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四 专题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板块四 专题11.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考纲要求(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一、商鞅变法1背景(1)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开展封建经济。(2)法家学说成为商鞅变法的理论依据。(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4)秦国落后,客观上要求变法。(5)秦孝公的支持。2 .措施(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成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W,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3)政治:
2、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4)文化习俗: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的诗书;推行秦律及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3 .历史作用和局限(D历史作用: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的战略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历史局限: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阔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社A矛盾:
3、阶级矛盾:北魏政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人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锋利;民族矛盾: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因经济、文化差异导致矛盾锋利。(2)有利条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2 .内容和意义措施内容意义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承当一定的徭役杂税抑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开展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依据政绩决定官吏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方法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稳固了政权三长制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保障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迁都洛阳
4、493年,迁都洛阳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更便于经略南方;经济上,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军事上,远离了北方强敌的骚扰,稳固了政权汉化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促进了北魏政权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开展奠定了根底3 .评价(1)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2)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走向统一创造了条件。(3)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安定。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社A危机: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以及对辽和西夏的“岁币”使北宋国家财政面临严
5、重危机;边防危机:辽、西夏在边境侵扰,民族矛盾锋利;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锋利。(2)有利条件: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根底;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2 .内容(1)富国之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2)取土之法:改革科举、整顿太学、唯才用人。(3)强兵之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3 .作用(1)理财: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2)军事: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减少军费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3)教育:培养、选拔人才;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四、俄国农奴制改革1 .背景(1)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
6、农奴制的弊端。(2)农奴制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也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开展。(3) “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君主立宪制。(4)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亲自主持和推动了改革。2 .“二一九法令(I)Q无条件地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2)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半土地,另一半土地归地主所有,地主有权决定保存哪些地块。3 .评价(1)进步性: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开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开展的要求;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2)局限性: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合法掠夺,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
7、益的前提下进行的。五、明治维新1 .背景(1)国内因素:政治上,天皇没有实权,实行幕藩体制,等级制度森严;经济、外交上,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密本主义开展受阻。(2)国际因素:民族危机出现。1853年起,美英等西方国家入侵。(3)倒幕运动:中下级武士要求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推翻幕府统治,1868年建立了以天皇为核心的新政府。2 .内容(D政治:废除旧体制,建立新的社会体制;“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实行“四民平等;公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2)经济:开展新经济,改革币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开展资本主义新经济。(3)文教生活: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
8、体制;生活习俗推行西化。(4)军事:建立近代军事体制并辅以武士道教育。3 .评价(1)积极作用:推动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使日本变成工业国,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世界强国。(2)局限性:制约工业开展,形成带有封建专制色彩的天皇制,也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灾难。六、戊戌变法1 .历史根源(1)社会根源: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经济根源: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开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开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3)阶级根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根源:19世纪70年代,以王
9、韬等人为代表的早期改进思潮出现,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根底。2 .内容(1)政治方面: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2)经济方面:鼓励开展农工商业等。(3)文化教育方面: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培养人才等。(4)军事方面: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等。3 .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缺乏群众根底,只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改革范围过大,树敌太多,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封建顽固派等反动势力强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2)历史意义: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
10、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开展民族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开展趋势;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留下的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开展史上的珍贵财富。考向一中国封建政府对官田的管理一一?田律?有关官田的规定知识视野秦5商鞅变法,为人们提供了土地兼并的条件。同时,秦对官府直接控制的官田,形成了一套经营管理的具体方法,这在秦简?田律?资料中可以看到。1农田管理:各级地方官必须向上级报告本地庄稼播种与生长情况。报告的内容包括已耕种、未耕种、受雨、抽穗及遭受水、旱、虫灾的顷亩数。2 .主管官吏:不许壅限水、不准损坏
11、庄稼、不准农户卖酒以及令“田啬夫、部佐谨禁御之,有不从令者有罪。这说明官府设专门官吏如“田啬夫”部佐等主管农田耕作之事。3 .“田牛饲养:“乘马服牛,凭证明由官府原给饲料。服牛(即驾车、耕田之牛)属“大田农官管辖,用以耕种官田。“牛长饲养的官牛,被称作“田牛”。以“田牛”耕种土地称作“以其牛田”。4 .种子使用:“种:稻、麻,亩用二斗大半斗,禾、麦亩一斗,黍、答亩大半斗,菽亩半斗。这是关于官田使用种子数量的规定。5 .劳力口粮:“隶臣田者,以二月月禀二石半石,到九月尽而止其半石,这是官府男性奴隶从事耕作时的口粮标准。6 .收获管理:“稻后禾熟,计稻后年。已获上数,别粲、糯、黏稻。这是有关农田收
12、获上缴官府时应如何记账以及如何区分品种等事。针对训练1材料秦对官府直接控制的官田,有一套经营管理的具体方法。秦简?田律?规定:“雨为渤(同注),及秀粟,辄以书言激稼、秀粟及垦田无稼者顷数。近县,令轻足行其书;远县,令邮行书。?田律?中还有不许壅堤水、不准损坏庄稼、不准农户卖酒以及令“田啬夫、部佐谨御之,有不从令者有罪”等规定。关于“乘马服牛”,凭证明(“致”)由官府原给饲料的规定。秦简?厩苑律?中有称作“牛长”的官,这是主管饲养官牛的“皂者”。”皂者饲养的官牛,被称作“田牛”。秦简中,现存?仓律?二十余条,也可以从中看到官府管理官田的一些规定。如对于种子,条文有:“种:稻、麻,亩用二斗大半斗,
13、禾、麦亩一斗,黍、苔亩大半斗,菽亩半斗。再如条文中有:“稻后禾熟,计稻后年。已获上数,别粲、糯、黏稻。”这讲的是,农田收获上缴官府时应如何记账以及如何区分品种等事。材料中秦律均来自于?睡虎地秦墓竹简?(1)根据材料,概括秦政府管理官田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官田管理措施的作用。答案(1)措施:及时掌握田地受灾情况;指派官员保护农业生产;设专门官职管理耕牛;指导具体农业生产,如种子的使用和区分。(2)作用:标准了农业生产的行为;推动了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扩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开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向精耕细作开展。考向二中国古代币制政策与改革一一唐代的币制改革【
14、知识视野】全面认识中国古代货币的使用及其演变1 .中国古代货币的主要形态是铜钱,但也出现过类似现代的纸币流通制度,古代纸币流通制度跨越了宋、金、元、明四个朝代。南宋王朝的纸币流通规模保持在数百亿文,远超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人均持币量水平。2 .古代铜钱作为信用货币的原因有三:其一,古代铜钱经常处于缺乏值状态,因而具备信用货币的属性;其二,古代小钱与大钱代表同等价值等价流通;其三,古代的货币立法,赋予铜钱作为信用货币流通的能力。3 .秦、汉初期以及明中、清末的法定货币是黄金和白银,因为是称量货币,所以各王朝不能随意调整黄金和白银的供给量,进而也就不能通过调整黄金和白银的供给量来实现其货币政策的目标。
15、4 .古代王朝通过调整铜钱供给量来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具体措施有:放民铸钱、货币回笼、打击毁钱、限制外流、铜钱减重等。5 .古代货币主要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储藏手段,很少发挥资金融通的职能。由于中国古代货币和现代货币发挥的职能不同,导致古今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手段不同。6 .中国古代货币政策的目标比拟狭隘,主要集中在稳定物价和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两个方面,手段主要是调整货币供给量,而非调整利率。7 .古代王朝通过对货币危机的治理,积累了三个珍贵经验值得现代人借鉴:其一,通过控制货币流通量来稳定物价;其二,不同的历史时期应该有不同的货币政策取向;其三,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条件下,相同的货币政策会由于客观情况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后果。针对训练2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