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就业概论 课程知识点梳理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就业概论 课程知识点梳理汇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劳动就业概论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劳动概述(一)学习目的与要求A、劳动的含义、特征和分类1、识记:(1)劳动的含义:劳动是人类特有的,为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有目的地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的一种改变自然物的社会实践活动。(2)劳动的特征:1劳动的人类专属性2劳动的自觉意识和能动性3劳动的创造性(3)劳动的分类:D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3)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经专门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者)(4)技术性劳动与非技术性劳动(劳动在技术上的复杂程度不同)2、领会:(1)劳动含义的四个方面的分析:1是人的客观物质活动2是人的有目的的能动的活动3开始就
2、是社会活动4人的劳动具有双重效果。(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3)硬技术和软技术的区分:(4)其它分类标准:必要和剩余、生产性和劳务性、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死人和社会等。B、劳动方式与劳动行为1、识记:(1)劳动方式的含义:就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的方式,也是劳动过程的主体(劳动者)和客体(劳动对象)相互作用的方式。(2)主要的劳动行为:1劳动分工2劳动协作3劳动竞争(3)影响劳动行为的社会因素,1社会传统文化因素2社会经济环境因素3社会政治环境因素4社会大众心理氛围5社会人际关系2、领会:(D不同劳动方式产生不同劳动结果的原因:1劳动方式取决于劳动的目的、对象2劳动方式与劳动资料
3、的属性相关3劳动方式是劳动过程中所有当事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2)劳动分工的三种分工形式:1.按工艺专业化原则进行分工;2.按对象专业化原则进行分工;3.按劳动者技术水平高低原则进行分工(3)劳动协作的不同类型:1根据劳动者的主观愿望,分为自愿协作和非自愿协作2根据劳动协作所发生的空间,可分为直接协作和间接协作3根据协作行为的组织形式,可分为有组织协作和非组织协作。(4)劳动竞争的不同种类:1一方的成功寄托在另一方不成功的基础上2两败俱伤3双赢。(5)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区分,主观:指劳动者自身的因素,如生理、心理、年龄等;客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3、简单应用:用竞争的观点原理解释如
4、何达到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双赢局面。C、劳动制度与劳动关系1识记:(1)劳动制度的含义:是从属于经济制度之下的一个制度系统,是人类在一定社会生活中为满足劳动关系发展需要而建立的有系统、有组织、并为社会所公认的劳动行为规范体系。(2)劳动制度的一般特征:1、存在的普遍性2、组织实施的强制性3、构成的系统性4、相对的稳定性(3)劳动关系的含义和特征:是指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有关部分的社会关系,即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特征:直接性、普遍性、具体性、本质性。(4)劳动关系的类型:1、利益冲突劳动型关系2、利益一体型劳动关系3、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2、领会,(1)形成劳动制
5、度的两种途径:1自发形成2人为制定.(2)劳动制度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积极作用:1对于维护劳动者个人的合法权益意义重大2为用工单位获得适当的劳动力资源提供了比较合理的、有规则的途径,加强了用人单位组织活动的秩序3有利于形成稳定有序的社会劳动环境。消极作用:处理不当,产生负面效果。原因,1劳动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存在缺陷2劳动制度的模式化3劳动制度为利用集团所操纵。(3)决定劳动关系性质和特点的最基本因素:决定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最基本的因素是所有制性质(3、综合应用:联系我国实际,谈谈如何建立有效的劳动关系。第二章劳动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阐述了劳动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一些
6、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归纳了一些用于劳动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常用方法,并要求考生能理解一些简单的方法。如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如何制定工作说明书对一个企业人员、岗位设置的运行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实践性较强是本章的特色。(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A、劳动力与劳动力资源1、识记:(1)劳动力:指达到一定法律规定年龄的人(16岁)在创造社会财富过程中支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劳动力资源: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包括数量和质量。2、领会*(1)开发的双重性特征和原:被开发对象、开发主体。原因:P26(2)劳动力人口质量的主要包括
7、内容:1劳动者的身心素质2劳动者专业技能水平3劳动者智力结构状况。3、综合应用:联系我国实际,由于低素质人口群体的出生率居高不下导致的“逆淘汰”现象对我国劳动力素质提高的不利影响。B、劳动力人口的数量指标计算1、识记,(1)劳动力人口数计算公式:劳动力人口数=劳动适龄人口数-非自立人口数+超过劳动年龄的在业人口数(2)劳动力人口率计算公式,劳动力人口率=100%2、领会:(1)劳动力就业率=100%劳动力参与率=oo%C、向劳动力资源投资1、识记:(1)劳动力资源投资的特点:1投资超前、效益滞后2投资的产出特殊3投资的表现形式特殊4阶段性和连续性(2)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途径:1教育开发2使用开发
8、3管理开发4政策开发2、领会,(D对向教育投资的内容进一步细分:1国民教育投资2在职教育投资3职业技术教育投资4终身教育投资。(2)在职教育的主要形式:1文化教育2职业培训3新技术、新工艺培训。(3)劳动力资源投资与物质生产资料的相同之处:1都是经济性,收到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2都受到一定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制约。(4)人们在从事劳动力资源投资时须注意的问题:1注意劳动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2注意劳动力资源投资重点知识技能更新问题3注意劳动力资源投资的层次。(5)世界上教育开发的趋势:一体化开发、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国际化目。(6)管理开发和政策开发的途径:管理开发途径:1加强立法2建立机构3制定计划
9、4筹措经费。政策开发的途径:1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政策2培训、能力与待遇挂钩的分配政策3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回归的优惠政策。3、简单应用:联系身边事例,终身教育的重要性。D、企业劳动力资源管理与开发1、识记:(1)内容分析:选对人、育好人、用准人、留住人。(2)工作绩效评估:对企业内员工的工作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考核和评价的过程。(3)晕轮效应误差:评估人在对被评估人作绩效评估时,把绩效中的某一次要方面甚至与工作绩效无关的某一方面看得过重,从而影响了整体绩效的评估。(4)近因误差:一般说来,人们对近期发生的事情印象比较深刻,而对远期发生的事情印象比较淡薄。2、领会:(1)企业组织培训经常使用的方法:1因
10、材施教:根据不同情况,长期培训、短期进修、在职培训、脱产学习。2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要实用。(2)劳动力配备的主要原则:1因事择人2因才用人3人事动态平衡原则。(3)工作绩效评估的目的:1获得人事决策信息2为职员提供信息反馈3有理由于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问题。(4)工作绩效评估的标准和主要方法:标准,1绝对标准2相对标准3客观标准。方法:1常规方法:排序法、两两比较法、等级分配法。2行为评价法:量表平等法、关键事件法、行为平等法、行为观察平等法。3工作成果评价法:绩效目标评估法、指数评估法。(5)减小误差的措施P633、简单应用:(1)制作工作说明书。(2) T小组(3)两两比较法。第三章劳动力市
11、场(-)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阐明了劳动力市场的相关理论,要求了解劳动力市场的经典理论,领会短期劳动力需求理论和长期劳动力需求理论。弄懂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了解劳动力市场歧视和主要表现。能够解释一些简单的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事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A、劳动力市场概述1、识记:(1)劳动力市场含义,是市场经济体制对冷死了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一种形式,是劳动力双方在劳动使用权转让以及购买上达成一系列合约的总和。(2)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因素:1、自由劳动者2、使用劳动力的部门与雇主3、供求关系4、交换方式和规则5、劳动力的价格:工资主要由以下四个标准所决定:a生活费用标准b支
12、付能力标准C比较工资标准d社会压力标(3)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1主要劳动力市场与次要劳动力市场2 .中心劳动力市场与外围劳动力市场3 .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4 .有组织的劳动力市场与无组织的劳动力市场5 .公共部门就业市场与私营部门就业市场(4)劳动力市场结构。2、领会:(1)劳动力市场含义的理解:1是一种资源配置形式,是一中运用市场机制自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形式2是有一个交易场所3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4是一个生产要素市场5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2)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区别。P67(3)最低劳动标准主要是指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长劳动时间标准。(4)人才市场的功能:1信息传递、评估
13、推荐、余缺调剂、优化配置、社会服务。B、劳动力市场理论与运作1、识记:(1)劳动力市场配置模式: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式,有3种,“行政配置”型模式、“市场配置”型模式、“混合配置”型模式。(2)劳动力流动;劳动力的职业、就职岗位和就职地区的变动,是劳动者就业需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过程。2、领会:(D劳动力市场经典理论:1、新古典学派:源自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以及19世纪早期经济学家为代表人物的古典经济学。马歇尔是新古典学派的奠基人。新古典学派强调市场机制以及市场要素在决定工资水平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新古典学派经常从可枪验的一半假设条件出发,运用逻辑推理方法来给出某些理论上的预测。
14、2、制度学派:代表人物是维伯伦、科芒斯、密特赛尔3、制度学派与新古典学派相比,其区别主要表现在,特别强调劳动力市场的一般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弱化供求要素方面的作用强调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工资缺乏弹性,失业是一种长期、普遍的现象,劳动力的流动存在着障碍,信息的传播极不均匀非常强调工会、大型企业、文化、习俗等因素在工资决定过程中的作用在方法上,制度学派乐于使用案例研究,乐于运用归纳法,认为这些方法有助于人们揭开劳动力市场实际运作的面纱。(2)按照劳动力流动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一)按空间、地域标准:岗位流动企业内部各工种、职位之间的流动企业流动由一个企业流动到另一个企
15、业地区流动由一个地区流动到另一个地区(二)按流动方向标准:水平流动同一地位等级、声望等级的流动垂直流动不同地位等级、声望等级的流动()按流动原因标准:结构性流动一由于技术革命、生产力发展导致的流动个别性流动由于劳动者个人的原因导致的流动(四)按职业变动标准:职业流动一在不同职业之间的流动非职业流动一在不同地区、行业、单位之间的流动(3)影响流动的因素:1、经济因素2、社会因素3个体因素4、科技因素5、政策因素6、媒介因素(4)劳动力流动的正负效应:正效应:是实行经济结构变动的必要条件2能够是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3保证率劳动力市场的活力,提高了效率。负效应:由于个人利益取向的趋势下的劳动力流动,常常带有一定的非理性和盲目性,因而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3、简单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孔雀东南飞”这一现象。C、短期劳动力需求理论和长期劳动力需求理论1、识记:(1)劳动力需求边际生产力,指当其他投入要素不变时,每额外增加一个单位劳动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量。(2)劳动边际产量:当其他投入要素不变时,每增加一个单位某种投入所能增加的产量。(3)边际收益产量:企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投入要素,并售出由此增加的产品所带来的手艺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