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美育的挑战与应对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高校美育的挑战与应对策略.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新时代高校美育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艺术设计融合发展的当下,中国传统儒家和道家文化中蕴含的美育思想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发挥着重要作用。美育关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的全面发展和青少年身心健康,对于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整体提升国民素质具有积极作用。高校担负着培养青年人才的使命,应该将以美育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应对美育挑战。针对美育理念不明确问题,重构理论体系。高校美育作为美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塑造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公民,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有的高校将艺
2、术教育等同于美育,忽视美育应有的交叉性特征,使得美育未能与智育、德育、体育等相融合,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明显处于弱势地位,造成美育具有智育化倾向的不良后果。高校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美育,准确定位自身办学性质,树立以美育引领办学的思想。例如,艺术类院校应注重美育的拓展教育,将“尚美”作为办学理念,将培养专业、高素质的教师和学生作为美育目标;综合类院校应注重美育的跨学科属性,在不同学科和专业中贯穿美育理念,带动不同专业教师参与美育理论研究,为美育理论体系的完善奠定坚实基础,彰显特色化的专业教育和美育教育。高校需要警惕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或者技能教育的倾向,确保构建的美育体系能够指导教师和学生通过专业学
3、习或者艺术学习提升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形成组织协调的美育理论发展体系。针对课程体系不完整问题,重构资源体系。重视美育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中国高校美育发展至今某某余年,一些高校还未在课程体系中肯定美育的地位,将美育边缘化,造成一些教师和学生产生“美育不重要”的错误观点。如此,高校美育课时不足、不够注重美育实践成为普遍问题,给教育教学开展和资源整合造成较大的挑战。对此,高校应明确教学是开展美育的重要途径,多元化教学内容是开展系统美育工作不可或缺的资源。首先,高校可以将美育课程设定为公共必修课程,并将其纳入学分考核系统,设置明确的美育教学目标,确保足够的教学课时,使美育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
4、并行。其次,高校可以在不同专业教学中加入艺术教育、美育课程,以不同视角区分不同的知识概念,将美育作为专业知识教学的情感教育,形成在审美和情感教育中完成知识教学的模式,以专业课程和美育课程结合的形式推动课程体系建设转型升级。同时,高校应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提升线上教学资源的开发水平,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发校本美育课程的方式,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加快美育教学资源更新速度,使得美育课程内容更加完整,且与时代发展需求衔接更加紧密,与新时代倡导的文化自信相融合。由此,基于信息化的教学资源能够顺理成章地与传统美育教学资源相整合,不同专业课程也能够顺势融合,促进高校审美教育。针对师资队伍不完善问题,提升专业水
5、平。美育专业性较强,需要高校专业化师资队伍予以支撑和推进。然而,部分高校专业化美育师资保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长期存在,直接导致美育动力缺失,影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现阶段,部分高校美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以艺术类教师为主、人文类教师为辅,工科教师较少参与美育;教师队伍整体陷入“美育基本等同于艺术教育”的困境,艺术专业教师偏重美育理论传播,人文专业教师偏重美育实践教学,通过给学生布置自主查阅资料、角色扮演和分组讨论的任务,直接考查学生的美育学习实践成果,导致一些学生忽视美育理论知识。对此,高校应明确美育教学面临的具体挑战,明确美育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结构,制定本校师资队伍构建计划;在招聘环节加强对专
6、业美育教师的选拔,提高教师待遇,明确招聘要求,引进业界理论与实践能力突出、德才兼备的美育教师人才。基于此,高校应调整美育教师队伍结构,为美育公共课程配备专职美育教师;从教师队伍中选拔有经验的美育教师,与引进的专职美育教师和校内其他学科专业教师组成教研组,对国内美育水平较高和研究成果较为突出的院校教师成果进行讨论学习;将优秀的专职美育教师作为核心,吸纳不同学科教师,组建小规模培训队伍,定期对不同专业教师队伍进行美育培训,综合考查教师的专业教学和美育教学水平情况,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指导意见,强化统筹管理和追踪能力,逐步扩大培训队伍,进而督促教师美育专业水平整体提升。此外,高校还应该根据师资队伍情况
7、制定长线发展计划,为教师提供更加长远的职业规划,拓宽教师发展空间,促进专业教师水平不断提升。针对评价方式不科学问题,健全评价机制。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开展无法脱离教育大环境和国际美育改革大环境,需要构建更为全面、合理的评价机制,为提升美育水平提供反向作用力。然而,除艺术类院校之外,多数高校评价学生依旧以文化课成绩为主,不仅使得美育课程实施流于形式,而且使得师生整体的审美能力提升缓慢。究其原因,部分高校评价机制不健全,未能够及时将美育作为评价单独内容纳入评价体系,导致美育教师和其他课程专业教师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时缺少参考文件和标准,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及评价形式未能统一,暴露出当前高校美育功利性的问题。
8、对此,高校应重新审视美育评价制度的积极作用,明确美育评价是对美育工作整体判断的定位,应秉持全面性、发展性和多元性原则,积极完善评价机制。全面性方面,高校应重视学生评价作用,保证主体全面性,将单一的教师或者学生评价转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评价。当然,高校的统筹作用对于全面性原则的贯彻始终不可小觑。发展性方面,高校应制定动态评价机制,确保评价机制的更新与时代、国家美育教育政策等发展变化保持一致;教师作为践行评价机制的一线人员,应该在美育教学中动态化记录学生的审美认知、审美素养等的变化,并定期、批量将数据上传到线上评价系统中,形成科学的、动态的评价数据报告。多元性方面,高校和教师应注意评价语言和方式的转变,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文化学习和艺术修养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给予学生科学的评价,形成常态化激励机制,正向促进高校美育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