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认识与实践思考通用精选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认识与实践思考通用精选8篇.docx(6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认识与实践思考一对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几点认识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结合工作实际,下面谈几点体会和认识。一、认识重大意义意见是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22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会议,可见这项工作的全局性、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会议时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在中小学校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小学校得到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清晰地
2、阐述了进行该项改革的重大意义。意见包含五个部分的内容:发挥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作用;支持和保证校长行使职权;建立健全议事决策制度;完善协调运行机制;加强组织领导这项改革举措,就是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健全发挥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作用的体制机制,确保党组织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就是要把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任务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二、处理好三个关系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会涉及党组织与行政、集体与个人、书记与校长三对关键的关系。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需要正确认识与处理三对关
3、系,在此基础上构建有关党政协调、集体决策与班子沟通的体制机制。一是处理好党组织领导与校长负责的关系,完善协调机制。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中,党组织领导与校长负责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校长既要作为党组织主要成员参与重大事项决策,又要在党组织领导之下行使管理职权,成为重大决策的执行者。党组织作为领导与决策机构,是支持与帮助校长开展工作的,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在决策前充分听取校长的意见,党组织要为校长对决议的组织实施工作创造条件。对于校长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党组织要积极帮助,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党组织要履行监督职责。二是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完善决策机制。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
4、责制涉及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党组织领导是指党组织集体领导,在党组织的集体领导下,经由党组织讨论决定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履行职责。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关键是坚持集体领导、集体决策。书记是党组织集体的一员,不能将党组织领导等同于党组织书记领导;校长是党组织的一员,不能在三重一大”问题上不经党组织决定而个人说了算;领导班子的每位成员,都要服从集体领导。集体决策方面,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和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学校基本制度的确定和修订、内部机构设置及其负责人人选的决定和干部奖惩、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重要项目安排、年度经费预算与大额预算外资金使用等重要事项方面的决策
5、,必须集体讨论与决定。为此,应完善决策相关体制机制,明确以下几点:在重大问题的讨论决定上,先通过调研提出方案,经过支委会进行沟通、讨论、决策,讨论过程中实行末位表态制,决议后再提交校务会落实执行;在干部任免提交讨论决定前,支委成员之间需要先进行酝酿;对专业性、技术性强的重要事项,要进行专家评估;事关师生员工切身利益事项的决定,要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三是处理好党组织书记与校长之间关系,完善沟通机制。党组织书记与校长在集体领导与集体决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书记与校长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党组织与行政的协调运行。书记要切实肩负起抓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作为学校法定代表人,
6、校长要切实承担学校法定代表人和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工作的全面责任,同时还要肩负起副书记职责;党组织重大问题讨论决定后,属于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由党组织直接组织实施,属学校行政方面的工作由校长统一组织实施。因此,要完善沟通与协商机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建立健全沟通机制及会前书记校长沟通机制,党组织会涉及有关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等议题,党组织书记应在会前听取校长意见;校长办公会有关重要议题,校长应在会前听取党组织书记意见;集体决定重大事项前,党组织书记、校长和有关支委成员要进行充分沟通;意见不一致的议题暂缓上会,待进一步交换意见、取得共识后再提交会议讨论;要做到日常工作经常沟通、重
7、要决策事先沟通、紧急情况及时沟通。三、三点建议一是创新干部选任和管理。明确党组织书记和校长的选任标准,注重党组织书记和校长队伍建设,优化培养路径,科学设计党组织书记、校长素质模型和成长路径。二是创新领导班子配备。明确不同类型党组织的书记、校长设置方式和职责分工,充实专职副书记配备,配强学校党支部委员。三是创新保障机制。建立与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相适应的保障机制,健全党务工作机构,解决基层书记、副书记编制职数,解决党务工作者职业发展通道不畅、待遇偏低等问题。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认识与实践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立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实现更高质量、更为公平的
8、教育是当代教育工作者的时代使命。面对世界发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一场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的教育变革,这场变革力度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触及利益之深前所未有,加强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协同推动不同层级、不同阶段、不同类型教育领域的改革消除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推动教育治理理念、方式方法的系统创新,是解决这一时代命题的重要路径。在这一过程中,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小学校得到贯彻落实具有重要意义。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明确提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
9、根本保证。要在中小学校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关键是坚持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统一领导中小学校的各项工作”“确保党组织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这是中小学校领导和管理体制的一次重要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的领导体制,大致经历了七种形态,先后为“校务委员会制”“校长责任制”党支部负责制”“上级党委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革命委员会制“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和校长负责制。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来说,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小学校的第八种领导体制。这次改革早有序曲,2016年中央组织部、
10、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党组织在重大事项决策中的地位”;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改革,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因此贯彻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小学教育领导体制改革,并非“为改而改,其属于中小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一部分,必须要从中小学校治理体系
11、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定位、布局,系统解决当前中小学领导与管理的困境和难题。一、中小学治理改革进程中的挑战与回应治理的英文表述为“governance”,其动词“govern”的拉丁语原型是丁Ubernare”,意思是“掌舵(控制)、指导、统治原gubernare源于希腊语kubernan”,意思是“掌舵(控制)f,governance在govern后面加上常见后缀,词性发生变化含义仍是在特定范围内行使权威。随着全球广泛关注公共治理的概念,有关治理的研究层出不穷,语义丰富到混乱,形成了宏大的跨学科理论体系。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关于如何解决公共事务和社会问题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19世纪末发端的
12、公共行政管理模式,重视规则和指导方针制定,遵循“控制的”逻辑,提倡官僚制,聚焦于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循环、垂直体系,通过等级制分配资源,但因为官僚体制日益庞大,公共部门效能低下饱受诟病。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管理模式,重视从市场和私人部门吸取经验,提高政府对公民需要的回应性,遵循“计算的”逻辑,政府通常在委托一代理的情境下进行管制,依托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及契约关系分配资源,强调重视绩效管理、成本管理。但对效率的过分追求也常常导致政府偏离公共利益,偏离公平性,出现了重效率、轻公平等问题,同时,面对多元、复杂的社会需求,以及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非营利组织共同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现实,以竞争机制为主
13、要手段的新公共管理开始失灵。进入20世纪90年代,公共治理模式兴起,关注价值、意义和关系的协商,遵循“对话的”逻辑,强调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机制复合化、手段多样化,依托网络信任机制分配资源,通过多元主体共同协商、参与和合作的治理过程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然而此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是价值多元分散,且相互竞争。三种模式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复杂交织在一起,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其开端、发育、成熟及耦合与所在国家及社会的历史传统、政体、文化等密切相关,相应的实践基础具有典型的东西方差异。每种模式都是在解决前一种模式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存在失灵的风险,单独一种模式实际上都无法应对日趋复杂的社会问题,
14、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为治理方式、手段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教育治理属于治理的重要领域,中小学校治理改革与整体的公共事务解决进程具有内在一致性。在治理的情境中,强调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双向互动,以及多个治理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企业以及各种公共的、私人的机构主要通过合作、协商的途径,共同致力于公共事务解决。当下中小学治理改革面临着多重挑战:一是来自价值领域的“多”与“一”,分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特点,多元主体背后呈现的是有可能处于竞争态势的多元价值,治理过程中如果没有超越参与各方利益的价值诉求达成共识,如果不存在强有力的价值认同作为前提,就会偏离目标,但如果处于前
15、提位置的规范过于强势,又会违背治理的精神而破坏灵活性二是机制间协同水平不高,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复合机制运行,主体越多、关系越复杂、协调就越困难,制度化、组织化的利益沟通渠道的建立都是协调机制要解决的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导致决策无果、协商低效、推卸责任等问题,领导体制的重构不是“争权”、决定“孰高孰低”,而是形成党组织干部、校行政领导、专家、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其他相关人员多元对话、协商共治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三是主体活力激发不充分,基础教育的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必然与中小学校活力竞相迸发相伴相生,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内部管理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效率较高的体制机制,链条清晰,责任明确,线性特
16、征比较鲜明,组织结构边界清晰,但问题也比较突出,即结构对功能的适应性不强,灵活性和弹性不够,活力和发展动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致力于回应中小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教育方针就是教育领域重要的价值共识,要推动完善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制度,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建立多元共治中的协调机制和责任分担机制,形成更加稳定、有效、可持续的信任关系,提高党对学校发展、人才培养等工作的领导效能,以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从分立到统合: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几个关键问题从校长负责制到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并非简单的领导体制变革,而是领导体制变革撬动的中小学内部治理体系的系统变革升级,需要从价值、关系和制度三个层面建构分析框架、阐释并落实。(一)价值共识:党的教育方针是中小学治理的价值前提党的教育方针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在教育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