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专用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最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专用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酋I新教科版六上科学知识点2023年最新整理小学科学(教科版)六上知识归纳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一课放大镜1 .放大镜可以把物体(放大)。2 .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所以放大镜又叫(凸透镜)。3 .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4 .老花眼镜是运用(凸透镜)制作的,近视眼镜是运用(凹透镜)制作的。第二课怎样放得更大1 .自制简易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是用一个放大镜把另外一个放大镜(放大)形成的像进一步(放大)。2 .显微镜主要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3 .光学显微镜里,靠近物体的透镜叫做(物镜),靠近眼睛的透镜叫(目镜)。4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2、取决于两块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即(物镜)的倍数X(目镜)的倍数。第三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1使用(放大镜)能够看清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微之处,使用(显微镜)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物体的细微结构。2.蝴蝶的翅膀是由许多彩色的鳞片组成,其实是(扁平的细毛)。第四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 .物体必须制成(薄而透明)的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2 .使用显微镜时要双眼睁开,用(左眼)看目镜进行观察,右眼协助记录。3 .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软木的薄片,发现了许多小房间一样的物质,把它命名为(细胞)。4 .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视野就越小,视野内的细胞数量就越少,细节
3、越明显。第五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1 .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的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功能)和(结构)单位。2 .植物的叶表皮上有(气)孔,它的主要作用是(蒸腾)和(呼吸)。3 .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动)、(排泄)等功能。4 .显微镜主要由(物镜)、(目镜)、(反光镜)、(载物台)、(调节旋钮)等部分构成。第六课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1 .微生物也是(生物),它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如:(呼吸)、(繁殖)、(排泄)等。2 .我知道的水中的微生物有(草履虫)、(衣藻)、(绿藻)等。3 .观察微生物时为了限制微生物在水中的运动,我们
4、可以在玻片上放一些(棉纤维)。第七课微生物与健康1许多微生物对人体有益,如(酵母菌),还有一些对人体会造成伤害。2.随着观察工具的不断改进,人们发现霍乱、肺结核、伤寒等可怕的疾病都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4.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和人类健康关系的人是(巴斯德)。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我们的地球模型1 .我知道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状),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又在不停地(自转),最大的特点就是(地轴倾斜)。2 .地球表面有(陆地)和(海洋),其中大部分都是(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0%。3 .地球内部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厚度最厚的是(地核)。第二课对昼夜现象
5、的初步探究1 .太阳东升,白昼开始;太阳西落,黑夜降临,是因为地球在(自转)。2 .昼夜交替一次时间为(24小时)。3 .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进行运动。第三课对昼夜现象的进一步探究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最早提出“(地心说)”理论。2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其著作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3 .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证实了地球的自转。第四课谁先迎来黎明1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即(从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2 .坐在向前行驶的车上,向窗外望去,看到两边的景物(向后)运动,坐在转椅上顺时针旋转时,看到周围的景物是(逆时针)运动。
6、这就是(相对)运动的结果。第五课影长的四季变化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是(长)一(短)一(长)。2 .日影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关,日影变化会随着季节有规律地变化。3 .把自制圭表放到太阳照到的窗边,在每天的(正午)时分观测,记录影子长度的变化。4 .一年当中同一时间进行观测,北半球的人们会观测到夏至那日影子最(短),冬至那日影子最(长),春分和秋分两日影子(适中)。第六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1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天)即(一年),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椭圆形),并且在公转过程中,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不变。2 .从资料中找到能支持或反驳有关观点的(事实)或(数据),也是科学要就
7、的重要方法。3 .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变化)现象,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第七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1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白昼光强,黑夜光弱。2 .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比如(燕子)。有的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动物),比如(蝙蝠)。3 .四季的变化会对动物产生影响。比如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夏季和冬季都会换上不同颜色的毛。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第一课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1 .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2 .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锤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不同的工具
8、有不同的用途。第二课斜坡与斜面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3 .斜面能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4 .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地方很多,如“S”形的盘山公路、各种斜坡、各种刀刃、螺丝钉的螺纹,高架桥的引桥等。5 .螺丝钉的螺纹是斜面的变形。同样粗细的螺丝钉,螺纹越密,旋进木头时越省力。第三课不简单的杠杆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2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3 .三种不同的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第四课改变运输的车轮1
9、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螺丝刀是轮轴类工具,它的刀柄是轮,刀杆是轴。2 .轮轴可以省力,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省力。所以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3 .扳手套在螺帽上组成了轮轴,这时整个扳手是轮,螺帽部分是轴。4 .生活中的轮轴:水龙头、门锁把手、汽车方向盘、扳手、辘泸等。第五课灵活巧妙的剪刀1剪刀既有(杠杆)的作用,又包含有(斜面)的作用在里面。2 .大多数金属可塑性强,人们可以将金属(熔化)拉伸,弯曲成型和(再成型),制造出复杂精密的工具。3 .剪刀根据用途不同可以分为(省力剪刀),如铁皮剪。(费力剪刀),如理发剪。第六课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1印刷术
10、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2.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3,活字印刷术可以分成(检字)、(刷墨)、(拓印)、(晾制)等过程。第七课信息的交流传播1 .由(纸)、(印刷)、信息结合而成的工具和技术渐渐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梯。2 .我们可以通过(书籍)、(电脑)、(手机阅读)等多种渠道获得知识。第四单元能量第一课各种形式的能量1 .(声)、(光)、(电)、(热)、(磁)等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2 .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第二课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1家中使用的能量包括电灯、电视等消耗的(电能),太阳能热水器消耗的(
11、光能)和燃油汽车使用的(化学能)等。2 .我们可以根据现阶段能否再生将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3 .家用的各种电器都会在说明书或名牌上标明“(功率)”,它指的是工作时单位时间内耗电量的大小。4 .汽车燃油消耗的能量中大约只有(20%)转化成了驱动车辆的机械能,其余主要转化成声能和热能耗散到环境中去了。第三课电和磁1 .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把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观察到指南针发生了(偏转)。并通过反复实验证明通电导线会产生(磁性)。2 .奥斯特实验证明了(电能)可以转化为(磁能)。第四课电能和磁能1 .电磁铁是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2 .电磁铁可以将(电能)
12、转化为(磁能)。3 .电磁铁也有南北极,它的南北极跟(电流的方向)有关,想要改变电流方向有两种方式:(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和(改变电磁铁线圈缠绕方向)。第五课电磁铁1 .电磁起重机通电时,(电能)转化为(磁能),可以吸起钢铁;断电时,电磁铁磁能(消失),钢铁就会落下。2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与(电流强度)、(线圈缠绕圈数)、(铁芯大小)有关。3 .电磁铁线圈中电流强度越强,电磁铁磁力越(大),电流强度越弱,电磁铁磁力越(小)。4 .电磁铁缠绕线圈圈数越多,电磁铁磁力越(大),缠绕线圈圈数越少,电磁铁磁力越(小)。第六课神奇的小电动机1 .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动能)的机器。虽然
13、大小悬殊、构造各异,但电动机工作的基本原理相同: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2 .小电动机包括(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外壳内有一对(磁铁),转子上有(铁芯)、(线圈)、(换向器),后盖上有(电刷)。第七课能量从那里来1 .(太阳)是地球最大的能量来源。太阳能主要是以(光能)的形式传递到地球的。2 .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将太阳的能量固定下来。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
14、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二、教材内容分析六年级上册教科书由“微小世界”“地球的运动”“工具与技术”和“能量”四个单元组成。“微小世界”单元,将带领学生观察和研究日常生活中未曾关注或知之甚少的微小物体。这个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和观察视野的不断发展这条线索编写,引导学生利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如较小的昆虫、昆虫的器官、生物细胞、水中常见的微小生物等,借助这样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在光学、生物、物质的结构、科学史等多个方
15、面的认知,并让学生从中深切体会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这个单元虽以观察为主,但同时有机融人查阅资料、动手制作、对比分析等多种学习形式,打开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认知。“地球的运动”单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的大概念。因为学生并不能直接观察到地球运动,所以本单元将立足于学生的原有认知,引导学生系统而深人地采用模拟实验、查阅资料、实际观测、建构模型等多种探究方法,在探究中不断建构和修改自己对地球运动的认知模型。学生最终将认识到地球有规律地运动,从而形成昼夜交替、天体东升西落、四季更替等现象。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在较大的尺度上认识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借助推理、想象和模型认识地球上一些现象的成因,与“微小世界”单元形成良好的结构互动,有助于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世界。有了“微小世界”单元中学生对多种观察工具的使用和认识,“工具与技术”单元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将更有基础。本单元希望学生对“技术发明通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以及“工具是一种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