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简.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一、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为学术型硕士,培养对象为获得相关专业学土学位的中外学生。所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人文情怀,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良好的学术道德,具有系统的中外教育学和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主动的跨文化意识,良好的跨文化交际和语言文化传播能力,致力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通过教育实现国际理解,能够对跨文化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与规划,胜任跨文化教育学术研究、教学及教育管理工作。遵守学术规范,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具有人文情怀,坚持调查研究、独立思考。二、培养对象要求(1)热爱中国语言和文化,热爱教育事业。(2)本科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语语言文学或相关专业;(3)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和中国文化知识
2、;(4)中文能力达到HSK6级以上(5)其他条件符合首都师范大学留学生招生和奖学金管理的相关要求三、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及依据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三年基准学制安排。公共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位外语)学分为7学分,专业必修课18学分,选修课6学分,必修环节(参加学术活动1学分、实习实践2学分、学位论文2学分)4学分,共计35学分。留学生免修“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和“学位外语”,但是需修“中国国情”、“当代中国社会文化专题”,课程由国际文化学院统一开设。以跨文化教育学、国际理解教育、教育文化学、语言学习与文化、跨文化理论、跨文化教育研究方法为核心课程,
3、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将跨文化教育理念贯穿于所有课程和教学活动中。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备注开课时间公共必修课中研7学分外研7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研)322学校统一,留学生免1秋,周三下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研)161学校统一,留学生免1秋,周三下午学位外语(中研)644学校统一,留学生免1秋,周二下午中国国情modernChina(外研)322留学生上2秋中国文化专题(外研)322留学生上1秋/2秋高级汉语483留学生上1秋专业必修课18学分教育学原理644蔡春、陈正华等1秋,周五下午教育研究方法系列966王攀峰、胡萨等1秋+1春,周一上午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322刘
4、菁、乔爱玲等1春跨文化教育学导论483沈蕾娜、王宇等1秋语言文化比较与语言教育483刘晓天、卢峭梅等2秋选修课6学分/34国际理解教-育方向(共10学分)国际理解教育导论322沈蕾娜、刘帆等1春教育人类学322樊秀丽1春教师教育原理322朱晓宏、胡萨等1春国际组织教育研究322沈蕾娜、乔鹤等2秋世界教育重大问题322荣利颖等2秋跨文化教师5【育方向(共10学分)文化语用学322李秉震1春汉语第二语言教学论(双语)322王宇、林秀琴1秋国际语言教育政策研究322王春辉、乔鹤2秋语言与文化认同322邵明明、李启洁等2秋语言文化教学的国别化研究322吕玉兰、应晨锦等2秋必修环节4学分文献综述与开题报
5、告1参加学术活动1实习实践1中期考核11 .学制要求基准学制为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为四年,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16学时/学分)。其中课程学习1.5年(以课程学习、实践为主,兼顾论文的前期工作),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提前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达到学校和本学科规定条件的硕士生,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毕业。2 .学业要求按照规定,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并且考核合格,方可具备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资格。3 .实践要求学生必须担任自己导师的助教4周,并填写研究生实习实践情况表,具体实践形式由导师指定。实习实践2学分,由导师负责考核。4 .中期考核第四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考核硕士生是否已经掌握
6、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以及对相关学科的前沿成果和前沿知识的理解情况,是否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分为笔试和口试两种形式,考核安排见后期的具体通知。中期考核不合格者不能进入论文写作阶段。5 .科学研究鼓励硕士生在读期间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硕士生在校期间需要至少参加10次学术活动,并填写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讲座情况登记表。参加学术活动计1学分,由导师负责考查。6 .学位论文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位论文选题、准备开题报告。开题的具体要求按照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规定执行,学生须定期向导师汇报论文写作进展。学位论文标准、学位论文评阅、
7、学位论文答辩等环节和要求按照首都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试行)执行。此外,留学生还要遵守首都师范大学攻读博、硕士学位留学生培养和管理规定。7 .培养方式硕士研究生采取课程学习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导师应全面负责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和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并根据本专业和研究生个体特点制定具体培养计划,以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开展有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和跨文化教育实践,丰富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教育经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与教育能力。前三个学期以课程学习为主,以导师指导为辅。从第四学期开始,到第六学期为止,以导师指导为主,开设导师指导课,课程形式由导师自行安排,每学期计16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