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623804 上传时间:2024-03-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第二单元诗词诵读(一)第4课古诗两首(登高)1、题解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2、学生自读感想自读全诗依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常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思考情景间的联系感想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一一师生商量: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

2、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师生商量: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贫病残生,“万里、百年照顾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

3、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认真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3、译诗(书愤)一、教学目的1 .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感情。2 .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2 .白描、比照等手法的运用。三、教学步骤:一、导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想。陆游,字

4、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三、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沦落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屡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

5、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土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四、诗歌鉴赏1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2 .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本诗哪两句最能表达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生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表达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

6、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说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心愿。师问:此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生答:白描手法,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X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 .师问: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生答:义愤。首联写诗人早年激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复失地。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愤中有豪言壮志,有民族大义。生答:悲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

7、鬓己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误国,国家依旧蒙受大难,诗人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这一联的抒情沉痛、感伤。生答:悲怆中抱有期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说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无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4 .师问: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比照,试分析?明确:这首诗比照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总揽者之苟且偷安等比照。五、总

8、结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第5课古诗两首(戏答元珍)(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2、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教学设想我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强化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根底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教学方法)1、朗读与鉴赏相结

9、合。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教学打算)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杜甫的诗及资料。(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查一查下面的加点字。(见多媒体)2、听一听录音。3、教师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等。4、学生个人读,学生对朗读作简单评价。5、学生齐读。三、比一比(学生合作,商量交流)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2、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节诗歌的主要内容。O四、品品学生再读课文,划整理己最喜欢的语句,写好批注,与同学作交流并作汇报。五、赛一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实行分组背诵竞赛。六、议一议(学生合作,商量交流)2、像欧阳修这样具有伟大情怀和理想的古仁人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七、

10、教师总结,学生再读全诗八、理一理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己在这节课的收获。(行路难)一、教学目标:1 .掌握什么是古体诗、近体诗。背诵李白的名句。2 .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3 .感想诗人在困境中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二、教学重点:1 .援助学生在本诗的创作背景中理解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2.掌握本诗浪漫诗风的表现手法。三、教学难点:掌握本诗引用的历史典故及其作用。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商量法、点拨法五、课时安排:两课时六、第一环节:口语训练(一)导语:李白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他蔑视权贵,追求狂放的自由,受到权贵的压抑时,直接表达自己的愤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但在文人普遍相轻

11、的传统陋习中,他却非常重视朋友间的情谊,写下了很多关于友谊的动人诗篇,他和杜甫的友谊更是称为流传千古的文坛佳话。同学们正处在青春年少时期,人在一生中的很多亲热友谊都是在这个时期萌发嫩芽的,信托同学们对于友谊都有很多的感情体验,恐怕也会有一些经验教训,咱们不妨谈谈。(二)口语表达:话题:同学们依据友谊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致辞。训练:请五六名同学上讲台,每个人作五分钟的主题致辞。点评:依据同学致辞的情况,针对主题是否鲜亮、言语是否流畅,致辞是否有感染力,致辞的姿态等和同学们一起做个点评。并现场打分,作为一项平常成绩。第

12、二环节:课文教学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前苏联托克马克),五岁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性格和不朽的诗才与他的身世成长无不紧密相关。李白的一生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四十二岁以前的读书和漫游时期。因为时间的关系,这段时期的具体的经历不在多讲。但对这段时期的李白的思想把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在李白的读书和漫游时期,大家要掌握这么几点。李白早期所受的教育驳杂不纯导致了其思想的驳杂。儒、道、纵横、任侠等思想均对其有影响。

13、他有着经济天下的志向,抱负远大。李白不屑于走科举致仕的常规道路。他期望以“终南捷径致仕,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其中最大目的就是结交权贵,期望得到权贵荐举。甚至,他与故相李圉师孙女结合,也可能有其政治动机。长安求仕期(742-744)这局部的内容在(行路难)的创作背景中讲述。再度漫游期(744-755)对这段时期李白的思想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李白思想的复杂。他仍在频频出游,一方面是性格所致,另一方面仍想结交权贵,再返朝廷,完成抱负。李白曾经两次与杜甫相遇,两位伟大诗人的友谊,也促使了他们诗风的相互感染。诗歌创作感情更为激愤。安史之乱期(755-762)把握李白这段时期的思想应明确以下两点:对于自己的

14、政治才能,李白是到死都没有疑心过。李白的自信造就了他一生富含传奇的悲剧色彩。纵观其一生,儒家、纵横家、任侠风气、出世济世的思想与X的隐逸漫游思想是杂糅在一起的。(二)创作背景李白的到处漫游和贺知章、玉真公主等的推举使他名动京师,唐玄宗总算了解了李白。天宝元年(742),玄宗召他入京,任供奉翰林。李白的喜悦之情是溢于言表,他在诗中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嵩人。他开始了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当时玄宗是“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置于金鸾殿,出于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李白侍奉皇帝的时期,正是唐玄宗总揽的后期,盛世中的危机已经埋伏,并日渐凸显。李白生性傲岸不羁,

15、不愿阿谀如日中天的李林甫腐败集团,无法处理好朝廷复杂的人际关系,思想经常处在得志和失望的矛盾当中。不久遭到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年(744)年被玄宗“赐金放还。(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到馋毁,被迫离开长安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本诗是组诗中的第一首。“行路难是旧题乐府(杂曲歌辞)中的一种。诗中写世路困难、充满了政治上受到挫折后的郁闷不平之感。(三)整体感知(1)古代诗词节奏明快,音韵优美,很适宜朗读。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在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本上的注释,运用联想的方法从整体上感知诗歌。课件展示白话译文: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周围,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世上行路呵多么困难,多么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何去何从?信托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分章节赏析:全诗共十二句,每四句一个层次,共分三个层次。下面分组赏析各个层次第一节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什么方面表达出来?明确:忧郁悲愤运用“停杯投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