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正式施行心得体会发言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正式施行心得体会发言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正式施行心得体会发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将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集中阐述我国对外工作大政方针、原则立场和制度体系,对我国发展对外关系作出总体规定的基础性涉外法律。而且中国是目前第一个有对外关系法的大国,因此这个立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对外关系领域制定一部综合性的立法越来越有必要,这显然不只是对一些外部挑战的短期应对之策,而是着眼于中国与世界关系发展的集大成之作。正心正念的人,从这部对外关系法中读出来的都是很正面的东西,包括中国的发展观、安全观、文明观,以及比较系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关系法向世界传递的实际是
2、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中国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反对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或者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些不仅是中国外交的原则性态度,还成为庄严的法律宣示和法律实践。中国颁布对外关系法,既是在新的形势和国际环境下的自我完善,更是对旧范式的超越。通过一整部完整法律,确定了中国发展、中国外交的和平性质,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性质,以及开放性质,以往还没有其他哪个国家这么做过。这是对美西方渲染的“中国威胁论”最强有力的驳斥。打破了国强必霸逻辑的中国,开创出了新的对外交往模式,具有世界性意义。中国越强大,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贡献就越大
3、。只要是跟中国正常打交道的国家,都不难从对外关系法中感受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善意和担当。与此同时,这部法律还给当下受逆全球化浪潮和地区热点冲突影响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稳定性。比如,对外关系法明确了国家善意履行有关条约和协定规定的义务,还明确了国家采取措施执行联合国安理会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作出的具有约束力的制裁决议和相关措施。可以说,对于如何正确处理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对外关系法提供了来自中国的答案,那就是旗帜鲜明地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地捍卫国际公平正义。一些美西方舆论对中国的对外关系法感到紧张,甚至试图在第一时间抹黑它,这也是不奇怪的。这首
4、先是美国长期滥用法律行为的自我投射。数十年来,华盛顿无数次以所谓国内法对他国搞“长臂管辖”,将国际法和国际准则踩在脚下,对其他国家大搞非法单边制裁或者恐吓胁迫,许多国家深受其害。现在他们看到中国出台了这么一部法律,自然会下意识地担心中国会不会用同样的手段“报复”美国,说白了,这是他们习惯性的双标,也是亏心事做太多的一种心虚。当然,中国的对外关系法出台的确有一个背景,那就是美国对中国的无理打压越来越过分,而中国传统上是一个以和为贵的国家,轻易不会动用反制裁工具。现在对外关系法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表明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决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外关系法是有牙齿的,谁要带着恶意跟中国打交
5、道,试图侵犯中国正当权益,谁就一定会感受到痛,这一点也是十分明确的。在国际交往中,法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对外打交道的初心和态度的体现。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对外关系法的公布与施行,是中国战略透明的体现与加强。中国外交是光明正大、坦坦荡荡的,我们希望跟所有人做朋友,但也不会对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听之任之,无论是我们支持的还是反对的,都摆在桌面上。这样的大国不应该是可信、可爱、可敬的吗?!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
6、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J这六组重大关系既辩证统一又一脉相承,既着眼长远又脚踏实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深刻理解这六组重大关系,我们特邀请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组织专家团队,撰写系列解读文章,这是第六篇。中国式现代化既不是依附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又不是封闭孤立、闭关锁国的现代化,而是在自立自强的基础上进行的、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广泛联系和深度交往的现代化。坚持自立自强,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才能始终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对外开放,才能既利用好全球市场和资源发展自己,又推动世界共同发展。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之间
7、的关系,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来看,只有自主开放才能带来繁荣对于一个充满活力、不断进化的系统而言,其演进过程本身就是自强与开放的辩证统一过程。一方面,开放才有活力,只有开放的系统才能通过不断汲取外部能量实现进化。正如太阳源源不断地为地球输入能量,才使地球的生命诞生、进化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系统必须既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又能同化所吸收的物质,使外部能量转化为自身系统演进的动力,实现自身成长。如同薛定谓所说,新陈代谢本质就在于从环境中汲取“负病”,生命以“负炳”为生。国家的发展也是如此,必须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老子说:“以国观国
8、,以天下观天下J自古及今,未有无天下之广义格局者而成就一国、一家狭义事业的。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来看,只有开放,才有繁荣;闭关锁国,必然导致失败。同时应该看到,在一个不均衡发展的全球化过程中,对外开放有两种:一种是自主开放,另一种是非自主开放。只有自主开放才能带来繁荣,万邦精华皆为我所用;非自主开放会使得国家沦为跟班、附庸,甚至解体。从全球范围来看,许多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陷入了落后与受剥削的境遇。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在全球化过程中,某些国家能够自主实现发展,而另外一些处于依附地位的国家只能作为自主国家发展的反映来实现发展,这时就会形成单方面依附关系。例如,在巴西殖民经济时期,葡萄牙殖民者对巴西的
9、资源进行掠夺与开发,经济增长明显是服务于欧洲市场对于殖民地的需求,形成了巴西木周期、蔗糖周期、采金周期、咖啡周期。当今世界,各国不平等状况正在加剧,阻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不但许多发展中国家难以做到独立自主,即便许多发达国家也很难独立自主。日本现代化的一个教训就是依附型发展。二战后,日本依附型发展一方面使得它获得了巨大战略利益,也创造了战后承接西方的产业转移、经济繁荣的机会。但是这种附庸式发展会有巨大的代价一一始终要看美国脸色过日子,根据美国的意图来行事。日本不但主权上不能独立自主,同时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碰到美国打压只能俯首帖耳。1995年日本人均GDP是美国的1.5倍,而到2023年只有
10、美国的56%,教训非常深刻。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在一个开放条件下的现代化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任何时候都不会动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高度强调国家的独立自主,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时期没有对外开放。事实上,当时对外开放政策的选择是与国际形势密切相关的。新中国与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了外交关系,获得了第一波开放红利。“一五”计划期间,苏联的156项援助帮助中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迅速建立起工业化基础。上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调整了和西方国家关系,与大多数国家建立起了外交关系,并从西方国家引入成套技术设备,奠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施全面对外开放的基础。改革
11、开放以来,中国加快融入世界步伐,通过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理念,带动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开放是产品、技术、人才、观念等全面向世界开放。世界上好的东西,都可以在中国得到实践。中国的对外开放,固然是打开国门,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等,同时也是让中国产品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让其在开放条件下,得到提升与历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竞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许多人担心中国的产业体系会被冲垮,但事实证明,不是世界冲垮了中国,而是中国产品冲向了世界。中国推行的是自主性开放,能够在利用全球化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又避免形成对其他国家的单向依附关系,实现了自主增长与产业的持续转型升
12、级。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生产国,也具备世界上最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因此,有能力在开放条件下,消化、吸收外来资金和技术,实现自主性增长与工业的转型升级,而不是成为全球分工体系中依附性与被剥削的对象。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利用创新的后发优势,通过技术引进,实现了迅速赶超。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同样注重引进吸收再创新,同时,完备的工业体系与巨大规模的市场,使得中国能够扮演创新集成者的角色。通过自立自强,我们可以攻克一个又一个“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从而在国际产业分工合作中具有更加强大的竞争力和话语权。通过推进原始创新、自主创新,中国从全球创新版图中无足轻重的角色,迅速成长为全球创新领导者之一。不忘本
13、来、吸收外来,更好地开创未来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面对复杂外部环境和国内艰巨改革发展任务带来的各种压力和挑战,处理好自立自强和对外开放关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充满动荡的全球环境,特别是美西方对中国的遏制不断升级。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要逐渐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自立自强能够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演变为推动国内大循环的强大动能。正是因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上迈出坚实步伐,才能够“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成功应对外部环境
14、变化和各种外部冲击。同时,中国正一步步从“全球化积极接受方”转变为“全球化主动塑造方”,从对外开放走向向外开放,从利用全球资源走向配置全球资源,这是中国从巨大走向伟大、实现新的能量级跃迁必须跨越的门槛。纵观中国经济发展,正是通过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实现了在全球分工位置中的不断升级。新中国成立后,在全球大循环1O版本中,中国作为资源品出口国,加入全球化,到1980年,中国出口商品中仍然有一半是初级产品。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加入全球大循环2.0版本,成长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产业向中高端迈进,2018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世界比重达到四分之一,已经超过欧盟,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循环正走向3.0模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开放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同时一定要定下心来,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而且要建立这样的一种自信,就是我们一定会把自己的事业办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只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我们才能既为民族谋复兴,又为世界谋大同,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推动全球的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