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探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减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探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篇一双减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探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问题的提出课程教材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2023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发布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重要抓手,为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提供了重要支撑。教师用好课程教材,就离不开课标。作为“教学大法”的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考试评价、管理督导的重要依据。为了让课程标准更加符合新时代的要求,3年前,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开启了新时代的修订之旅。“这次课标修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全面贯彻落实了包括指南在内的一系列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的要求。”
2、作为课标修订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湘平表示,课标修订完成后,教材的编写将紧锣密鼓地进行。“这也就意味着,指南的精神和要求很快就要实实在在地传导到教学第一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总体迎来了新的格局。而接下来领悟新使命、理解新格局、落实新要求,就成为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沈湘平说。“指南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必须是学科全覆盖的,包括数学、地理等理工类学科。”在沈湘平看来,和2014年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相比,指南堪称“2.0版本”。“双减”政策推行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育人功能,成为不少学校的新着
3、力点。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如何拓宽课程渠道,让社会机构和学校的主渠道相互配合,将教育红利延伸到课堂外,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双减”背景下,也是一个难题。“我认为在课堂之外、教材之外、书本之外,还要拓展渠道载体,构建起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多元支撑体系。”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弘结合学校的实践建议,大学和中小学一起共建共享校内文化博物馆等场馆。“我们学校的博物馆每年会向社会开放,接待很多中小学生来参观学习。”陈弘还呼吁学校通过举行“家书教育”“家校互联”等活动,来拓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渠道载体。“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相互协作的教育格局。”福建省漳州康桥学校教研室
4、主任郭明贵老师也表示,在社会教育层面,要开拓更广阔的教育资源,构建良性发展的文化环境;在家庭层面,家长要营造更良好的家风环境;在学校教育层面,要努力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步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根植到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多元整合课程教育资源,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让青少年的课余“减负不减质”。近年来,随着中国力量的崛起,一带一路的发展,全球都在关注中国,世界各国都在试图了解和学习更多的中国文化,而作为历史传承主体的我们,也更有必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土的继承和发扬。在党的十八大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后,国家教育部也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5、等文件,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教育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若干重要的要求。培养社会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落脚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职业教育校园成为当前素质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从数量规模建设转向质量内涵建设,量变到质变,使得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素质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探索势在必行。2 .课题界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
6、价值取向。走进高职院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应包括传统节日习俗、中华传统美德、隆礼重法等;从认知文化层面看,还包括汉字汉语、古代文学、书画艺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中华民族精神等。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高职校园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环节,需要满足学院办学的行业特性和培养社会所需要高素质专业人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推广体系这样一个大系统,走进高职校园的路径:一是教学方式全切入,进网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实践。二是文化团体活动“请进来,走出去”多渠道多融通,全方位渗透。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当中外学者纵论“
7、传统文化何处去”的时候,外国学者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又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国内大家们则用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并存与统一发展为起因,归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点。众多的学者们认为人文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灵魂。应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归结为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为政治国理念上的民本要求等多个方面。同时从科学技艺层面和伦理价值层面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综上,中外学者从物质和精神层面解剖传统文化结构,大多数学者偏重于精神领域,但对学校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所论不详。国内著名学者提出应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现行课程教材体系。并建议从思政、心理学课程入手,着
8、眼实践,编写了高职院校教材,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因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长效机制有待建立,高职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探索迫在眉睫。4 .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本课题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高职校园,通过多种传统主题文化活动的开展让高职院校的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陶冶情操,磨炼心志,完善人格,养成善待自我、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爱护自然的人文情怀,弘扬传统美德,发扬民族精神,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有益启迪
9、,也可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应用价值主要在于“立德树人”,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5 .理论依据本研究从高职院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入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研究,以建立起一套客观有效的实践推广机制,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学育人水平的发展。(一)课题理论依据社会学、发展心理学理论、汉语学、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人类学(二)研究目标构建中华
10、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目标,理清不同成长阶段既相区别又相衔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探讨与高职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相适应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和方法。(S)研究内容1、精选进校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研究课程开发与教材内容修订。2、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职高专的路径和方法。(四)研究假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生、人心、人性为关照,以趋善求治为主旨。人性有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之分。先天之性是相近的、善的,后天之性具体分为三种类型:善、中性、恶。贪欲、不良的后天习惯和环境有害善性,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教化、加强道德修养、改善环境,使善者更善,恶者改恶趋善。(
11、五)创新之处1、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要求,要从基础教育抓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人的心理特征和成长发展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陶冶情操、磨练心志、完善人格、人际和谐、天人和谐、担当责任、报效国家”的目的。2、现阶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着重解决高职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智成长与困惑问题。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以生态文明观教育为重点;人与自身关系方面以励志教育、吃苦耐劳和抗挫折教育、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方面以“和”、“孝”走向成熟,同时也寻找更的理论要点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文化活动团体实践教学和育人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3、以学院各种学生文化实践活动和团队主题活动带动大
12、学生的热情和参与性,让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学生成长心路,打造新一代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6 .研究目标本课题旨在围绕实践新一代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和人生观开展研究,借鉴基础教育里的优良做法并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推广体系和实践活动,制定出详尽的可操作的统一的文化团体活动的理论与实践标准和体系,突破实践这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难点、热点问题。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研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校特色建设,并与学生的人格培养、行为规范和创新精神、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民族精神、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的现代人。7 ,研究内容(1)传统
13、文化教育现状分析研究分析研究借鉴国际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做法,并根据素质教育理念和高职教育的特点制定高职优秀传统文化团体活动实践的可行性,以国家人才培养评估方案为指导,探索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推广体系的建立。主要从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学习的效果、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师资状况、社团活动的类别、校园文化建设、评价方式几方面进行设计和研究。(2)归纳总结和提炼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推广体系的内容、形式,任务、方法。传统文化进校园与课程开发传统文化教育面对的主要是课程化问题,一是要搭建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系,分阶段、有选择地梳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二是总结提炼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堂教学法
14、;三是开发传统文化进校园校本课程。(3)深入研究实践团体活动效果、评估,实施综合全面人才培养与管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要提高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建立联系。积极拓展学生发展自修空间的是社团活动,社团的灵活性、多样性以及活动本身的趣味性,都使得社团成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文化之根的重要途径。为此,学院团委根据学生需求,创建了“文学社”“礼仪队”“书法协会”“武术协会”“心理协会”等社团,这些社团在活动内容、组织方式和辅导方式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了学校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学院要做好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整理工
15、作,成立专门机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提升实施意见。同时,还要吸收企业负责人、学生家长的意见,从而构建学校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学生社团活动推进策略,总结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典型经验。8 .研究假设本课题依据当前国际已形成的传统文化传承做法,通过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团体活动实践水平的高低检验素质教育的好坏与成败。本次研究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综合表现以及传统文化水平进行量化,与学校的教学质量相结合,从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推广体系管理标准,系统地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以达到追求素质育人的教学目的并受到社会认可的目标。9 .创新之处当前有些院校在教育上
16、已经开始实施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推广,如何借用或套用对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推广内容和形式来对人才素质教育管理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要多途并举,形成合力。创新传统文化内容载体,以第二课堂活动为阵地,寓教于乐,寓教于为;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内容的比重,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评价体系;然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导入传统文化元素(如第二课堂活动、校训、美丽校园建设中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规划、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团、举办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展演活动等);人才也有质量要求、培养过程、家长社会满意、技能测评、学生就业的事情,所以二者在质量管理上和实践活动效果上是完全可以比较、借用和进行相似分析。培养人的过程是一个主体互动的过程,而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推广体系一个主客互动的过程,各自均有不同的特点,所以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推广体系的各具特色活动推广和实践,主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