇主选择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描述和解释了70年代困扰多国的文凭膨胀问题,在各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片面强调教育的信号筛选作用,否认教育提高人的认知技能,从而提高人的生产力的观点是错误的。13、劳动力市场理论代表人物:皮奥雷、多林格、戈登等。主要观点:(1)教育与工资撑正相关的理论不正确,没有考虑到劳
13、动力市场的内部结构。(2)劳动力市场不是统一的市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次要劳动力市场等。主要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就业有保障、权利平等、有晋升机会等;次要劳动力市场则反之。(3)劳动力能够进入哪一级劳动力市场,与他的性别、年龄、种族及教育程度相关;一般来说,主要劳动力市场雇佣的男性、白人、年纪比较大的和教育水平较高的人的比例高,而次要劳动力市场雇佣的女性、年轻人、有色人种及教育水平较低的比例较高。(4)教育与工资正相关的结论只在主要劳动力市场成立,而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不成立。概括三者的异同同:三者都分析了教育与工资水平的关系;异:三者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尽相同;三者对于教育与工资水
14、平的理论分析不同:人力资本理论强调教育能够提高人的能力,认为教育与工资正相关;删选假设理论认为教育只是一个筛子,教育并不能提高人的能力,否定教育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作用;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教育与工资关系分析的前提是劳动力市场的内部结构。一个人的工资水平取决于他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次要劳动力市场,而教育只是决定人在哪一个劳动市场的因素之一。14、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制约着教育目的、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革。(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5、、教育的宗旨和目标、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影响教育目的、内容和水平;制约着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制约着教育的传统和变革;对人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师生关系也有一定的影响。(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其教育能力;影响到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渗透到教育影响中的各个环节中,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新的手段。(5)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影响教育规模;影响教育素质;影响教育结构;影响学校的拆、迁、建、并。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力再生产,提高劳动者
16、素质;生产新的科学技术,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的政治功能:制造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培养人才为政治服务;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体现在:教育传播真理,启迪人的民主观念;教育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3)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4)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是科学文化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传播、普及科技的最佳手段;教育是创新科技成果的最佳方式;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教育推荐科学的体制化。(5)教育的人口功能:调整人口结构,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利于人口迁移。15、教育现代化及其措施教育现代化是指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的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