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疾病健康教育问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乙肝病毒疾病健康教育问答.docx(1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乙肝病毒疾病健康教育问答第一章你认识乙肝病毒吗一、什么是乙肝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电镜下HBV呈现三种颗粒,第一种是Dane颗粒,第二种是小圆形颗粒,第三种是管状颗粒。HBV的抵抗力很强,对热、低温、干燥、紫外线及一般浓度的消毒剂均能耐受。二、乙肝病毒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乙肝病毒是一种呈世界分布、危害严重的疾病,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发病率不同。根据WHO报道,全世界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3.5亿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占全球人口的6%。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o我国是肝炎大国,HBSAg携带者
2、约1.2亿,我国乙肝病毒的流行特征为乡村高于城市,南方高于北方,男性高于女性,有家族聚集现象。乙肝病毒在我国普遍存在,但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可怕。成年人感染了乙肝病毒后,多数人可以依靠机体的抵抗力清除病毒,相当于一次自然的免疫接种,从而获得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而婴幼儿感染HBV后发展成慢性感染的风险远高于成人,约90%可能转为慢性HBV感染。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慢性乙型肝炎。三、哪些因素容易导致慢性乙肝的发生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其传染性与体液中病毒载量成正比关系。人类因含HBV体液或血液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进入机体而获得感染,其主要的传播途径为:1 .围生期母婴传播宫内感染
3、主要经胎盘获得,可能与妊娠期胎盘轻微剥离有关。经精子或卵子传播的可能性尚未公认。分娩过程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婴儿因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母血、羊水或阴道分泌物而传染。2 .血液、体液传播血液中HBV含量很高,微量污染血进入人体即可造成感染,如输血制品、注射、手术、拔牙、针刺、公用剃刀、公用牙刷、血液透析、器官移植等均可传播。3 .性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现已证实唾液、汗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含有HBV,因此,密切的生活接触、性接触等亦是获得HBV感染的可能途径。四、发病机制和病理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了。肝细胞病变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应答,尤其是细胞免疫应答。免疫应答
4、既可以清除病毒,同时亦导致肝细胞损伤,甚至诱导病毒变异。机体免疫反应不同,导致临床表现各异。机体处于免疫耐受期、免疫功能正常期、超敏反应期时常导致不同结局。病毒性肝炎以肝损害为主,部分病例肝外器官可有一定损害,病理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间质增生和肝细胞再生。五、患了乙肝身体会有哪些变化乙肝病人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轻重差别很大。临床上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轻者可毫无症状体征,或仅变现为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重者可表现为: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血清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血胆红素升高,同时常有轻重不等
5、的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疼痛。1全身状况乙肝患者常有感到乏力、体力不支、下肢或腹部肿胀、容易疲劳、精神差、失眠、多梦等乙肝症状。少数急性感染患者人还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2 .消化道症状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乙肝患者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明显的乙肝症状。3 .黄疸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器官,乙肝病人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会出现皮肤巩膜黄疸、小便发黄、小便呈浓茶色等。4,肝区疼痛肝脏一般不会感觉疼痛,但肝表面的肝包膜上有痛觉神经分布,当肝脏长大、肝脏巨大包块时,会出现右上腹、右季肋部不适、隐痛等。5 .门脉高压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明显,表现为脾脏长大,脾功能亢进,
6、如血小板、白细胞减少,容易出血不止等,或者食管静脉曲张,诱发呕血等。6 .皮肤表现不少慢性肝炎患者,特别是肝硬化患者面色晦暗或黝黑,称肝病面容。肝硬化患者可能出现肝掌、蜘蛛痣。肝掌的典型表现为在大拇指和小指的根部的大小鱼际处皮肤出现了片状充血,或是红色斑点、斑块,加压后变成苍白色。蜘蛛痣也称蜘蛛状毛细血管扩张症或动脉性蜘蛛痣,形态似蜘蛛,痣体旁有放射状排列的毛细血管扩张。其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增高有关。其好发于躯干以上部位,尤以面、颈和手部多见。中央的痣体隆起皮面,玻片压诊可见搏动。六、诊断标准乙肝的诊断包括三个部分:病原学诊断、病理诊断和临床诊断。1病原学诊断有以下任何一项阳性,可诊断HBV感染
7、:如血清HBSAg、HBVDNA抗HBCIgM;肝组织HBCAg或HBSAg或HBVDNA。2 .病理诊断肝活组织检查的目的是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变程度、排除其他肝脏疾病、判断预后和监测治疗应答。3 .临床诊断结合肝病的临床表现综合分析。七、鉴别诊断其他病毒性肝炎,如甲型肝炎及戊型肝炎、溶血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脂肪肝、肝豆状核变性等。第二节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原则和护理一、慢性乙型肝炎需要做哪些检查(1)肝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酶测定,如A1T、AST、GGT.A1P、CHE;胆红素测定;血清蛋白的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活动
8、度测定。(2)血清病毒感染标志物的临床检测:乙肝标志物五项临床检测包括:表面抗原与表面抗体,HBsAg阳性见于HBV感染者;e抗原与e抗体,HBeAg一般只出现在HBSAg阳性的血清中;核心抗原与其抗体,HBCAg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也存于血液中Dane颗粒的核心部分;(S)HBVDNA检测。(3)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磁共振等。(4)肝组织病理学检查。二、慢性乙型肝炎如何治疗采取优化治疗方案,包括抗病毒、减轻肝脏炎症、保护肝细胞、防止肝纤维化、防止癌变等综合措施。2010版中国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提出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
9、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一)一般治疗除失代偿性肝硬化应适当限制外,应强调高蛋白质饮食,包括动物蛋白及植物蛋白,新鲜蔬菜、水果、维生素也很重要。热量以能维持标准体重为度,勿过胖而发生脂肪肝。(-)减轻肝脏炎症,保护肝细胞,防止肝纤维化市面上各类保肝药物种类繁多,常用的比如甘草甜素有类似皮质激素的非特异性消炎作用,并且无诱发续发感染的副作用。临床上有缓解症状、降酶、退黄作用。(三)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抗病毒治疗是最关键的治疗)1.干扰素(INF)分为普通a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化a干扰素。(1)普通Q干扰素(Conventiona1inte
10、rferon-a),普通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消失率、肝硬化发生率、HCC发生率均优于未经IFN治疗者。有关HBeAg阴性患者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普通IFNa疗程至少1年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2)聚乙二醇化Q干扰素(peg-interfero-a)为国际国内相关指南推荐用药,效果优于普通干扰素,但价格昂贵,可能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流感样症状等副作用,每周注射一次,疗程至少1年,可获得较好的疗效。2 .核甘(酸)类似物核UCIeOS(t)ideana1ogs(1)拉米夫定(Iamivudine,1VD):国内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拉米夫定每日1次
11、口服IOOnIg,可明显抑制HBVDNA水平,HBeAg血清学转换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提高,治疗1、2、3、4和5年时分别为16%、17%、23%、28%和35%。治疗前A1T水平较高者,其HBeAg血清学转换率较高。随机双盲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慢性乙型肝炎伴明显肝纤维化和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3年,可延缓疾病进展,降低肝功能失代偿及HCC的发生率,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后也能改善肝功能,延长生存率。但长期使用耐药发生率较高,产生病毒学突破。(2)阿德福韦酯Cadefovirdipivoxi1,ADV):国内外随机双盲临床试验结果表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阿德福韦酯
12、可明显抑制HBVDNA复制,促进A1T复常,改善肝组织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长期使用需注意对肾功能的影响。(3)恩替卡韦Centecavir,ETV):它是当前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一线药物之一。其起效快、副作用小、耐药屏障高。(4)替比夫定Cte1bivudine,1dT):其优势在于对妊娠影响较小。(5)替诺福韦(tenofovir,TDF):替诺福韦酯与阿德福韦酯结构相似,但肾毒性较小。治疗剂量为每日300mg0疗效确切,耐药率极低,对妊娠影响小。本药在我国刚批准上市。总结如下:干扰素优点: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作用;HBeAg血清学转换率较高;疗效持久;无耐药变异;有固定疗程。干扰素缺点:抑制病
13、毒作用较弱、较慢;不良反应较明显;需要注射给药;适应证较窄,不适用于肝功能失代偿患者。核甘(酸)类似物优点:抑制病毒作用强而快;不良反应少而轻微,可口服给药,适应证较广,可用于肝功能失代偿患者。核甘(酸)类似物缺点:疗程相对不固定,需长期维持治疗;疗效不够持久,停药后易复发,病情恶化;HBeAg血清学转换率低;长期应用可产生抗病毒耐药,使病毒突破及病情恶化。影响干扰素疗效的注意因素:女性疗效较好;肝炎炎症明显者疗效较好;A1T增高明显者疗效较好;HBV复制标志较低者疗效较好;未用过抗病毒药物者疗效较好。预防抗病毒药物耐药的方法:抗病毒药的合理应用。使用强效、低耐药的抗病毒药物。定期监测病毒应答
14、。早期病毒应答,快速持续抑制病毒载量至不可测水平;如疗效不佳应及时换药。提高患者依从性,避免不规则用药。(四)免疫调节治疗免疫调节治疗有可能成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尚缺乏疗效确切的乙型肝炎特异性免疫疗法。胸腺肽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对于有抗病毒患者有效。(五)中药及中药制剂治疗中药对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国应用广泛,对于改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有一定效果。三、慢性乙型肝炎如何护理(1)隔离慢性乙型肝炎主要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所以只在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时采取标准隔离措施。(2)休息与活动:A1T升高者应卧床休息,以减轻肝负担,缓解瘀血,利于肝细胞修复。待症状好转、黄疸消
15、退、肝功能改善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疲劳为度。肝功能正常13个月后可恢复日常活动及工作。(3)饮食:应进食清淡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蛋白质1.01.5gkg,保证足够的热量。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蛋白质以鱼类、蛋类、乳制品、大豆及其制品等优质蛋白为主。血氨升高、有肝性脑病倾向及症状时,给予低蛋白饮食(每天V05gkg)。严重肝性脑病时严格限制蛋白质。随着肝性脑病的改善,应尽早逐步增加蛋白质的摄入,但以补充植物性蛋白为好。植物性蛋白纤维成分多,在肠道停留时间短,可降低毒性物质的吸收,防止和改善肝性脑病。腹水、少尿者,应适当限盐、限水。(4)病情观察要点,具体如下:a.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和肝功能的
16、情况。b.加强评估各种实验室检查的情况。(5)用药护理:抗病毒治疗期间,干扰素的副作用较多,最初治疗的12周内可出现流感样症状。患者也可出现疲乏、体重下降、脱发和中度骨髓抑制,偶有明显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有的患者可有焦虑、易激动、抑郁和自杀倾向等心理问题。核甘(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对正常人体细胞的DNA聚合酶没有或少有抑制作用,故无明显毒性。但用药过程中极易产生病毒YMDD变异而出现耐药。停药后可出现A1T和HBVDNA反跳,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肝功能损害加重甚至衰竭。抗病毒治疗以核昔类抗乙肝病毒药物口服,每日一次给药,应定时、按量服药,一则不易遗忘漏服,二则服药后其有效血药浓度均匀恒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