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准则》下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府会计准则》下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思考.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政府会计准则下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思考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背景下,财政部颁布了新政府会计准则,推动了事业单位从传统经济体制逐渐转变向市场化经济体制方向转变,并在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中,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提出更为严峻的要求。做好固定资产管理,既是落实新准则、提高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保护国家资产安全性与完整性的关键。但如何采取有效手段,在新政府会计准则的正确带领下,有序开展固定资产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实现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预期目标的顺利达成,是目前事业单位值得深度思考的话题,也是本文重点研究课题。一、新政府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带来的影响(一)会计处理
2、方式由规则导向转变为原则导向传统的规则导向会计处理,主要指从价值标准角度出发进行固定资产确认,将符合固定资产管理标准的资产按照类型纳入固定资产范畴内,通过价值划分标准的方式,为单位固定资产的会计工作提供更多便利条件。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模式下价值划分标准中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而在新政府会计准则中重点提出,固定资产管理要从根本入手,坚持原则导向,转变以往准则中以价值作为标准的资产划分方式,促使资产管理流程更加严谨规范,与当下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相适应,在保证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有效性的同时,有助于政府会计人员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有效提升,实现更精准的固定资产核算工作。(二)固定资产会计计量从
3、务虚转变为务实在之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的计量原则主要以原始价值、折旧价值等为主,资产初始计量以完全重置价值和原始价值为依托,而折旧价值则作为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根据我国政府会计的实践经验而言,旧准则在固定资产的计量计算方面缺乏足够的应用原则,缺乏相应制度提供配合,而在新准则的有序实施下,促使固定资产的计价标准得到明确,同时清晰界定资产应用计量的属性判断层次,固定资金的计量计算更加科学合理,进一步提高了固定资产管理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三)会计记录方式从单体系核算转变为双基础体系运算双基础体系运算是新政府会计准则提出的新型核算方式,通过政府预算会计、财务会计的结合并行,前者以收付实现
4、制为前提,后者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相互关联却又彼此分离,并且要求这两大会计要素在同一会计核算系统中真实反映出来。新准则的出台与实施,促使以往固定资产的核算与报废处理等问题得到有效改善,避免传统财务会计核算在处理账面资产时,出现程序不完善、预算支出反映不全面等问题。正因如此,双基础体系运算作为新准则的一大亮点,通过平行记账的方式,将预算会计、财务会计的两大功能在同一核算系统中体现出来,进而为事业单位编制财务报告、决算报告等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实际资产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效。二、新政府会计准则下做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策略探讨(一)做好新旧制度及资产类科目的有效衔接通过新旧会计准则的对比分析后发现
5、,事业单位的资产类科目得到增加,在现有的科目基础上增加了文物文化资产、政府储备物资、保障性住房、公共基础设施等等,以上的会计科目核算内容,是在旧会计制度下被集中归纳至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的。为此,想要促进新准则的有序落实,单位财务人员、资产管理人员要恪尽职守,充分了解新准则中的条款条例,准确掌握新准则下的资产科目构成,充分考虑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等资产的基础定义及核算要求,做好资产分离处理并转入新科目中,以此保证资产类科目及其金额录入的有效衔接。同时,结合新准则要求,对单位内部现行的资产管理模式、制度体系进行完善,确保与新准则相符,为资产管理创新及新准则的准确落地打好扎实基础。(二)注重资产
6、管理方式的优化在新政府会计准则政策背景下,事业单位要及时优化资产管理方式,结合当下市场发展趋势,灵活选择适宜的管理模式,以便更好满足新准则提出的要求。首先,坚持以原始价值为基础,进行资产计价。在旧的会计准则下,通常以计算评估方式为主进行资产评估,但这样无法保证资产参考其公允价值,进而阻碍资产评估的顺利开展。而在新准则下的资产计价中,需要以原始价值为基础进行资产计算,这样方式的最大优点便是客观性强、验证性强,有助于单位成本支出的科学反映。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选择哪种方式进行资产计算,需要充分考虑其原始价值,做好资产计价标准的设定与规范,为日后的成本分摊、费用支出结转等提供可靠参考。在完成资产估算后
7、,单位要制定合理的资产管理策略,以便更好实现资产使用目的,推动单位的稳定运营。其次,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适度分离。事业单位要对这两类会计职能进行科学分离,以便在落实权责发生制的同时,促进平行互补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极大程度提升财务管理效率,保证资产管理质量。基于新准则下的资产管理工作,促使以往资产管理问题的有所改善,虚提资产、不计提折旧的情况将不复存在,通过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适度分离,便于核算优势的更好发挥,以此来保证制度的可操作性,真实体现单位内部的财务、预算、成本等数据信息,促进新准则的准确落地。最后,积极创新资产折旧方式。资产折旧是降低资源成本消耗的有效手段,为避免折旧工作对事业单位
8、带来不利影响,需要合理确定资产折旧方式,实现最大化的内部效益。在资产折旧创新期间,需要做好技术更新与资产易耗控制,充分利用加速折旧法做好资产折旧,以此降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难度与税务压力,保证内部资金的正常运转。针对寿命较长的耐用型固定资产,事业单位可以积极采用直线折旧法,主要以资产年限及工作量为重要的衡量依据,根据资产特征合理选择处理方式。在资产折旧年限设置时,管理人员要做好之前折旧年限的深入分析,结合实际情况统一制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为财务人员提供可靠的行为依据,优化资产折旧方式,保证资产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单位内部资产核算管理的规范与合理性。(三)建立财务人员交流学XXX台新政府会计准则
9、出台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模式出现较大变化,核算模式重构及制度体系变革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单单依靠财务人员独立学习并吃透新准则,具有较大的难度,这就需要事业单位给予高度重视,积极构建多层次的学习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单位内部教育培训,或者邀请专业人士进行集体授课,鼓励单位财务人员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更多教育讲座中,以此加深对政府会计准则的理解程度。组织单位内部财务人员开展联审互查,强化岗位沟通交流,以此来增强财务人员对新政府会计准则的深入理解,进一步提升自身问题解决能力,促进新准则的更好落地,实现对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四)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制度是治理之基,也是工作的保障。基于新准则下的固
10、定资产管理,事业单位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严格规范资产管理流程,结合资产管理需求及单位业务需要,及时查漏补缺,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管理办法,切记不得使用简单粗放的统一模板。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应包括:H常管理、资产清查盘点、维护检修、责任追究制、监督管理等多个方面,重点加强固定资产的验收登记、移交领用、回收处置、核算入账、维护保管等环节的管理力度,做好管理制度的细化与落实,最大限度保证在实际操作中流程清晰、管理规范、权责明晰、有章可循。通过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资产管理流程,从多方面促进固定资产管理,实现全过程、全周期的资产监督管控,进而保证整个资产工作的“使用有程序、增减有依据
11、、处置有手续”。(五)优化资产清查处理固定资产核查工作的开展目的是对单位内部资产结构、规模、质量、使用以及闲置等情况的准确掌握。在具体的工作开展期间,事业单位要定期进行资产盘查,深入调查资产的实际使用与闲置情况,查看账目与实物是否相符,对盘盈盘亏资产要及时找出问题原因,结合相关标准及实际管理情况,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有效处理。深入分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结构及现状,根据各部门的资产使用情况及实际需求,合理分配资产资源,避免管理不当而出现积压闲置等资源浪费的现象,最大限度保证物尽其用。针对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事业单位要安排专人定期进行抽查处理,严格把控资产审批、使用、以及仓储管理,做到账实相符,这是保
12、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效率的关键手段,也是保护国家资产安全完整性的有效途径。(六)强化资产日常监管与维护一方面,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及时摒除以往的管理模式,强调从“重钱轻物”思想向“钱物并重”方向的转变,深刻意识到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运营发展的基础前提,也是财政经费的物化体现,推行人人参与机制,要求各部门积极参与到资产管理队伍中,共同为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贡献力量。在机构改革与制度建设中,要切实做好产权登记、交接等手续办理,对各部门的资产职责权限进行明确,避免出现职权不明、产权权属不清、交接不及时、资产闲置等弊端问题。另一方面,做好资产日常使用维护工作,新政府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年限进行了
13、具体明确,这也间接表明固定资产的正常使用年限与标准,这就需要事业单位按照新准则要求,做好固定资产的日常检修与维护,准确掌握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及时做好资产的计提折旧与报废处理,在排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外,需要通过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对相关责任部门及责任人进行追责问责,严厉杜绝边报废边新增情况存在,而导致财政资源出现浪费现象。三、新政府会计准则下的固定资产管理创新路径(一)资产定义创新在现代背景下,固定资产完成了实际定义的合理调整,尤其在资产划分环节,其价值并不是唯一的工作标准,在极大程度上确定好划分的原则,但同时对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要求更加严峻。在新的准则下,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内容与方式
14、要积极做出转变,逐步调整为政府会计主体控制,对相关控制标准进行明确,认真做好信息披露等相关工作,进一步保证资产数据的真实性与可比性,为后续的资产核算、管理以及折旧处置等指明方向,发挥资产控制的实际作用。(二)确认的创新基于新会计准则下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资产确认往往被视为初始确认、再确认。前者主要指在资产购置过程中,资产市场价值的合理运用,以此为基础将其视为资产价值,认真做好初始入账处理。而后者则更侧重于成本支出等问题,要求事业单位综合考虑资产相关的数据信息,以此为基础再次核实确认资产价值,并在资产使用及某项目标达成前期,将成本支出作为有效依据,为资产入账及后期运行维护管理提供数据参考。在资产
15、的投入使用前期,根据旧准则可知,部分资产需要通过评估确认完成入账处理,而在新准则的法规要求下,需要资产在具备公允价值的基础上,将公允价值作为参考严格入账,如果资产尚不具备公允价值时,则需将合同约定价值作为数据参考,以此安排固定资产的价值入账,合理安排资产的具体使用,确保整个资产管理流程的有序进行。(三)资产准则创新全面提升确认依据,明确设定资产价值增长标准,与新准则进行科学配合,以此强化政府会计管控能力,注重单一会计核算体系向双基础核算体系的转变,不再以收付实现制作为预算会计执行基础,而是将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切入点,进一步丰富并优化单位财务会计功能。传统的预算会计无法保证资金去向的清晰记录,特
16、别是在财务会计单一性特征的影响下,不利于预算支出的准确反映,这使得二者在系统内保持相互关联却又适度分离的关系,并通过平行记账来促进功能互补作用的发挥。若事业单位的具体业务中未能实现与现金支付的有效关联,仅需做好财务核算即可,而针对固定资产的现金收支业务,便要由二者选取共同核算方式,结合实际分别出具财务报告及财务决算记录,以便单位领导者对资产管理及财务运营状况的准确掌握。四、结束语综上所述,固定资产管理是事业单位运营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其管理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单位业务活动的有序开展,关系到新政府会计准则能否准确落地,起到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事业单位要认真解读新政府会计制度,深刻意识到新准则对自身固定资产管理的影响及新标准要求,注重新旧制度及资产科目的有效衔接,不断优化资产管理模式,建立财务人员学习交流平台,加强制度建设,切实做好资产管理、清查处理、计提折旧、日常监管与维护等环节的全过程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