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家公考《申论》题副省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国家公考《申论》题副省卷.docx(3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年国家公考申论题(副省卷)二、给定材料材料1(342043)今年夏天,Q省邀请若干位全国知名的青年书法家、画家参加了一场采风活动,为这些青年名家的艺术创作提供现实资源,让他们用书画作品倾情反映新时代的Q省交通故事。以下是其中一位青年画家的采风日记: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中国的交通地图就像一幅画,中国的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都是工笔画,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把美丽中国的交通勾画得更美。Q省位于我国西南部,是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交通巨变从“桥”开始。这次采风,我在Q省看到了最精妙的补笔。昨天,已是我们采风的最后一站。我们从省会G市驾车出发,行驶40分钟左右到达玉陵湖大桥。只见一座
2、提篮式样的大桥,横跨美丽的玉陵湖,又似一道斑斓的彩虹嵌入绿水青山中,浑然天成。我们走上大桥的人行步道,发现这里拍照的人不少。G市公路管理局的工程师秦创告诉我们,玉陵湖大桥重建以来已经成为著名的“网红打卡地”。在设计之初,考虑到玉陵湖大桥连接Q省多个著名旅游景区,如何使新桥融入这些湖光山色之中,是他们反复考量的内容。最终他们选择了内倾10。的提篮拱桥作为重建方案,这样能够使新建桥梁在景观上优雅灵动,突出桥梁自身的力量美与跨越感,同时也能让桥梁与自然融为一体、相互辉映。“这提篮彩虹的印象,我一定要画出来。我已经为自己的第一眼印象勾勒了画作最初的形象。“你们现在看到的玉陵湖大桥是在原桥基础上拆除重建
3、的。”秦创向我们介绍,“原玉陵湖大桥已经通车了30余年,8年前被定为四类危桥,不得不对其限载、限速。2019年我们向省公路局请示拆除重建玉陵湖大桥,先后经过了6个方案的对比和论证,最终决定选择现在的方案一在原址上建设新的玉陵湖大桥。建设历时两年,去年正式通车。”“你们看,这座大桥跨越湿地公园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周围分布着特有濒危水生植物,还有2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这种环境下如何拆除旧桥?用传统的爆破法拆桥行不行?”秦创出题考我们。我们纷纷摇头。秦创说:“没错,施工过程中旧桥杆件会坠落到桥下水源保护区,爆破震动还会产生较大的粉尘污染环境。”那可以用什么方法拆除旧桥呢?秦创没有为难我们,很
4、快公布了答案:他们没有按照常规方式先拆后建,而是采取了边建边拆的改建方式,创新性地提出了“旧桥建新拱,新拱拆旧桥”的建设思路。两岸接线工程对景区和水源保护区几乎无干扰;湖中没有设置桥墩,主桥直接跨过玉陵湖;安装新桥拱肋,先“包住”旧桥,再用钢梁将旧桥吊起,外科手术式地完成旧桥拆除工作这些技术都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旧桥拆除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拆桥过程中,没有一块旧桥混凝土掉入湖中。”秦创骄傲地说。提起建桥的过程,秦创更滔滔不绝了,他详细介绍了建桥中的“废料再利用”和“污水收集处理循环系统”这两项环保技术。“废料再利用”是指旧桥混凝土100%循环再利用,旧桥251吨钢材全部被回收。“污水收集处
5、理循环系统”是指施工中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用于施工区域洒水。秦创把枯燥的技术讲得通俗易懂。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心中叹服,原来巧夺天工来自于技术的高超。走了不到300米,我们就来到了桥尾。玉陵湖大桥与两条高速公路无缝连接,呈“8”字形环绕。秦创说:“桥梁和道路的连接处是设计的关键点,对接不好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我们在设计时与公路施工方反复沟通,最终确定了现在这个8字形的连接方式。现在新桥能连接9个村庄,可谓四通八达。”这座小而美的桥梁,真是处处体现匠心。车行10分钟后,我们来到了最近的大通村。漫步大通村,一片片绿油油的茶山令人赏心悦目;绿树下,一栋栋独具特色的民宿布局合理,相映成趣;农
6、家乐里,一位位游客边赏湖景,边品美食;蔬菜基地里,一棵棵长势良好的蔬菜静待收获;数百亩果园里,成熟的李子、桃子等时令水果挂满枝头。“目前,我们村拥有560亩水果基地、300亩蔬菜基地、300亩花卉基地、80亩藕园,开设有民宿、农家乐等40余家。这是新桥为大通村引来的人气、商气、财气。”大通村委会林主任对新桥赞不绝口。“真是桥通路通民心通。不能仅仅画桥,这焕发出新活力的村庄一定要表现出来。我心里琢磨着。当晚,我按捺不住思绪,彻夜未眠,一气呵成完成了画作。作画时,我脑海中不断闪现玉陵湖大桥种种精妙绝伦之处,对建设者们的敬佩之意一次次油然而生。整幅画作,我选择了“俯瞰的视角,最初打算特写的“提篮彩虹
7、”,被我简化为画中的一个点,路为线,人流、物流、信息流在此间快速流动。流动中,一座桥带出了一个活力迸发的经济圈。这幅表现桥的画,被我题名为巧。材料2(342044)“大家以前对窑洞有些什么印象?”开窑村的村委委员小辛问。“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人民的新年贺词中,提到了当年毛主席与黄炎培先生的窑洞对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主席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现在我们党给出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再次提到这一重要论断。窑洞对,是我对窑洞最深刻的印象。”“提到窑洞,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就是黄土地、高山坡,挖个洞在里面住着,想到就觉得特别艰苦。”“窑洞己有4000多年的历史,
8、它不仅是我们祖祖辈辈的栖身之地,也曾是红军的驻地”小辛向游客娓娓讲述有关窑洞的悠久历史和红色岁月。前来参观的游客们纷纷谈起自己的感受,来到黄河岸边、大山深处,面对着300孔隐在群山中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窑洞,即使现如今这里已经被改造成文化教育基地,游客们依然能想象出革命战争年代窑洞中的艰苦景象。参观行程过半,有位游客问小辛:“你们当时是怎么想起把这些窑洞打造成文化教育基地的?”小辛说:“经济条件好了,我们也陆续住进新盖的房子,大部分窑洞被废弃。但是我们内心非常不愿意窑洞就这么消失。因为我们世世代代都曾经居住在窑洞里,窑洞对于我们来说,是血脉,也是乡愁。”小辛想到了7年前,那时候村委会正打算让这些
9、“沉睡的资产”焕发出新的生机。村委会找到了某大学建筑学院的顾教授团队负责窑洞修复项目。顾教授团队和村委会多次协商,反复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修复窑洞要尽量保留自然地貌,以及窑洞和院落的本来面貌。因此,修复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都是废弃的砖瓦、石头、旧门窗、破碎的缸罐等。小辛还记得,当时他在读大学,回家看望父母时,村民们找到他,说他有文化,让他代表村民们去和顾教授沟通。“小辛啊,你看,这些旧材料是挺省钱的,但是费时费工啊,我们啥时候能修好呢?而且修好了,这不和以前一个样吗?还是灰蒙蒙的。修就修得好看一点嘛!”面对村民们的不理解,小辛主动找到村委会工作人员,还邀请了一些村民代表,协商共议后,在村里举
10、办了“发现砖石之美”影像展。这让村民们重新认识到窑洞建筑的历史价值,也更加认同窑洞原本的建筑风格。“这是我们永恒的记忆符号,也是独特的文化标识。废旧材料本身就凝结着村庄的历史与个体的记忆,是新的建筑材料无法替代的。”小辛说。村民们从否定变成了支持,开始踊跃捐献家中的旧建材。不少人主动问:“我们家里就有很多旧砖旧瓦啊,你们施工还要不要?”村里的王大娘早年丧夫,曾经过得很艰辛。生活好转离开窑洞老屋时,她爬上屋顶将瓦小心地逐片剥落,并保存了30多年。她找到顾教授,把这些瓦都捐了出来,说:“现在日子好了,没想到这些旧瓦片还能再派上用场,捐给你们比搁我手里强!施工期间,小辛组织村民们去工地观看。“这里是
11、我捐出的砖。”“这个角落里的图案,有我家孩子拿来的玻璃球。”“这里可以用碎瓦片砌成,花墙”村民们饶有兴趣地指指点点,还不时出谋划策。小辛还带领村民们发起了多次义务劳动,上山采石、填坑铺地、为工地运送物资、向工匠师傅嘘寒问暖,以实际行动支持窑洞修复项目。村民的“言”和“行”慢慢渗透进修复窑洞的师傅们心里,他们也不再着急赶工,开始思考怎么能更好地把顾教授团队的方案、村民们的灵感和他们的手艺融合起来。老郑,这个从业30余年的工匠师傅说:“刚来时,一看在深山里,心里嘀咕这次肯定特别苦。但是施工过程中,通过和顾教授他们接触,和开窑村的村民闲聊,我才知道原来窑洞还有这么多说法,窑洞文化的历史这么悠久。一下
12、子就让我们这些泥土匠的活有了意义!再苦心也甜!”窑洞修复项目的结束,意味着文化教育基地新的工作的开始。恰逢小辛大学毕业,他被村里留下,担任村委委员,开始承担文化教育基地的宣传推广工作。一些村民也成为了义务宣讲员,他们每每谈起村里的窑洞,都特别骄傲。“当时窑洞修复花了一年多才完成。有村民说,窑洞修复的过程,也是他们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再到传承者的过程。”小辛感慨道。材料3(342045)大自然孕育河流,河流哺育城市。自古以来,城市的兴起与繁华和河流有着鱼水相依的密切联系。对于J市来说,拥有一条穿城而过的凤凰河,实属它的幸运。一脉清流,自雷山南麓而出,在J市北部与梨河交汇后,滔滔河水夹带着巨量泥沙,
13、沿着大峡谷奔流而下,离开山后水势变缓,泥沙就沉积在了今天J市所在地,逐渐形成适合居住的平原。凤凰河还带来大量的淡水资源,为人们提供了可生息繁衍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于是,这里从最初的简单村落逐步发展成了人口密集的城市。在漕运发达的年代,凤凰河南北客商云集,行旅往来不绝。凤凰河哺育了两岸百姓,带来了数百年的繁华,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凤凰河流域涵盖了旧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以及红色文化纪念地、现代工业遗址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凤凰河不仅是一条养育城市和居民的水脉,更是一条承载文化交流、传播文明成果的文脉。J市文史专家叶教授这些年一直在对凤凰河流域文化进行考察调研,他说:“凤
14、凰河流域文化曾经是灿烂辉煌的,但有一段时期河中都没有水,没有水,还能称为河吗?”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山上林木的砍伐,凤凰河上游水土大量流失,加之降水量减少了十分之一左右,以及逐层筑坝拦截用水等诸多原因,凤凰河多处河段干涸、生态系统严重退化,资源性缺水成了凤凰河的软肋。没有了水,凤凰河流动的“血脉”不再畅通,曾经雄伟的高楼宝塔犹如聚沙而起,那些河边的饮食起居变得黯淡无光,那些鲜活的戏曲说唱逐渐销声匿迹,那些依河而兴的市镇村庄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来,在全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大背景下,凤凰河流域的各级政府也下大力气治理河流,清淤疏浚河道,垒坝稳固河槽,关停污染企业,绿化河
15、岸环境。但沿线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利益诉求也不尽相同,难免出现矛盾冲突。如何破局,关键在于树立全流域“一盘棋”意识。2018年5月,凤凰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协调领导小组正式成立,领导小组的使命很明确:通过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加强沟通协,调、严格监督检查,破解跨省城、协调难等治理难题。同时,凤凰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凤凰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等专业规划陆续出台。经过3年努力,2023年,凤凰河终于实现25年来的首次全线通水。“水运连着城运,更连着千家万户。水资源格局决定和影响城市发展格局。凤凰河复活后,将极大促进沿岸经济文化的发展。”叶教授说。恢复凤凰河流域生态系统是一项长期工程,全线通水不再断流
16、,是推进凤凰河流域生态环境复苏的第一步。流动的河能激活文化之河,文化之河也能反哺流动的河,现在宣传和弘扬凤凰河流域文化恰逢其时。叶教授曾经问过凤凰河附近的居民,什么是凤凰河流域文化。“有说文明起源的,有说民族融合的,有说拼搏奋斗精神的,总之是太杂了。凤凰河流域文化确实多姿多彩,但我们要从中提炼出最精彩、最个性、最具张力的核心内容。”叶教授说。数年前,J市文化部门曾联合研究机构开展过一次凤凰河流域考古调查,但流域的文化遗产分布涉及沿岸五省多个县市,保护和开发情况各有不同,调查无法整体推进。“如果我们都没有对凤凰河流域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又怎么能要求群众了解?”此外,还有一点令叶教授觉得遗憾,就是之前凤凰河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多是在文化部门制定的政策框架下进行,无法统筹流域内相关部门形成保护合力,流域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传承战略规划、体制机制的问题都没有根本解决。经过多年调研,凤凰河生态治理的模式给了叶教授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