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书法中的“正”与“奇” ■柯志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大山人书法中的“正”与“奇” ■柯志义.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八大山人书法中的正”与奇 柯志义永学书法工作室2022-04-25 18:18永学书法工作室传播书法理论知识,名人名帖介绍,师生书友书法作品展示。1篇原创内容公众号八大山人书法中的正与“奇柯志义一.身世背景朱育(16261705 ),号八大山人、雪个等,出家时释名传繁。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八世孙。朱宜祖父朱多次正能诗擅画,山水宗法二米,时誉颇佳;父朱谋观,擅长山水花鸟,享誉江右;叔父朱谋莹也是画家,著有画史会要。朱育生于宗室家庭,受祖上荫护,从小便受到很好的艺术熏陶。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时,朱育时年19岁,不久父亲去世。清顺治五年(1648年)妻子亡故,朱真至奉新县耕香
2、寺削发为僧。朱育36岁时,想觅一个自在场头,在南昌郊外改建天宁观为青云圃(现名青云谱)。在度过13年的佛教生涯后,他又成了道土。从归入道教这一点来看,朱育与其祖上朱权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与其说,这是他们对宗教的信仰,毋宁说是他们为了逃避政治,亦或是为了躲避江山更替的迫害,而选择的最后藏身之所。石涛逃于禅,同样是如此。但石涛向八大山人乞书画作品时,特意交代款求书大涤子、大涤草堂,莫书和尚,济有冠有发之人,向上一齐涤(图1 ),辄可看作是石涛逃禅保命而非信仰的证据之一。图1石涛致八大山人信札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朱育离开青云圃,隐居在南昌附近的几处寺庙道观中,在和尚与道土的两重身份中颠沛流离。
3、晚年,他在南昌城东的寤歌草堂隐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寿终,享年80岁。二、身世对个人艺术观念的影响纵观历史,身处政治变革,抑或是朝代更替的失意者,为了逃避迫害而明哲保身,他们中的大多数会选择两条路径:第一,沉迷于文学、艺术等领域,远离政治漩涡和朝代更替而致害。第二,皈依佛门,或是隐居道观,逃离现世。当然,相对而言,能保身者大多隐于市,如朱权;不得已者才遁入空门,灭迹山林,如八大山人。另外,逃离保身,仍然要食人间烟火。于是,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只能过着卖艺为生的日子。在这种乱世迭代中,尤其是皇朝宗室之人的处境,注定有常人难以体认之处。因此他们将生活中的窘境和不堪用于艺术时,往往表现出叛逆之
4、势。八大山人的离奇境遇,导致他在现实生活中不得不装聋作哑,不与人交涉,久而久之,孤僻之性由内而外。例如,他在自作诗中写道:已属神仙道上人,清风不带半分尘。挥毫落纸无余墨,简洁明了守朴真。甚至可以说,他必然会通过艺术的形式来反抗现实中的遭遇和不满,以及他的无奈。如其自作诗云: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三、八大山人的书法渊源八大山人的书法,被后人称为八大体,但对其书法的渊源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研究者认为是学董其昌、黄庭坚,再追寻魏晋书法的气韵,等等。基于此,笔者尝试对八大山人的书学渊源作大概的梳理。终其一生,八大山人的艺术以清人何绍基的总结最为精辟:愈简
5、愈远,愈淡愈真。天空壑谷,雪个精神。表面上看是评价八大山人的国画,事实上用以评价他的书法也是恰如其分的。八大山人书法的特点,不是朝夕所得,而是经历漫长的取法、思考、删减、创造等艺术家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而总结出来的。从八大山人留下的最早的纪年书迹来看,他的取法是多元而丰富的。据现存资料看,其最早的书迹是顺治十六年(1659年),时年34岁所作的传繁写生册(图2)中的款识和书法,该册有三开书法和七段题识(其中三段写在同一开上)。这十段文字中有五段楷书、一段隶书、一段草书、三段行书,三段行书风格各不相同,显示八大山人早年书法学习与创作的有关状况。通过画册总体来看,可以知道八大山人书法早期的取法脉络。第
6、一,取法隶书;第二,取法章草;第三,取法欧阳询。从整个画册的书法来分析,受欧阳询书法影响为最。图2传察写生册之一在传繁写生册15年之后,即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年),黄安平给八大山人写像(图3),八大山人自己在画中有多处题跋。这些题跋虽然不是同一时间写就,但从中透露出两个重要信息:第一,对董其昌书法风格的把握已炉火纯青;第二,对黄庭坚书法风格的精准把握已超拔时流。基于此,我们可以推断这15年期间,八大山人对董其昌和黄庭坚的书法的学习投入了大量精力。不小像t -9外节十注蹩42代1牝候拿心y八岛川队早,或0收2仃MA.1* 川sk 卜 Lv-拿齐方1s二工埃及年/,:力介年kqvu&奇 J;
7、ivg “ MK4/.ic方&又TzNim 人范=4*44力方.#8 J勺也a./H,力4分1-瑞勺】多:壬=!乐/苗44肯43 3欧*M决北向&R;dR4 场防怔* T 3 AM 4 A 42密专工”二/ :孙彳河,外力卜:“仆守将J6 *-* 小。,人。?忑.-不代力.之此一代去孙奇士*-f沟叔僭看牙也核济哼问石涵可“通商俱昨塞:多力灾保窗嘴总.人差/正义1M e,a4,;3SJ:*-Frtd 4,4E 化犯,4/4/ J# 0 r用工,- u *5- X M )r共V4 & Txftd二-verUMr山llxF事中-帚“*,小 、:“&so*见多廿仝后材X色的的eR人再土根lt*Mn4&
8、MH乙,才:,在此之后,八大山人提出书法兼之画法的理念。他的书法进入一段近似于狂的状态。狂而后,复归平静。在这个过程中,八大山人书法的取法触角已然深入魏晋。于是,魏晋的取法,成了八大取法的一个归宿,在这个归宿中,八大山人忘却之前所有的师法而独出新造,酝酿属于他自身的八大体。八大山人书法正与奇的体现八大山人艺术最大的特点便是正与奇的巧妙经营与和谐搭配,那么,他的正与奇,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第一,用笔的正,结体的奇。比照八大节临的兰亭序(图4)来分析,便会容易理解。从这幅作品来看,八大山人在书写过程中所用的笔法,直接抛弃之前所学的董其昌、黄庭坚、欧阳询笔法,越唐入晋,省去所有的提按,用篆、隶一般的
9、平移笔法,使得线条如篆书般圆浑刚劲,此为正。至于结体的奇,我们来看作品中的字,比如第3行第6个字迺,西与匚之间的大距离,第3行第9个字崇,山头写到宗底下,等等,都是打破传统结体的方式,或险绝或奇淡。布土为孑R寿小二。益臣(崂Q也情田伤泊万友也a乙店初,ox吟人钵工身也”4,得之最一请诙禳海呸方行31一刍海河由展忒算3哈迎141宴” &行饰2产加AJ我6度看富盍6日于用桂必射 Z “闽弟储掰节疝力喝熟4 ,图4八大山人节临兰亭序第二,艺术格调的正,艺术语言的奇。八大山人的书法,不愧是清代第一流,从法上看,他在董其昌书法上受益匪浅,因此,我们能看到他抛弃董其昌所有的艺术语言后,仍然保留了一个不变的
10、特性一一气息的纯正。在艺术语言上,他的选择与颜真卿、怀素一样寄托于篆籀用笔(图5),却通过不同单字的变体、字组的腾挪,以及行与行之间的躲闪,营造奇中守正的艺术语言。有别于前人,又启示了后人。厘、朝九4M34多初可中制日Z已泄加M V 一初句力t 心外,若初。我的田庵7rta言.他房柄瑞几日2人、客日爱军2号片名也S刊2隹一tf二,学 驴,密%以0,司马下芳图5八大山人安晚帖自跋第三,书画用笔同法的正,书法兼画法的奇。八大山人,用书法之法作用于画,反之用画画之样式呈现于书法。书画用笔相同,是书画界的共识。举个例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云:惟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
11、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八大山人的书画用笔相同,都是上承传统的正,而书法兼之画法的奇在八大山人的作品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史无前例的。别的不论,就落款八大山人四字,似哭似笑,无需赘言,就足以说明八大山人在书法兼之画法上的奇。五、八大山人书法对后世的影响及对当代书学的借鉴意义(-)八大山人书法对后世的影响八大山人虽以画家的身份享誉艺坛,尽管对其书法的重视程度不如其画,但是将他的书法置于书法史的长河中,也是开创立新的一座高峰,且丝毫不逊色于以书法名世的书法家。关于其对后世的影响,可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第一,技法层面的影响。据现有资料来看,很难找出一个真正
12、意义上的师从八大山人的书家。然而,从书法结体和用笔上看,弘一法师晚年的字,似乎有八大山人晚年书作的痕迹。然而,却很难找出实际上的证据。因为,弘一法师的字,起初是取法北碑,遁入空门之后,常年抄写经书,忽然间书法风格大变,从整饬方严到圆浑沉穆。其中的转变,是不是受到八大山人的影响?抑或是他们对艺术的暗合以致殊途同归?八大山人在对传统把握的深度和个性的强度上与此前的董其昌和王铎相近,但对后人影响的广度和及时性不如这两人。他的书法个性强烈,摹习者不容易摆脱他构成模式的影响而进入作品深处,深入八大山人,要求对其精神生活的复杂性、矛盾性有很深的感悟,同时对线与空间的精微性质有深的体察,但被他吸引的,大多是因为构成风格表面上的特点。不过,与董其昌和王铎相比,八大山人还有一种深刻性,如他对弘一的影响。弘一在20世纪书法史上日渐上升的地位,意味深长。说明八大山人书法对弘一书法的影响,同时,也指出八大山人书法对后世影响的广度和及时性较弱的原因所在。第二,理念上的影响。八大山人书法的核心特点在于出奇守正。正和奇是八大山人书法个性最强烈的艺术语言,若深层次分析,还是他的书学理念与众不同。前面已说过,八大山人书法的强烈构成模式,使得取法八大山人的学书者很难进入深层次的探索,进而导致难以摆脱过于强烈的书风,进而影响八大山人书风的广度和及时性。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