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平台试点案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六位一体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教育平台试点案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六位一体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应用.docx(2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工作典型分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六位一体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强化数据驱动,汇聚优质资源,推进智慧教学一“信大优学”六位一体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了顺应全球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潮流,深入贯彻数字中国战略,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教学内涵式与高质量发展,特制订信大优学智慧教学平台建设方案着眼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和优质数字资源的深度应用与有效供给,全力推进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一、建设基础在教育信息化大潮下,南信大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以全面服务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
2、高校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体系,打造系列一流优质课程,建设丰富教学资源;强化平台和资源在专业建设、资源汇聚、教学改革、教师发展、学风建设、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深入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科学高效运行,有效地支撑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建成可视化教学数据中心2014年,学校建成覆盖明德和文德两个主教学楼的常态化录播平台,2019年完成二期建设,实现了学校教室全覆盖;并实现了与“南信大教育在线”教学平台的融合,常态化课程资源对接到教师空间中,可由教师按需调取供学生学习。实现了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一体化应用。目前每日录制1200余节次课程,可记录两年内重要课程资源。依托可视化教学数据中心,教务处、教师
3、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学工处、学院、督导、辅导员等开展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学风考风建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在线视频教学资源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等工作,形成了多元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二)持续建设智慧教学平台2015年,学校建成“南信大教育在线”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了以“智慧化、信息化、数据化”为特色的智慧教学平台。到目前已累计3000余门课程在平台上开展教学,覆盖全部专业所有班级。每日访问量超2万人次。平台同时还承担全校通识、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创业、考研指导等课程的线上教学工作。平台开设网络通识课237门次,近60000人次的学生获得学分,丰富和完善了校内通识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2
4、023年,学校从全面抓专业质量促进人才培养的高度,启动建设“信大优学”六位一体专业建设管理平台。平台全面融合了“专业建设、资源汇聚、云端教学、质量监控、交流协作、专业展示“六大教育教学业务功能,着力构建多元协同、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服务及时的一体化高等教育云服务平台。系统通过业务平台的全信息化、教学数据的跨平台交互、核心教学业务环节有效融合、过程性考核与评价的多维度开展,实现专业建设的业务闭环,监控和规范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一流专业建设,建设南信大高质量本科教育。(三)建成功能强大的智慧教室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建成了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智慧教室118间,为师生营造良
5、好的教学氛围、打造智慧教学空间。智慧教室设备先进,视听效果良好,资源全过程自动录制,智慧教学系统全覆盖,空间结构灵活,满足多功能教学需求。实现了教学手段多样化、课堂教学互动化、课程记录自动化、教学数据可视化和课后学习自主化,极大地推进了教学模式改革。师生利用智慧教室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授课教师通过小组研讨式教学、互动启发式教学、资源建设类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了向学生中心的转变。(四)打造大气科学特色慕课群学校自2016年起着力建立“国家省校”三级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国家级线上课程在前引领,省级线上课程积极跟进,校级线上
6、课程努力打磨,其他课程逐步参与的良好态势。依托校大气科学雄厚基础和专业积淀,着力打造大气科学慕课群和国际课程群等特色课程。数值天气预报天气学原理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等一系列高水平大气慕课群课程,助力校内外大气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各类英文课程的建设和运行极大地提高了我校课程的国际影响力。教务处对在线课程建设做好精准服务,组织多场培训及各类工作会,邀请专家和名师等对在线开放课程负责人面对面指导;为教师提供平台运行的全方位服务。持续培育和强化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对上线课程和正在建设中的课程给予全方位的支持。目前校省级以上在线开放课程37,选修累计达到30余万人次,涵盖300余所高校,产生了良好的辐射作
7、用。(五)全面保障疫情期间教学2023至2023年新冠疫情期间,学校充分依托“南信大教育在线”等平台,实现了线上教学对专业班级的全覆盖,保证了疫情期间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全校教学工作“停课不停学”。应对新冠疫情下的教学需求,学校积极探索开展了多种授课形式的线上教学:基于资源互动的线上教学、基于同步课堂的屏幕分享、基于视频会议的线上直播、基于常态化录播平台的课堂教学同步直播等,保障教学工作实质等效。以2023年9-10月为例,授课教师积极投入线上教学工作,建设课程1675门,学生积极主动求知,学习热情饱满,平均每周上线学生数近2.4万。平均每周师生讨论60194人次,每周学生平均完成任务
8、点542868人次、参与各类学习活动213978人次,完成作业59103人次,出勤率平均达99.6%o二、指导思想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双一流”建设以及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地方和学校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办厅函202322号)文件精神,学校紧紧抓住数字教育发展战略机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为永恒主题,以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导向,聚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赋能社会与教育创新等,深入推动学校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及优质数字资源的深度
9、应用与有效供给,积极实施学校“云中信大智慧校园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开展“信大优学”智慧教学平台建设,将其打造成为学生学习交流的平台、教师教书育人的平台、学校办学治校与合作交流的平台以及教育提质增效和教学改革的平台,不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为推动双一流大学与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着力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流本科人才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三、总体思路“信大优学”六位一体智慧教学平台高位谋划全校智慧教育教学综合应用整体布局,将以一流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提升为导向,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服务导向,践行新发展理念,强化数据驱动。以
10、汇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主线,以专业管理系统、教学资源系统、智慧教学系统、教学评价系统等校本教学业务系统为建设基础和数据来源,以数据共享开放为重点,以强化综合应用服务为核心,按照统一体系架构、统一标准规范,统筹建设、统筹管理,序时推进,边建边用、逐步完善,切实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教学科研深度融合,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强专业建设过程一体化O=优质教学资源一体化化平台资源应用、探索有效考评方式、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加快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探索有效运维模式与推动更大范围共享等方面打破信息孤岛与数据壁垒,深入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开放,真正做大做强智慧教育教学平台,
11、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培养一流本科人才,形成南信大品牌。线上线下教学一体化质量监控评价一体化产教融合协作一体化E1数据融通分析图2“信大优学”六位一体智慧教学平台四、建设目标“信大优学”智慧教学平台建设,将紧紧围绕数字中国总体发展要求,发挥学校区位、资源、生态等优势,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推动全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坚持建设与管理并举,汇聚治理与共享应用同步,至2023年12月底,引进优质课程30门,校级优质课程30门,新增智慧教室50间等,建设集约管理、共享通畅、应用丰富、保障有力的全校智慧教育综合平台,不断增强双一流大学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力支撑学校数
12、字教育、数字强校建设再上新台阶。五、重点举措(-)引建结合,汇聚优质资源课程资源建设是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是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中最基本的建设。学校依托“信大优学”智慧教学平台不断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强化资源的协作,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停课不停学”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强化校本课程资源建设在线课程资源是开展在线学习的基础,学校在建设在线课程资源时高度重视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实现资源与学习的完美契合。通过概念图、知识点、学习资源之间的有效映射,极大地方便了学生获取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知识点是资源组织与传递的基本单元,通过系统化分析教学内容、利用可视化的图示展示各知识点之间的层次与联系,通过知识
13、图谱对知识点进行策略性的组织,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知识建构。学生可根据需要,查找和定位资源,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开展学习。2 .注重校外优质资源引进为丰富学校教育资源数量,提升课程质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注重引进在线优质Mc)C)C课程资源,探索基于学生兴趣的全自主学习在线课程模式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与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建立通识教育课程联盟,通过校际课程共享,畅通不同学校间的优质课程资源交流融合通道,打造智能教学环境需求的数字资源共享与应用环境,推动高校教学建设与改革,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IO3 .突出线上线下资源联动丰富、适度、多样、动态的优质课程资源可满足
14、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上学习资源与日俱增,有效整合现有网上资源是对在线课程资源建设的有效补充。学校以Mcx)C课程建设为基础,鼓励教师建设小规模SPOC课程,不仅可有效利用MOOC资源,也实现了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和因材施教。依托“信大优学”学习平台,教师通过创建学习社区,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强化教学过程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获取课程资源,实现内部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交互,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二)强化应用,推进智慧教学学校以5G智慧教学空间和信息化教学平台为基础,将进一步探索资源平台在高校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构建全方位资源平台应用服务体
15、系。1构建多场景应用的混合教学模式学校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体系,持续推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促进传统实体课堂由重“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实现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变革,评价方式从“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变革。经过多年实践,探索了以线上签到、PPT投屏、选人、抢答等活动为基础的课堂互动混合教学模式,以线上预习、线上测脸等活动为基础的辅助课堂混合教学模式,以常态化资源反哺课程教学的复习巩固混合教学模式,以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分比例课时的混合教学模式等。多种模式互相补充,形成基于优质资源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体系。在试点工作中,将进一步丰富教学模式,总结应用场景,形成辐射效应。4
16、.打造5G智慧教学新形态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深度融合,打造5G智慧教学空间。应用5G技术建设教学直播互动平台,探索信息化教学新形态。实现教学全过程高清直播,实现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评价反馈全网高速传输,提供线上和线下、虚拟与现实等学习场景无边界、一体化的教学服务,构建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教学服务新形态。基于微服务架构,打造高校融合视讯中台(统一媒体平台),整合常态化录播系统、精品录播系统、视频会议、电话语音、视信通(音视频)、350M集群通信等多种音视频媒体系统的媒体资源,实现统一的媒体管理和媒体处理。引入A1分析和语音转写功能,进一步满足混合式教学、融合式教学、资源建设、课程直播等教学需求,促进新形态教学模式改革。5 .强化专题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通过打造特色专题资源库,服务信息化教学需要。依托学校特色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