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感染性疾病健康教育问答.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690573 上传时间:2024-04-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身感染性疾病健康教育问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全身感染性疾病健康教育问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全身感染性疾病健康教育问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全身感染性疾病健康教育问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全身感染性疾病健康教育问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身感染性疾病健康教育问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身感染性疾病健康教育问答.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全身感染性疾病健康教育问答第一节什么是发热一、发热的定义体温过高(hyperthermia),又称发热(fever),是指任何原因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高,并超过正常范围。一般而言,当腋下温度超过37。C或口腔温度超过37.3。(3,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C以上可称为体温过高。二、发热程度的分级口腔温度可将发热程度划分为:低热:37.338,中等热:38.139.0,高热:39.141.0,超高热:41及以上。三、认识发热的热型与疾病的关系(1)稽留热(Continuedfever),是指体温恒定点维持在3940。C以上的高水平,

2、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2)弛张热(remittent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C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3,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3)间隙热(intermittentfever),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4)波状热(UndU1antfeVer),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3、似波浪形。常见于布氏杆菌病。(5)回归热(recurrentfever),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in)病等。(6)不规则热(irregu1ar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必须注意: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性肺炎时

4、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四、哪些因素会导致发热不适1 .感染性发热在发热待查中占首位,包括常见的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以细菌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最常见,其次为病毒等。2 .非感染性发热(1)血液病与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结肠癌、原发性肝细胞癌等。(2)变态反应疾病,如药物热、风湿热。(3)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1E)、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等。(4)其他,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危象。严重失水或出血、热射病、中暑、骨折、大面积烧伤、脑出血、内脏血管梗死、组织坏死等。第二节发热的处理原则及护理发

5、热本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它对人体有害也有利。发热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增强,白细胞增多,吞噬作用加强,抗体形成加速,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有利于人体抵抗感染;有些发热性疾病伴有急性期蛋白质合成增加,这些蛋白质有助于对细菌及其毒素的控制,不利于病原体的生存。一、发热时常需做哪些检查发热可以由多种病因引起,实验室检查在发热病因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应根据病情有目的、有选择性的进行。发热时可能需要进行的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沉、肝功能、肾功能,血液或其他标本的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胸部X线片、腹部彩超等影像学检查,病原体的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自身抗体等风湿免疫系统指标、组织活检等检查视病

6、情而定。二、发热病因的诊断1判断感染还是非感染(1)热程:短程发热多系感染性;长程发热则应注意非感染性。(2)热型:热型仅在某些情况下对诊断有提示作用,如未经治疗的稽留热提示伤寒或其他败血症;间日发热提示间日疟;复发性高热应考虑霍奇金病和淋巴瘤。(3)血象:白细胞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细菌性感染,白细胞显著减少常提示血液系统恶性疾患。(4)血沉:风湿性多发性肌炎、StiI1S病、细菌性心内膜炎血沉多明显增高,罕有正常者,如发热时血沉正常则上述疾病的可能性较小。3 .确定感染部位局部感染常存在某器官系统的症状、体征或影像学表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考虑全身感染:(1)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而无局

7、部器官感染表现者。(2)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伴多个器官系统感染的症状体征(迁徙病灶)者。(3)有单一器官的感染症状、体征,但不能解释全身的严重感染中毒症状者。4 .确定感染的病原体(1)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有助于病因的估计,白细胞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化脓性细菌感染;白细胞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提示结核、沙门菌属和多数病毒感染。(2)最可靠的病因诊断根据是从血液、骨髓、尿、胸水、腹水、脑脊液中分离出病原菌;或直接涂片查见病原体,如疟原虫、阿米巴、黑热病小体等;或在血液、体液、组织中检测出病原体的RNA或DNA。(3)免疫血清学试验。三、发热时的处理原则(1)体温上升期因皮肤血管收缩,汗腺

8、分泌减少,皮肤温度降低,病人出现畏寒寒战、皮肤苍白,此期应注意给病人保暖,饮温开水,必要时用热水袋,以缩短畏寒寒战的时间,使肌肉剧烈活动产生的热量减少,而使体温升高幅度减小。(2)高热持续期发热未超过38.5。C时,给予物理降温,如降低室温、温水擦浴、酒精擦浴等,发热超过38.5。C时,则需物理降温配合药物降温,如口服退热药物,或者肌肉注射柴胡、安痛定。(3)退热期病人大量出汗,应鼓励其多饮水,加强营养,更换汗湿的衣服、被褥,对于脱水严重的病人可静脉补液。四、发热病人住院时的护理1 .降温(1)物理降温:将室温调至2528C,通过对流散热达到降温目的;协助病员做好温水擦浴、酒精擦浴(酒精浓度2

9、5%50%)等,通过蒸发散热达到降温目的;协助使用冰帽或冰袋局部冰敷,通过传导散热达到降温目的。体温达到40。C的病人可采用45。C的生理盐水10015OnII灌肠,以达到降温目的;持续高热不退的病人可使用冰毯。注意事项:冰袋冰敷部位主要是在大血管分布的地方,如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大腿根部,切忌冰敷心脏前区、腹部、会阴部及足跟等血管不丰富处,冰敷部位要适时更换,避免冻伤;对有出血倾向,皮疹、皮下出血点及伴有皮肤性损害的病人禁用酒精擦浴,特别是白血病病人,以免加重出血症状。采取降温措施30分钟后复测体温,并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神态变化;使用医用冰毯降温的病人,体温探头应放在直肠或腋中线与腋后线

10、中间为宜。(2)药物降温:遵医嘱使用降温药时,严格执行“三查八对”,注意药物剂量,尤其是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疾病者应防止出现虚脱或休克现象。2 .饮食指导(1)营养搭配:供给高热量、高蛋白质、富含维生素和无机盐以及口味清淡、易于消化的饮食。根据病情可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或软代。流质饮食可选用牛奶、豆浆、蛋花汤、稠米粥、绿豆汤、藕粉、鲜果汁、去油鸡汤等,半流质饮食可选用大米粥、肉末菜末粥、面片汤,鸡蛋、肉末菜末面条、馄饨、豆腐脑、银耳羹等,软饭可选用馒头、面包、软米板、包子、瘦肉、鱼、虾、蛋及瓜茄类、嫩菜叶、水果等食品。(2)充足饮水:供给充足液体有利于体内的毒素稀释和排出,还可补充由于体温增高丧失

11、的水分,可饮开水、鲜果汁、菜汁、米汤、绿豆汤等。以每日25003000m1为宜。(3)忌辛辣刺激:忌浓茶、咖啡、酒精饮料及具有刺激性的调味品(芥末、辣椒、胡椒等),并限制油腻的食物。(4)少量多餐:宜采用少吃多餐制,流质饮食每日进食67次,半流质饮食每日进食56次,软饭每日34次,这样既可补充营养物质,还可减轻胃肠负担,有利于疾病恢复。3 .加强基础护理,促进病人舒适(1)休息:高热者绝对卧床休息,低热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2)保持口腔卫生:晨起、餐后、睡前协助病员漱口,以增进食欲。对于意识不清的病人,使用口腔护理包,口腔护理完毕后需清点棉球个数。(3)皮肤护理:随时擦汗,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

12、、被单,保持皮肤、床单清洁、干燥。长期高热卧床者,预防压疮。4 .心理护理发热可引起恐惧、紧张、不安,或由于持续高热、仍不明确诊断时可引起焦虑,或因住院经济负担过重造成心理压力,因此,在尽量解除高热带来不适的同时,做好病人的安抚工作,满足病人合理的需要,耐心回答病人的各种疑问,常去巡视病房,探望病人,给予慰问、关心,教会病员自己测量体温,向病人讲解发热相关知识,协助其配合医务人员做好各项检查,以助于及早诊断,及早给予针对性治疗。5 .安全护理高热时出现躁动不安、澹妄者应注意防跌倒、坠床、舌咬伤。对于躁动、幻觉的病人,护士应在旁守护照料或允许亲人陪护以防止意外发生。由于发热引起的精神症状,除降温外遵医嘱给予适量的镇静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