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土地综合整治经验与启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土地综合整治经验与启发.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核心提示本文基于浙江省的探索与实践,分析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全域综合性、时空统筹性、多元融合性等方面理念创新的特点,总结了浙江省在实施中协同工作、指标交易、科技赋能等保障机制,并从空间维度、时间向度、治理效度方面提出了启示与建议。浙江省地处我国长三角地区,人多地少,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作为我国经济强省,其较早开始面临资源约束趋紧、发展空间受限、环境质量退化等现实问题。为破解这一困境,浙江省于2003年提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18年,在总结该工程经验基础上,浙江省率先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并出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三年行动计划。3年多来,全省共批准实施3批599
2、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整治土地超1140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3万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4万亩,在改善生态环境、缩小城乡差距、提升乡风文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理念创新整治内容的全域综合性。新时期土地整治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抓手,是推进农村有机更新、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平台。相比于传统土地整治,浙江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乡镇为整治推进单元,以“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为整治对象,彻底转变了以局部单个项目进行整治的形式。于作用范围与对象而言,其更加凸显出“范围全域”与“对象综合”两个关键词。整治过程的时空统筹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本质在于:一是从内容上整体优化乡村“要
3、素一结构一功能”;二是从时间上促进乡村发展可持续。浙江省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效果与“乡村用地数量与质量,以及乡村生态、产业与文化”5项内容深度挂钩,针对整治流程构筑起“前期规划、中期评估、后期监测”的全生命周期整治观,既具有协调乡村用地与格局的空间统筹功能,又兼具促进代际可持续发展的时间统筹功能。整治目标的多元融合性。传统农村土地整治重点聚焦于地块调整与拆旧建新两方面内容,目标是通过优化用地结构,保障粮食安全与经济建设,本质上是“以地为纲”。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传统目标的基础上,强调了人文情怀与山水脉络的有机融合,更为重视整治后的乡村功能与生态价值。从“乡村振兴、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目标进行考
4、量,整治工程既要兴旺产业、保育生态、高效治理,做实乡村振兴极,又要实现城乡之间异类等值、互利互惠,搭建城乡融合体。因此,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并非以实现单一目标为导向,而是希望通过整治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等多重综合目标。实践特点以村庄规划为引领,打造系统工程体系。开展整治前,浙江省要求各地根据原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确定的目标与规模,统筹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作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用地审批、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的基本依据,以期通过规划编制引领整治的高质量实施。在工程设计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沿袭了传统土地整治中的优良工程,包括农田平整、沟渠建设、
5、机械化农地、缓冲带设计等,并在此基础上更系统地打造出“3+X”整治工程体系。具体而言,“3”是为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实现城乡异类等值所设计的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等3项基础任务。“X”为瞄准3项基础任务的若干可选工程。其中,针对农用地的主要工程包括垦造耕地(旱改水)、耕地质量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交通水利设施配套与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等;针对建设用地的主要工程包括土地流转、乡村低效建设用地复垦、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零散企业腾退等;针对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任务的主要工程包括道路水系林带整治、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与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以村庄特征为基础,探索靶向施
6、策设计。为避免出现“千村(镇)一面”的情况,浙江省因地制宜地编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案。对于“近郊贴城”、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村庄,其整治工程大部分是按照盘活低效用地、促进产业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路,并结合治水“剿劣”、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工程制定方案;针对历史文化悠久、自然环境优美,但因过去内部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导致发展受限的村庄,一般是以开展特色保护修复、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全域乡村旅游;针对交通区位较差、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流失严重的村庄,其整治方案以实施生态移民搬迁为突破口,对原村落进行统一复林、复耕,在县城周边或中心镇统一规划建设新安置集聚村,推进人口集聚、土地集约、生态复绿
7、;针对其他现有中心村和继续保留的一般村庄,其整治主要结合村庄禀赋,重点拆除“一户多宅”与违法建筑,实现乡村内部改造提升,并通过耕地连片建设与绿色产业引进方式,大力发展现代观光农业与循环经济。以民生诉求为根本,鼓励多元主体共治。浙江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践过程致力于坚持政府搭台、农民主体、社会参与。一方面,对整治涉及的村庄规划、建设用地规划选址、土地权属调整、指标调剂和收益分配等与农民权益直接挂钩的事项,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90%以上同意。另一方面,政府通过采取建房用地报批税费减免、弱势群体资金补助形式,进一步维护农民利益。在此基础上,浙江省还不断创新整治投融资模式,积极引导其他社会主体参与整治。具
8、体做法包括:一是搭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平台,通过向借款人优先流转农用地经营权、优先租赁因整治进城落户退出的宅基地房屋使用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个人为整治工程注入资本;二是加大金融支持整治力度,通过以整治节余增减挂钩指标质押方式向银行进行融资贷款,鼓励金融机构参与,拓宽整治资金来源渠道;三是率先开办线上“土地超市”,结合年度土地出让计划以及批而未供与低效闲置土地数据,并通过相关公众号及时共享信息,实现土地供需主体精准对应,进一步盘活存量与低效用地,提高整治效益。保障机制构建“多跨协同”工作机制。为提升整治管理效能,浙江省从横向维度建立了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等跨部门协同机制,
9、从纵向维度建立了“省一市一县一乡”四级联动工作格局。其中,省级层面,成立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统领全省实施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市级层面,形成以市长任组长,农林、财政、水利、环境等相关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进行统一指挥与协调;县级层面,建立主导整治的工作专班,负责具体方案编制;乡镇层面,负责整治工程的具体实施。出台指标交易激励政策。浙江省于2018年出台关于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的意见,明确了4项保障与激励措施。一是实行永久基本农田整备区制度,要求整治时将项目区周边零散耕地等纳入整备区。二是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和布局,允许项目区
10、提留不超过建设用地复垦面积的20%,作为规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三是实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对工程验收合格的项目区按新增耕地面积的1/3奖励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四是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确保县域内耕地数量与质量平衡的前提下,允许整治产生的节余指标以不低于每亩50万元的最低保护价格在省内调剂使用。同时,综合评估各地每年整治项目实施效果,对评为省级示范项目的地区给予相应资金奖励,这也为鼓励地方参与整治提供了重要保障。强化科技赋能整治全程。为确保整治项目易管理、整治效果可评估,浙江省要求区(县)部门在编制方案时与规划建设、乡村治理等相关部门和专家开展论证,并以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改革为契机
11、,积极开发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监管系统,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自然资源“一张图”紧密衔接,实现整治项目从立项、实施到验收全过程成果的信息化管理。同时,率先在宁波市、湖州市德清县等地以试点形式建设集成国土空间功能、权属等核心信息的“空间码”,贯穿自然资源监测、耕地保护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全环节,实现“以码为链”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业务协同和全生命周期监管。启示与建议浙江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组织、规划、工程、政策等多方面取得了突破,为提高整治全过程的科学性与效益性奠定了重要基础。笔者认为,立足浙江省经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应基于多角度进行统筹考虑,推动实现整治“一子落”、国土空间发展“全盘活”的目标
12、。空间维度: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结合宏观区域功能与微观村庄特征开展差异化整治。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定位与不同地区乡村功能障碍的显著差异,共同决定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开展不能“一刀切”。因此,“浙江模式”在不同地区的借鉴过程应各有侧重。笔者认为,从宏观层面看,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整治工程应重点保障农村产业发展用地,推动城乡融合与产业链融合;在东北等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地区,应致力于保护黑土资源,提升亩均效益,进而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在西北与青藏高原地区,应重点进行生态保育修复,改善生态交错区植被稀疏、风蚀与水蚀等突出问题,以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抵抗力与恢复力。从微观层面看,整治工程
13、应立足于乡村地域单元的整体性,瞄准乡村全要素,根据村庄本底条件与功能障碍采取差异化整治手段,有效解决乡村生态退化、经济凋敝、文化消逝等各类问题,争取“整治一片成一片”。时间向度:消除过去旧账、避免潜在新账,做实整治全生命周期管理。笔者认为,对于空间与功能严重受损的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应遵循人工干预叠加自然恢复的原则,严格甄别问题,在整治前设定科学整治方案与多元模式,在整治过程中定期评估,在整治后加快跟进后续产业,实施长期动态监测,尽快消除“旧账”。对于乡村地域功能良好的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应侧重保护与发展,尽可能避免“新账”。一方面,要对未来可能制约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潜在因子进行识别,尽量采
14、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进行保护与恢复;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好地区龙头企业对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发掘乡村多元价值,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对于整治流程,应改变“形式化”监管方式,大力推动科技创新,集成一批适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的新技术与新装备。如,探索构建基于空间位置与业务信息的整治项目“空间二维码”,提升项目报批、审查、监管效率,实现整治全过程信息留痕。治理效度:聚焦农民权益,创新制度设计,推动实现可持续的整治。笔者认为,作为乡村振兴与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应始终坚持自下而上,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此基础上,通过机制创新,引导农民深度参与整治过程、享受整治成果红利,推动实现可持续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一是健全市场化运营机制,通过探索财政补助、绿色信贷、税费减免等方式,充分发挥金融机构、政策银行和社会资本对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支持作用;二是完善整治收益分配机制,积极探索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多种联农带农模式,让农民充分享受到集体资产整治后的增值收益;三是探索整治过程中的产业链打造机制,充分依托乡村特色资源与优势资源,推进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同时考虑引入整治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探索“融资+工程承包+后续运营”等一体化推进方式,促进乡村发展由“被动输血型”转为“持续造血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