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经济结合的百年历程、经验启示与展望.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6962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科技经济结合的百年历程、经验启示与展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我国科技经济结合的百年历程、经验启示与展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我国科技经济结合的百年历程、经验启示与展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我国科技经济结合的百年历程、经验启示与展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我国科技经济结合的百年历程、经验启示与展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科技经济结合的百年历程、经验启示与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科技经济结合的百年历程、经验启示与展望.docx(2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我国科技经济结合的百年历程、经验启示与展望回顾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我国科技经济紧密结合的发展历程,共分为3个阶段,概述了每个阶段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关于科技经济结合论述的要点,以及科技经济结合的主要特征。科技经济结合始终是我国科技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议题。经过百年探索与实践,我国科技经济结合表现出五大发展经验与启示,即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结合、重视科学技术作为革命性力量的作用、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普遍性与时代性的统一、重视创新作为科技经济结合媒介的重要作用。在现代化新征程中,科技经济结合进入了一体化深度融合时期,呈现出数字化引领、创新生态化、结合组织化、实体化等新

2、趋势。在未来实践中,要把握新方向新策略,将深度网络化、数字化、平台化、智能化贯穿于科技经济融合的全过程;突出国家和区域战略性科技力量的引领作用;突出城市群的新能量新动力;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探索供需高效对接等有效融合模式;深入推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组织创新;深入研究科技经济结合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新课题。科技与经济结合涉及科学与技术、科技与创新、科技与产业等多方面的关系。从欧洲近代科学革命以来,科学、技术与创新都变得越来越重要,其背后原因在于科技与经济的互动、循环越来越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因素。当现代科学自西而来并被证明了其效用之后,中国人民便很快接受了它。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

3、来,科技经济的互动结合就一直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而不断深化,在未来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亦将发挥重要作用。01百年科技经济结合发展历程从太平天国建立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几十年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特别是近代科技发展及其思想演变主要受西方影响。总体而言,彼时的中国还处于小农经济时代,既没有近代科技、经济的理论渊源,更无实践支撑。虽然纺织、造纸、陶瓷等的商品化生产规模有所扩大,但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大生产方式及近代科学发展,即便有也是处于萌芽或早期发育阶段。为叙述方便,本文将建党百年来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历程划分为三大阶段,并以主要领导人相关论述的要点为线索,梳理其发展脉络及特点

4、。1.1 第一阶段:取得政权及在计划经济时代发展科技事业这个阶段是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时间。总体上来说,这个阶段的科技经济结合,在思想上处于准备阶段,在实践上处于夯实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基础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前,党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的任务主要体现在服务抗战建国上。正如1940年徐特立作为在陕甘宁边区建立的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在阐述研究院任务时所说的,我们的科学应该替抗战建国服务。无论是一般的研究,专门的研究,理论的研究和技术的研究,其总的任务只有一个:即在物质上加强和扩大我们的抗战建国力量。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领导人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及“一穷二白的国内条

5、件时,并没有忽视科学技术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提出并践行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1.1.1毛泽东关于科技经济(结合)主要论述的要点一是重视知识分子在发展科学技术中的作用。毛泽东指出,搞技术革命,没有科技人员不行。二是遵循“按任务带学科的基本原则,从规划编制环节处理好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三是开展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科技运动。在当时的阶段和条件下,群众性扫盲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民族科学事业的发展和全民技术文化素养的提高。四是强调发展先进生产力,技术革命使落后的生产力有一个飞跃式发展。1958年,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明确指出,把党的工作的着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后来在1963年又提出了不搞科学技

6、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的论断。五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这都是毛泽东所坚持的理念。他创造性地将世界上的知识分为两门:一门是生产斗争的知识,一门是阶级斗争的知识。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此外,重申应用科学研究与基础科学研究二者不可偏废,科研部门既要保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急需的关键性技术过关,又不排斥一些探索性项目和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六是把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作为加强科学和生产结合的重要工作。为了加强科学和生产的联系,缩短从研究到应用的周期,我国从1963年开始执行第二个科技规划起,在抓科学研究的同时,还注重抓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七是用平衡和不平衡来说明技

7、术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技术发展有平衡,也有不平衡因此,有必要广泛地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来解决这个不平衡。八是从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角度来解读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涉及生产、管理与技术的结合。毛泽东认为: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领导人员、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等等,有很多文章可做。 1.1.2阶段特征这个阶段以科技服务经济和国防建设为主要政策导向。新中国的科技和经济体系各自独立、处于分割发展状态,为了发挥科技的作用,在政策上主要是推动科技服务经济与国防建设。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

8、同纲领第四十三条规定: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具体有以下阶段特征:一是处于从“一穷二白”到建构基本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阶段。科学技术作为国家教科文卫等事业发展的一个独立部分,主要由独立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负责;经济开始形成现代大生产的工商业体系,但企业的科技开发能力很弱;按照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科学技术体系与经济体系的设置处于分割状态。二是在科学技术与创新的关系中,科学技术体现为事业发展,创新理念尚未提出。直到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科技与经济关系的认知才开始发生深刻变化。三是科技体制基本采用了

9、苏联计划模式,科学技术组织机构为全民所有,按照条块设置。四是通过政府行政力量建立了基本科学研究与技术发展体系。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科研机构仅有30多家;到1979年,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逐步恢复运行,各省市建立健全了由三级科研机构组成的地方科研体系,全国共有省、地(市)所属的独立科研机构3 495家,专业科研人员12.45万人。1.2 第二阶段:科技经济结合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从1978年到2005年,以“依靠、面向方针为主要政策导向,即通过改革开放等手段,大力推动落实“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指导方针。1.2.1 邓小平关于科技经济

10、结合主要论述的要点一是强调科学技术在经济中的关键作用,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强调这是从马克思主义里得到的观点;后来又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制定了“依靠、面向方针。在会上,邓小平还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明确了科学技术对国防、工业、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作用。二是强调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对科技经济结合的意义,所以改革是邓小平一直重视的内容。他说,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三是强调不同发展阶段科技经济结合的重点不同。在改革开放初期,首要任

11、务是解决温饱问题,所以将依靠科技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四是强调解决好体制问题,为科技经济结合提供更好的市场环境。大力推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并提出了促进科技经济结合的双管齐下的解决办法。邓小平指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五是强调把高科技发展与科技经济结合统筹起来。邓小平是从军事威慑力、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等方面全方位看待高科技作用的,并前瞻性地认为21

12、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因此,要学习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制定各种计划和政策,促进高科技发展,加强科技经济结合。六是强调科技经济结合的关键是人才。邓小平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1.2.2 江泽民关于科技经济结合主要论述的要点一是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明确将科技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科教兴国战略在江泽民科技经济结合思想中具有统领性。事实上,科教兴国就是以强大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力量来振兴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其实质必然是科教与以经济发展为重点的国家现代化的全面结合。不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后来的科教兴国均演变为科教兴省、兴市、兴各

13、行各业。二是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基础上,强调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核心的“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江泽民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三是把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江泽民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重视科技和教育,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四是强调深化科教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江泽民指出,深化科技与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科研、

14、开发和技术改造,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五是政策上强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成为主要导向。江泽民提出:“积极推进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六是确立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科技经济结合新方向。在1999年8月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江泽民指出:“我们必须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这要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在这次大会上,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

15、科技、实现产业化被确立为中国科技跨世纪的战略目标。1.2.3 阶段特征这个阶段具有以下总体特征:一是科技和经济分属不同部门的特征仍未根本改变,科学技术的定位仍然只是依靠的对象,科教是兴国的一种路径。二是在科学技术与创新的关系中,虽然创新等新理念开始确立,但是科学技术与创新仍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三是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成为着力点。例如:实施双放政策(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改革科研事业费拨款制度、建立技术市场、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转制等;正式制定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四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新理念逐步确立。1.3 第三阶段:科技经济结合进入全面深度融合阶段从2006年至今,我国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为主要政策导向,相继制定了创新型国家、世界科技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