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DIC诊疗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诊科DIC诊疗常规.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急诊科DIC诊疗常规定义:简介DIC疾病(disseminatedintravascu1arcoagu1ation),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病因、病理特点:革兰阴性菌感染是DIC的最常见的病因。特点其特点是微循环中发生血小板凝集及纤维蛋白沉积,形成广泛的微血栓,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在病程中又出现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从而引起微循环障碍、血栓、溶血和出血等临床表现。往往危及生命。D1C的病因有涉及血液本身的及血液以外的因素,可以归纳如下:1、血管内皮损伤和组织创伤;2、微血管栓塞
2、症状在少数急性病例中,微血管栓塞可为突出的表现,但多数在较晚期发生;3、低血压及休克多见于急性型,休克的程度不一,与出血量不成比例。实验方法包括:抗凝血酶山(AT1I1)的含量测定:DIC中,ATIH大量消耗,早期即有明显减少,测定结果不受FDP的影响,其测定方法有凝血活性及琼脂扩散法免疫活性两种方法。用51Cr标记血小板或用1251标记纤维蛋白原测定血小板寿命是否缩短。血小板B球蛋白(B-TG)及血小板第4因子(PF4)含量的测定:血小板聚集时BTG及PF4可被释放至血循环中。BTG及PF4增高反映血管内血小板功能亢进,消耗时则见降低。纤维蛋白分解产物的测定:当血管内有凝血及凝血酶活性增高时
3、,纤维蛋白原的分解增加,纤维蛋白肽A(FPA)增加。可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1、对病因及原发病的治疗原发病的治疗是D1C治疗的一项根本措施,例如,积极控制感染、清除子宫内容物如死胎、胎盘等,抗肿瘤治疗,对原发病不能控制往往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2、支持疗法与DIC同时存在的缺氧,血容量不足、低血压、休克等可影响治疗的结果应当尽力加以纠正,提高疗效。3、肝素DIC中对肝素用法的意见尚未统一,一般人认为,DIC的治疗应首先针对病因,如病因可以迅速去除,可不一定用肝素,或仅选择性地用。对仅为DIC疑似的病例,或仅有化验阳性时,应严格掌握指征。对有栓塞症状为主,确认DIC的病例,则应争取早用,防止病
4、情发展加重。肝素的治疗一般采用中等量,每46小时静脉50mg;也可静脉滴注,每小时IOmg左右,24小时的剂量为200300mgo肝素用量尤其是开始时不宜过大,根据治疗反应加以调整。凝血时间应控制在2030分钟,APTT维持在正常值的121/2倍。小分子肝素的抗凝作用较稳定,有人认为优于肝素。最近有人采用小剂量肝素,每12小时皮下注射一次,每次2,500单位。小剂量肝素治疗的优点是无出血并发症,不需要实验室监测。肝素治疗有效时,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于治疗后I3天恢复,FDP降低,肝素过量时,可静脉输入鱼精蛋白中和及输新鲜血。4、抗血小板药物常用的是潘生丁成人剂量每日400800mg,分三次口
5、服,或10020mg置于IOOmI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46小时重复一次,也可用阿司匹林,每日1.21.5g,分三次口服或两者合用,适用于轻型病例或高度怀疑而诊断尚未肯定者,止匕外,低分子右旋糖酢每次5001静脉滴注可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也可与潘生丁合用。5、抗纤溶药物一般在继发性纤溶作为主要的出血因素时用,常用药包括6氨基已酸、对羟基节酸、止血环酸或抑肽酶,好转后减量。6、补充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过低,可输血、血浆或给纤维蛋白原制剂。每克可提高血浓度2550mg%,止血作用要把纤维蛋白原提高到100mgd1以上,如血小板减少,可输浓缩血小板。7、AT1v浓缩剂的应用有人在静脉滴注肝素时,同时静脉滴注AT1V,提高疗效,静脉滴注1500ud(相当于血浆内1500m1中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