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数字化建设.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561307 上传时间:2024-01-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丽水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数字化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丽水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数字化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丽水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数字化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丽水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数字化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丽水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数字化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丽水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数字化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丽水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数字化建设.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核心提示本文对浙江省丽水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数字化建设需求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山水工程数字化应用总体架构,并提出了相关思考与建议。2023年7月,瓯江源头区域(浙江省丽水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山水工程”)入选国家试点。该工程实施范围广,覆盖丽水市9个县(市、区)的瓯江流域范围,面积13306平方公里,占瓯江流域总面积的73.1%。同时,该工程资金投入大,涉及工程多且分散,并要在3年内完成项目立项、实施、验收,还要对每一个生态修复子项目进度等全过程进行留痕监管。如何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科学有效实施监管、科学精准评价成效,成为该工程实施的最大挑战

2、。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方法,实现对工程项目实时动态、可视化、可追踪的全要素全环节监测,以及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管控。“山水工程”项目数字化建设的需求分析需要建立统一的数字李生空间。实施“山水工程”时,需要基于统一的时空基准开展工作,避免因各行业条线的信息壁垒导致管理要求无法及时传导,进而使项目落地困难。在此过程中,各类信息资源会层层汇聚、融合、叠加,通过建设数字化场景,可支撑全市各级工程建设部门进行项目合法合规性与矛盾自查。需要建立统一的生态问题账簿。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前,核心是定位待修复生态系统受损类型、退化程度和恢复力,并针对具体问题明确修复对象、区域、手段。这需要对生态问题进行识

3、别、诊断、评价。通过建设“山水工程”数字化场景,可全面掌握全市生态系统症结、底数、分布等情况,辅助决策部门对修复空间“问诊把脉”。需要建立统一的工程布局空间。从要素的内在联系、整体性和系统性看,变单要素专项治理工程为一体化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空间修复后的整体实效,以瓯江干、支流为媒介,将相对割裂的生态空间进行连接,实现互联互通。采用数字化赋能山水工程,可直观呈现以水为脉络的保护修复框架。需要建立高效协同的过程监管服务。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横向包括多个相关部门,纵向覆盖市、区县、乡镇各级,需要保证各个项目的责任层次传导、任务落实落细、工程顺利实施、工作目标一致、工作进度一致。“山

4、水工程”数字化可从宏观层面分部门、分区县、分单元、分类型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实时跟踪。需要建立多源感知的问题预警服务。实施“山水工程”需要管控自然资源保护和修复过程中不符合修复目标要求的行为,通过技术手段辅助监测修复过程的活动与变化情况,对保护修复的问题及时进行预警,支撑管理人员及时调整保护修复的策略、方法,以提供精细化、智能化服务。需要建立多维尺度的评估量化服务。通过“山水工程”的实施,推动生态质量有提升、生态环境有改善、生态安全有保障,从科学性和成效来看,这需要对工程实施全过程开展持续性的量化分析,最终以此评估生态环境治理是否改善、生态问题是否解决。数字赋能“山水工程”总体架构和关键技术用户

5、i各级人民i政府:i1更自然i资源i生态s!环境=1.Ji农业i农村:I.林;1wJ社会!群众:应用Ift效评估体系1j法规体系航空无人机:1.您?W?1-J平台支撑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2O(空间感知能力、监测判断能力、预测预警能力)知识库t.-jam11=工具库G1S数据库引擎数据资源体系数据资源1.圭登保嬖复工援1生娄宣忙展复色兀1空登塞丝线1皇然徒把邂一结构化数据存储非结构化数据存储基础O匚;瓦屐逅二1O=O设施iijgj:iS.按照“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要求,“山水工程”项目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指引,充分运用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的空间感知、监测判断、预警预测能力,建设

6、数字化场景。其总体架构为:构建“一套数据资源体系、一套智能感知体系、一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套浙丽生态应用体系”,最终实现工程的动态监管、成效的科学评价、部门的高效协同,达到“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数字李生和整体智治的目标(见上图)。建设一套数据资源体系。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一数一源、分级管理”的技术要求,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现有数据资源体系进行丰富和完善。基于实景三维引入物联网、互联网等新兴数据,构建包含保护修复工程所需的空间规划、保护修复工程、保护修复专题数据库的数据资源体系,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和修复的数字生态空间。构建一套智能感知体系。依托航天遥感、航空遥感、高位铁塔监控、

7、移动互联网感知等手段,融合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与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数据,构筑“天、空、地、网”一体化立体空间智能感知网络,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全要素、全方面感知。同时,利用航天遥感影像,并通过智能变化检测模型识别工程项目变化数据,监测工程项目变化进展。止匕外,利用航空遥感,获取项目核心区域倾斜摄影模型、正射影像、航拍视频、天地一体全景,观测工程项目变化成效;利用铁塔高位探头视频资源,对国土、工地、机械、环境、生态、水利等生态修复行为进行视频监控、预警;利用人防手段,建立日常巡查管护机制,通过移动端对工程实施过程变化进行信息采集。设计一套绩效评估体系。基于“山水工程”绩效评估的理论和技术

8、框架,绩效评估主要从产出(数量、质量、时效和成本等)层面、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可持续长期效益等)层面和满意度(服务对象满意度)层面出发,开展定量和定性分析。从空间尺度上,绩效评估包括流域、生态系统和场地等不同尺度层级下的评估。其中,场地尺度绩效评估面向工程子项目;生态系统尺度面向生态保护修复单元;流域尺度面向整体“山水工程”。此外,以“地图+图形标识”的形式标识项目的具体位置,辅以图表、颜色区分等视觉语言,分别展示项目总体和年度的指标完成情况。研发一套智慧业务应用。通过项目阶段监管、遥感影像监管、移动巡查监管、进度填报、后期管护、档案管理等,实现工程闭环管理、部门协同监管、责任

9、落实到人。同时,跟踪资金拨付情况,监管资金流入、资金流出、资金使用、资金预警,确保治理资金用于解决生态系统突出问题。生态状况评估服务利用遥感和地面(以“山水工程”设置的地面监测体系和生物多样性调查为主,辅以气象、土壤、水生态等数据)相结合的“天地一体化”技术体系,基于生态系统“格局一质量一功能一问题”的评估框架,综合评估瓯江源头区域及“山水工程”区实施前后的生态状况时空变化。打造一套综合呈现门户。综合呈现门户从项目背景、项目监管过程和特色亮点等三方面呈现整个“山水工程”的总体状况。从“以水为脉进行一体化保护修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多个维度,呈现和展示瓯江“山水工程”的

10、先进做法和相关场景(云顶生物乐土、林溪古村秘境、古堰万亩粮仓、奇石人间仙境、山水人居宏图五大场景,以及农共生水互连、稻鱼共生、肥药双控、天空之城等经典案例)。通过瓯江山水诗路串联“一轴、两翼、三区、四廊、五场景”。同时,以生态学语言、模型、数字化手段,呈现重要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保护修复、水生态保护修复、土地保护修复和数字赋能智慧监管等五类项目在实施前、后的成效,构建生态画像,以“图一文一数”多媒体形式,讲好生态修复故事。思考与建议制度创新是“山水工程”数字化场景搭建的驱动力。笔者认为,应建立相关制度,从组织架构、信息宣传、督导考核、管理办法、工作交办、任务协同、预警协同、数据规

11、范、档案规范、工作推进等方面规范“山水工程”项目实施过程。通过创新机制,给予数字化场景内在核心动力。“山水工程”数字化场景应通过技术赋能融合各类信息,实现整体智治。笔者建议,数字化场景应通过技术将工程分散的组织、资源、活动、人员等信息有效融合、连接,并结合多源智能感知能力对实施过程的变化进行监测,以可计算、可量化的规则模型对成效进行定量化评估,以多尺度、多层次的人机交互模式表达典型经验,驱动“山水工程”修复过程的规范性、便捷性,实现“山水工程”全域全要素、全息全周期的整体智治。多跨协同的组织网络是“山水工程”数字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山水工程”的参与方既包括各级政府部门,也包括施工单位、社会公益组织、科研院所等。笔者认为,应建立多跨协同的组织网络,实现多级联动,最大程度发挥各自优势,为实现高质量的现代化治理、高品质的全域生态环境等提供智力支撑。构建科学的监测体系是“山水工程”数字化的关键。“山水工程”不是一次性的短期工程,在修复项目完成后还要进行长期的管护维持,以保障修复成效的长期性。笔者认为,在“山水工程”修复前、修复中、修复后等各阶段,应构建相应的科学监测体系,以反映修复效果、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