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北京市武协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北京理工大学武术协会联合举办太极文化系列讲座,邀请我讲一讲吴式太极拳的特点。我认为这个题目非常好,因为大家是练吴式太极拳的,对于吴式太极拳理应从理论上弄清楚她的特点,结合练拳实践把这个问题研究透彻了。这样,可以提高大家演练太极拳的质量,提高吴式太极拳健身与技击的效果,必然会推动吴式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太极拳是我国的瑰宝,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现今已传遍全国,风靡世界,成为亿万人的健身法宝。当前中国流传的太极拳主要有陈、杨、吴、武、孙这五大主流流派,此外还有赵堡太极拳、李式太极拳(太极五星椎),以及比较古老的子午太极拳、原式太极拳等等。今天,我们讲吴式太
2、极拳的特点,不是泛指太极拳的特点,而是要把她放到太极拳各流派之中,进行分析比较,从她的发展过程中找出她独具特色的东西,加以重点研究,以便继承她的精华,进而发扬光大。我们常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也就谈不到什么特点了。我今天分三个部分来讲述这个问题:第一,当前太极拳各流派的形成及其观感;第二,吴式太极拳发展史;第三部分,是务实的,从拳架、身法、阴阳变化一一分析吴式太极拳的特点,还要讲吴式太极拳的练法,重点讲一些功夫上身的方法。第一部分:当前太极拳各大流派的形成及观感(另行刊出)第二部分:吴式太极拳发展史(另行刊出)第三部分:吴式太极拳的特点及练法一、关于吴式太极拳的特点吴式太极拳在运动外形上与其
3、他太极拳一样,都是以松、柔、圆、缓、匀为特点,要求动作轻松、舒展、安稳、柔和、缓慢、均匀。而吴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大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又有她自己独秀的芬芳。她的特点又十分突出。过去有人讲吴式太极拳的特点提出四句话:轻静柔化、紧凑舒伸、川字步型、斜中寓正。我以为这四句话中只有第三句川字步型较为具体贴切,其他三句都表述不清。第一句轻静柔化过于概括,不足以说明吴式太极拳的具体特点,第二句紧凑舒伸前后矛盾,解释不清,第四句斜中寓正,很多人看了之后都不知所云,而引起意见分歧,争论不休。那么吴式太极拳的特点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从拳理拳法上讲,吴式太极拳设计的套路动作细腻、结构严谨。在传拳时拳理拳法完备充实
4、,修炼中坚持形意并重、身心双修,在推手技击中以柔化著称。她在身形、步法动作变化都与其他拳种有明显的不同。我们所说的特点,指的就是这些不同之处。只有把这些特点讲具体、讲清楚,让人看得见、摸得着、讲得清,才能有力地指导练功实践。下面我从九个方面具体地分析研究吴式太极拳的特点:(-)拳架适中。从动作的大小看,吴式太极拳比杨式、陈式紧凑,比武式、孙式舒展;从架子的高低看,吴式太极拳比陈式、杨式架子高,而比孙式架子低。我们从最直观的比较中看出,吴式太极拳的第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拳架适中,练拳架子高低、动作大小有了准确的标准。这个表述好理解,要比紧凑舒伸科学得多。(二)川字步型。吴式太极拳对步法要求非常严格,
5、其中有正步和隅步之说。所谓正步和隅步是从八卦中引申而来的。正步在四方,即东南西北;隅步走四隅方,即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无论正步还是隅步,要求必须做到左右两脚平行,脚尖朝着同一方向,一前一后,俗称川字步。正步两脚横向间隔一横脚,后脚尖与前脚跟距离长一顺脚;隅步两脚横向间隔宽一脚半,前脚跟与后脚尖的距离长半脚。这样以练习者自己脚的尺寸,定出步法的距离,既保证了立身中正,也满足了进退旋转的最大限度。步法间距适度,所组成的支撑身体平衡的底面积有利于身体的屈伸变换,特别能使重心垂直在底面积的最佳位置上,便于形成身体随遇平衡,以使重心不变而使肢体活动达到最大范围和最佳要求。步法是练好太极拳的基础,步法
6、不合规矩,就不能练出灵活协调、动作一致、周身一家的风格来。川字步型还有其他的优势,如在运动中便于松腰溜臀,形成定势时利于裹裆,在行气时利于肩井穴与涌泉穴的垂对通达,以便上下贯通。(三)隼柱式与立柱式身形。吴式太极拳在身形上与其他太极拳有明显区别。1隼柱式身形:隼(音jian箭)指的是庙中斜着支撑的柱子。吴式太极拳的弓步的身形采用这种隼柱式,这与其他拳种的弓步具有明显的不同。弓步要求前腿弓膝,膝尖正对前脚尖,后腿蹬直,尾闾对正后脚跟,上身前倾,鼻尖与膝尖、前脚尖在一条垂直线上;后背与后腿形成一条直的斜线,与地面垂直线呈一定的夹角,如隼柱支撑之势。此势严谨、玄理深奥。只要你做到这种身形就可出现很多
7、奇妙的现象,两臂在胸前合抱,能禁得起一个人的重量,有人从前方撞击,你会把他弹出去。2立柱式身形:是指身体重心位置必须与一只脚在一条垂直线上,身体像一根立柱。吴式太极拳的各种式子的重心大多在一只脚上。即重心与一只脚在一条垂直线上。这与其他拳种的三角支架式的身形不同啊,他们是重心与两脚成三角形,如人字形步法,及重心三、七分在两只脚上。吴式太极拳隼柱式和立柱式的身形,能使运动中的升降、伸屈、旋转等活动,始终保持与重心垂直的位置相结合吏身躯各处都能形成弧形或成螺旋形的运动路线,达到触之即可升降、伸屈、旋转、进退,无须先移位的过渡动作,反映迅速、动作轻灵快捷。身形正,下盘稳,步法才能轻灵,进退才能自如。
8、有人用隼柱式身形来解释斜中寓正。斜中寓正一词不好理解,也不科学,直接说隼柱式身形是吴式太极拳的特点之一,比什么不好呢?何必多此一举来解释一番呢?(四)大虚大实。吴式太极拳特别强调虚实要分清。吴式太极拳理论中有大虚大实之说,各种式子的重心必落在一只脚上,这只承重的脚要实中再实,承担全部体重;虚脚在则着地不着力,能拿起放下,活动自如。两腿受力的比重是10:0,绝无七、三分两腿之势。我的师爷杨禹廷先生讲,吴式太极拳虚实要分清楚,实要实足,虚要虚透。这就是吴式太极拳演练中所说的实中实、虚中虚。这种大虚大实的练法与吴式太极拳立柱身形有直接关系。吴式太极拳的重心转换与其他流派有明显不同,是变换于实腿,发劲
9、合于重心腿。吴式太极拳不像二十四式那样先倒换重心而后才能上步,而是不用转换重心直接提起虚脚上步,这样动作快捷多了。无论进步还是退步,重心转换时先松腰,使实腿重心稳定(叫实中实)后,当虚腿的胯、膝、足各关节虚松之后,及时向前或向后舒伸,以实腿送虚腿,从而达到重心稳定,自然轻灵。(五)实脚碾转。吴式太极拳转身的动作与其他流派不同,是由实脚碾转。吴式太极拳转身动作的旋转腿,即轴心腿都是在重心腿上。转身时重心不变,直接由实脚碾转。旋转时要注意以腰带胯,以胯带重心腿,以腿带膝,以膝带踝,以踝带足而动,要节节贯穿,不可逾越。实际上就是立轴一转而带动躯体转动。动作协调,周身一家,一动无不动。动作要干净利索,
10、不可有一点拖泥带水。我记得先前在紫竹院长河北岸小松林教拳。当时,那里是黄土地,打拳时地上能留下脚印。我让学生们看我脚下,足迹全无,干干净净的,只有清清楚楚的几个小圆,那就是转身时实脚碾转的印迹。一个练吴式太极拳的人有没有功夫,不必见他本人打拳,只要看一看他打拳后的足印就能够知其高下了。(六)轻松连绵,纯任自然。轻松自然,连绵不断是吴式太极拳的基本特点之一,是练好吴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松是根本,轻是入门的方法,是练拳的基础。吴式太极拳的松,指的是自然舒展之意,即每个关节、每块肌肉都要放松,使全身无丝毫僵硬之感。动作要轻,一点都不可用力,静悄悄的进行。练拳时思想专一,排除杂念,肢体放松,动作自然,
11、用意不用力,但用意又不可太过。精神上无一点做作之意,形体姿势变化轻柔灵活,连绵不断。一招一式准确到位,又不可有断续之处,每一块肌肉都不可有用拙力之形态,劲似松非松,形将展未展,发于无端,成于无迹,接续连绵,无停无止。练功日久,达到不假思索动作自然形成,转关来脉如行云流水,一式一式地衔接,毫无迹象可寻。真正做到纯任自然。前面我们讲过吴式太极拳有飘逸之美,这种飘逸如神仙的美感,就来自吴式太极拳的轻松自然、连绵不断。(七)心静体松,独具静态。独具静态是吴式太极拳的突出特点之一。吴式太极拳讲究体松心静,心无杂念,全身松透,这样才能做到无一处挂力,无一点挂力。在武林中称杨禹廷为松柔大师,其内心为静,其外
12、体为松,二者互相依存合二为一。静非静止也,主要是指练拳过程中思想高度集中,彻底清除杂念,身体完全放松,动作沉稳缓慢,是动中之静,是练拳过程中的静态反映。不动为无极,已动为太极,动中求静,以静御动,虽动犹静。心静讲的是思想高度集中,不胡思乱想,排除各种杂念。心静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要集中专一。思想要沿着拳路往前延伸,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所有心思都用在拳路上,以思想意念驱使动作。从而达到神舒体静,连绵不断,气敛入骨,上下贯穿,往来自如的自然运动状态。身体完全放松是身静的表现,它要求练拳者在盘架子时要做到呼吸平稳深长、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放长身肢,外示安逸,内固精神。在动作中不用拙力,随屈就伸,不可
13、张目用劲,有明显的发力动作,将内劲含在拳势之中。所有动作给人一种将展未展,似松非松,观之似有,抚之则无的虚幻神秘之感,有一种飘逸之美。身体完全放松,动作沉稳缓慢是意静的外在表现。意静是静的最高阶段,主要反映在神态上要做到目光集中,心领神随,意到,神到,手到。反映到动作上就是到沉稳缓慢,如动作快猛,必然导致目光散乱,心神不定,气血不通,重心不稳。沉稳缓慢可使内气从容运行,畅通无阻,可令周身松静,心专气闲,才能深入体会用意不用力,从而达到身静意专气畅,行拳中神、意、气、劲川流不息。这也正是吴式太极拳令人喜爰的原因之一。(A)身心双修,注重内功。这是吴式太极拳的内在特征。1太极内功首要是修心养性,练
14、之由形,成之归心,在练拳的过程中涵养道德。吴式太极拳前辈们重视武德修养,他们把对太极拳理的研究和做人做事融为一体,在气节上讲究养浩然之气,大义凛然,在日常生活中性情恬静平淡,清心寡欲,与世无争,舍己从人,对人友善,努力使自己成为与社会和谐的人格风范。立于武林,和于人群,太极拳术也达到高层次。又会武功,又会养生,寿命自然会延长,颐享天年。我的师爷杨禹廷、马岳梁都是光辉的典范。关于杨禹廷师爷的武德修养,我写了一篇题为杨师爷三不主义是武德修炼的典范文章,在武魂(2009.1期)发表,网上也发了,大家可以参阅。2吴式太极拳从祖师爷全佑起直接亲受武当内功真传,真正是武当内功嫡传,一代一代传至今天。如抱七
15、星一势,大脚趾回勾鼻尖为热肾法,三环套月固气产热,气达四梢的端引技法,疏通经络,开天门、闭地户等等功法都含在拳架子之中。我写了一篇文章吴式太极拳与武当内功秘传发表在武当(2007年1月),有兴趣的同志可找来看一看。我的师伯李经梧先生有专著太极内功(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可供大家系统学习。3吴式太极拳的人中有不少从事医学工作的,他们将武术、气功、中医熔为一炉,形成了独特的吴式太极拳内功。第三代传人马岳梁是武医结合的第一人,1941年他用中医推拿气功点穴和太极拳医治好美国好莱坞舞蹈家沙斐女士的腰伤。后来这位沙斐女士把太极拳传到联合国,并用英文翻译了吴式太极拳,使之在欧美广泛流传。第四代传人李
16、经梧、戴玉三等人,在武医结合上都大有作为。特别是王培生创编了武医结合的太极功法,将中医经络学贯穿在太极拳修炼之中,提出了以意引气,按窍(穴位)运身的理论。有了这个理论指导,练拳的质量效果就大不相同了。王培生讲究在拳架动作中意想不同的穴位,例如弓步,前弓的腿在前脚落平后要想解溪穴”,后腿会自己伸直,这时想委中穴”,后脚会自然后蹬到位,同时要想夹脊穴微微后移。这三个穴位意念到了,弓步才算完成To这样练拳会感到全身气血通畅,身体下盘稳固,气贴背行,手上就产生出东西,手心有热、胀,手指上刺痛、麻,或触电的感觉。大家试验比较一下,意念穴位跟不意念穴位的效果绝对不同。用太极内功之法练拳打拳的质量提高了,健身的效果就增强了。(九)以柔化为主,以鼓荡劲胜人。以柔为主,化而不打是吴式太极拳历代形成的武风。吴式太极拳以强身健体为本,以防身为主。不主动出击,不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