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读后感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读后感3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读后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7月20日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对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提出殷切期望。希望院士专家们继续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作出新贡献。广大党员干部、科技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在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做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争当时代“科普达人”,打造“科普之翼”,促进“科技腾飞”的先锋战士。科技工作者是打造“科普之翼”的“主力军”。科学是一种需要传播和传承
2、的事业,而科学传播和传承是科技人员的天职。科技工作者不仅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也是推动科普工作的关键力量。科技工作者在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同时,应把科学普及视为天职,作为本职工作的一部分,增强参加科普活动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真正使科普成为自己乐而为之的自觉行为,积极主动将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齐头并进。另外,很多已经退休的科技人员对科普工作有热情,对科学研究有心得,对科学文化有感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也较为充裕,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科技发达国家都有着厚重的科学文化,这种文化以唯实求真、理性质疑、宽容失败、创新开拓为特质,催生了强大的科技
3、创新能力。因此,科普显得更为重要。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都是科学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科学的普及与科学的提高同等重要。广大青少年是打造“科普之翼”的“后备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大力推进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让更多的孩子迷上科学、热爱科学进而投身科学,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升、科技实力才能长盛不衰。青少年肩负着推动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是科技创新的“后备军”。青少年是科普的重点人群,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工作,要以科学知识教育、实验技能培训为主,注重对提出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努力培育
4、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发展科技事业夯实人才基础。要着重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青少年创新种子必须要有适宜生长的土壤和环境,要精心呵护、用心浇灌,才能茁壮成长。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营造全社会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环境,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助力青少年用科普“密匙”打开“科学之门”。以人民为中心是打造“科普之翼”的“出发点”O百丈高楼平地起,固其根才牢其形。科普的基础功能就是“把科学交给人民”,体现科普为民的使命价值。科普事业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事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普理念,用科普唤醒人民、凝聚人心,武装人民。新时代科普需要全民参与,也需要惠及
5、全民。实现“科技兴国”,通过科学普及提高群众科学素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如今,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和知识迅速增长的时代,公众获取相关内容的途径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便捷,如果缺乏对其进行分辨、综合、分析与处理的能力,那么就很有可能被误导。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普的价值引领作用,广泛地开展科普活动,推动公众理解科学,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为建设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党员领导干部是打造“科普之翼”的“领头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接受科普教育,并自觉成为广大群众接受
6、科普教育的领路人、示范者和推动者。科普是人们了解科学、摒弃愚昧、少走弯路进而助推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向专家学习、向企业学习、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以更加高度的责任感,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实处,为建设良好的科普生态、更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在“坚强的法律保障、有力的政策引导、充足的资金支持、强大的人才支撑、完善的工作体系和广泛的社会参与”等多个方面提供保障,坚持“党的领导、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社会协同、开放合作”,促进科普工作全面发展,加快打造推动创新发展的“科普之翼”,为建设科技强国厚植土壤、夯实根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
7、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做好科学普及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肩负起打造“科普之翼”“科创之翼”,促进“科技腾飞”的使命任务,为建设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2023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读后感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的回信,对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提出殷切期望。各级组织要牢记“回信”中的殷殷嘱托,肩负起时代重任,坚持党建引领、深挖痛点难点、激发协同活力,在科学普及领域不断探索,勇作新征程路上的“科普先锋”。坚持党建引领,发挥教育阵地作用,勇作“科普宣传
8、先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希望你们继续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科学普及作为实现科技创新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桥梁,一方面能够通过物的要素将知识、理论、方法等转化为生产力,一方面能通过人的要素将劳动者的技术技能转化为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高质量的科学普及也是有效消除网络反科学和伪科普流传的重要途径。各级组织要坚持党的领导与科普工作相结合,发挥主阵地作用,在宣传教育上“下狠功夫、用大力气”,提高科学知识传播的深度与广度,让科学知识、科学理念、科学精神镌刻在脑、牢记在心。深挖痛点难点,提升工作服务实效,勇
9、作“科普创新先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走上大街分发“科学知识宣传手册”的行为早已无法适应群众喜好发展,相反,“不刷题的吴姥姥”“芳斯塔芙”“吟游诗人基德”“毕导THU”等国内外新媒体科普工作者愈发受到大众关注,设施齐全、体验性强的科技馆等相关场所也更受青少年喜爱。各级组织要聚焦科普工作的痛点难点堵点,没有场馆则建、缺少专家则请、不够吸引则变,积极克服重“死”知识宣传、轻“活”思维方法的普及理念,以“实干”换“实绩”,全面提高科学普及的有效供给水平。激发协同活力,健全全民参与机制,勇作“科普联动先锋”。习
10、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作出新贡献。科学普及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之一,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生产、熟化、传播、接受、消化、吸收等诸多环节和过程,而这也意味着科普工作需要多方力量协同参与,不能单靠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各级组织要强化全局观念,将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结合起来,职能部门协调联动,坚定一条心、拧成一股绳、下好一盘棋,树立“科学普及人人有责、个个参与”的意识,形成科普工作的强大合力。2023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读后感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勉励他们继续发扬科学报
11、国的光荣传统,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作出新贡献。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为指引,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科技强国的实践中,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丰富科普内容,厚植群众基础,为“创新之路”强“基”。“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科普能力薄弱、科普投入不足等问题。科普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实现
12、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支撑。当前,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科普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创新能力。然而,科普工作并不是简单讲讲PPT,而是要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因此,制作优质的科普内容是做好科普工作的根本和前提。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提高优质科普作品的制作水平,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制作趣味性强、质量高、群众喜闻乐见的原创科普作品,深化科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丰富科普作品的内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营造勇于创新的社会氛围,厚植科技创新的群众土壤。创新科普方式,激发创新活力,为“创新之路”固“本”。科
13、学普及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当前,科普工作已成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国科普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基层科普力量不足,优质科普资源共享不够,科普能力亟待提升等。科普的对象是广大群众,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002年12月,在周光召、路甬祥等院士专家倡议下,中国科学院联合中宣部等单位共同发起“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至今已在全国开展科普活动2000余场次。“巡讲活动”取得显著成效,促进全国科技工作者与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科普工作,推动我国科普事业迈上新台阶。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深入总结“巡讲活动”经验,不断
14、创新科普方式,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普活动把“知识大餐”送到人民群众家门口。要加快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息化科普网络体系,通过举办科学论坛、科技周等活动,提升科学普及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创新科普传播方式,打造“指尖上的科技馆”。普及科学精神,讲好创新故事,为“创新之路”培“元”。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科普分两个层次,一层是科学知识的普及,另一层则是科学精神的普及。科学家既是科研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推动者,也是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创造者,他们往往经历了创新探索过程中的曲折与艰难。新冠肺炎疫情中,作为战胜疫情重要法宝的新冠疫苗,在研发、生产、接种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创新故事,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不断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懈奋斗、再创佳绩。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坚定科技报国信念,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科技高峰,把科学精神转化为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实际行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将科学家的创新故事讲好讲实,让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要推动科学家精神进课堂、进教材,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远大志向,热爱科学、敢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