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以双刀遗子由子由有诗次其韵》《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以双刀遗子由子由有诗次其韵》《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赏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原文】和子由濯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以双刀遗子由子由有诗次其韵宝刀匣不见,但见龙雀环。何曾斩蛟蛇,亦未切琅开。胡为穿籥辈,见之要领寒。吾刀不汝问,有愧在其肝。念此力自藏,包之虎皮斑。湛然如古井,终岁不复澜。不忧无所用,忧在用者难。佩之非其人,匣中自长叹。我老众所易,屡遭非意干。惟有王玄通,阶庭秀芝兰。知子后必大,故择刀所便。屠狗非不用,一岁六七利。欲试百炼刚,要须更泥蟠。作诗铭其背,以待知者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
2、乘椁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40.一、刖三苏轼与相差两岁的弟弟苏辙,一个是才思过人,一个是聪慧异常;一个热情开朗,一个是沉稳内敛。博考群书,相伴切磋,同出蜀州,大放异彩。嘉祐二年的千年一榜,上演了“兄弟传奇”,双双高中,文传天下,名动京师,天才卓绝,声震朝野。才华冠绝天下,手足情深更是众口称誉,千古流传。仕途宦海同起伏,生活磨砺共担当。“乌台诗案”,哥哥身陷囹圄,弟弟奔走援救,自求降职以免罪兄长;哥哥贬谪黄州,家资困乏,弟弟居家粗陋,节衣缩食,无私援助。哥哥贬谪岭南、出海澹州,弟弟紧随其后,天涯沦落,福祸共担。苏轼一生,渴望与弟弟”功成身退,夜雨对床”;他思念弟弟,
3、深情吟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性命不保,誓言”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今天,我们再读苏轼诗歌,依然为他们兄弟的旷世之情而动容不己。二、鉴赏我们来看第一首律诗:和子由港池怀旧。嘉祐六年(1061),苏轼与弟弟参加制科公务员考试,双双皆中。苏轼成绩优秀,当即被授予“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状元待遇,优厚异常。于是,苏轼挥别弟弟,独立前往凤翔赴任。在行途经过港池,接到弟弟的飞鸽传诗怀港池寄子瞻兄。混池,这个难忘之地,承载着兄弟的共同记忆。赴京赶考,途经住宿。十九岁的弟弟,还曾经被授予港池县主簿。于是,苏轼挥笔写下一首联“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意思是人的一生,四处奔走,像什
4、么呢?应该是像一只飞鸿,脚踏雪泥吧!“雪泥”一语,出自弟弟苏辙的怀涌池寄子瞻兄首句,“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指雪后的泥路。弟弟坦言:相伴同行,长途跋涉,就害怕走雪后的泥路。苏轼狡黠回应:我们应当像飞鸿一般,踏泥泞而行。一实一虚,一平实一空灵。兄弟俩性情迥异,跃然纸上。苏轼以“飞鸿”为喻,传递出个体生命的渺远追求。面对人生的泥泞,与其相“畏”,不如以“踏”,“踏”字,昭示苏轼身体力行,践履生命的志趣,虽蹒跚而笃定,虽沉重而虔敬,虽艰辛而豪迈,张扬着苏轼无惧无畏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哲学。颔联“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意思是飞鸿只是偶然在雪地上留下它的指爪,转瞬之间,它又远走高飞,
5、又有谁会在意它是飞向东还是飞向西呢?苏轼以“雪泥鸿爪”为喻,写出了人生的飘忽不定,行踪匆匆。个体的命运,在巨大的时空里飘泊摆荡,一切都是偶然,何必思量,何必在意!哥哥巧妙设喻,回答了弟弟的伤感“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己度古崂西”。颈联“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意思是老僧已经死了,骨灰安放到新造的塔里。墙壁也坏了,没有办法再看到从前题诗墨痕了。苏轼提及“老僧”,说到“坏壁”,是因为弟弟关切相问,我曾经被授予港池县主簿,百姓知道吗?我们曾经住宿歇息的僧房墙壁上,留有的题诗可再看到?”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面对弟弟的来信,苏轼逐一进行了回复。荣耀与生死,都成过往。世事无常,一切不
6、复从前,这里流露了苏轼无限的感伤。尾联“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意思是你还记得吗?当年我们赶考时,一行崎岖艰险,路途漫长,困窘疲乏不堪,连那头驴子都走跛脚了,不停地嘶鸣。苏轼一改回复,转而相问,沉浸与弟弟的温馨过往中。“蹇驴”,指腿脚不灵便的驴子,跛脚驴。苏轼注解说,“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涌池。”骑马赶考,路途艰险,马死在了二陵,改为骑驴到达港池。如今再次经过涌池,往事历历在目。苏轼每一句,都是对弟弟热情的回应,弟弟写“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雅马但鸣嘶“,担心哥哥行途寂寞。哥哥回复,从前携手同行,温暖牢记心头。整首诗既有对未来生活的无惧无畏,也有对前陈往事的追念感喟;既有对人生飘渺
7、、虚幻空漠的低沉与悲凉,也有对世事沧桑、生命无常的达观与洒脱。兄弟情深,互赠礼物是常事。苏轼曾将意外得到的一把龙雀宝刀送给弟弟苏辙,兄弟俩就此事各自写了一首长诗。接下来,我们读读苏轼写的这首以双刀遗子由子由有诗次其韵。开头六句“赞刀”。“宝刀匣不见,但见龙雀环。何曾斩蛟蛇,亦未切琅肝。胡为穿布辈,见之要领寒”,意思是装宝刀的匣子没了,只保存下来这柄龙雀大环宝刀。它未曾斩杀过蛟蛇这样的猛兽,也没有切开过琅耳这样的美石。为什么那些奸邪盗贼之辈,一看见它就心惊胆寒呢?“龙雀环”,相传为大夏王赫连勃勃所有,器锐精利,百炼乃成,号为大夏龙雀。“斩蛟蛇”,这里用了刘邦斩蛇的典故。“何曾”、“未切”、“胡为
8、”通过反问、否定、疑问的方式,不断加强语气,赞美这柄宝刀锋利无比、绝世非凡。接着六句“藏刀”。“吾刀不汝问,有愧在其肝。念此力自藏,包之虎皮斑。湛然如古井,终岁不复澜”,意思是你问我会不会使刀?实在惭愧啊!我只能将这柄宝刀收藏起来,用虎皮斑包好。这刀身清莹透彻,沉静无比,好似一口古井,终年没有一丝波澜。苏轼表面通过自贬不会使刀,实际以刀自喻,突出宝刀的难能可贵,表达自己“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思想。接下六句“叹刀”。“不忧无所用,忧在用者难。佩之非其人,匣中自长叹。我老众所易,屡遭非意干”,意思是刀不担忧自己没有用处,担忧的是使用它的人不能很好地利用它。佩带刀的人,不是刀所期待的人,刀在匣子中
9、长久地叹息。我呢,人老无用,所有人都可以替代我,所以才屡次遭受别人的恶意相犯,无故寻衅。苏轼前四句感叹刀的遭遇,后两句袒露自己的处境,空有满腹才学,却被当道者贬谪不用。刀与苏轼,物人合一。接下八句“赠刀”。“惟有王玄通,阶庭秀芝兰。知子后必大,故择刀所便。屠狗非不用,一岁六七利。欲试百炼刚,要须更泥蟠”,意思是只有王玄通,庭院里芝兰长势茂盛,(王祥)知道他的子孙后辈一定会兴旺发达,所以将宝刀赠予他。杀狗不是不可以用宝刀,一年六七次要磨损它。如果要使用这柄百炼利刀发挥它真正的作用,就必须更换收藏它的主人。“泥蟠”,指蟠屈身在污泥中,比喻处于困厄之中。苏轼以“泥蟠”自喻,表明自己不宜收藏宝刀。借用
10、王玄通、樊哙的典故,表明弟弟才是拥有宝刀的最佳人选。最后两句“作诗铭其背,以待知者看“,意思是创作这首诗,把它刻在宝刀的刀背上,以等待懂刀的人读它。点明作诗的缘由。整首诗纵横驰骋,议论开阖,以“刀”自喻,通过刀的被藏,佩刀非其主,表达内心的忧怨郁闷之情,最后更以“泥蟠”自许,点明自己身处困境,故而将宝刀相赠,期许弟弟有所成就。这是兄弟间少有的“牢骚”之语,推心置腹,肝胆相照。最后一首六月二十口夜渡海,写于元符三年(I1OO)年,哲宗去世,宋徽宗继位,朝政再度变化,苏轼终于等到了生命的最后转机。从贬地渡海北归,结束放逐蛮荒,瘴毒苦海的生活,他感慨万千,挥笔写下这首诗一一首联“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
11、终风也解晴”,意思是参星横斜,北斗转向,快要到三更时分了。久雨不停,大风不止,老天爷也应该放睛了!“欲”字,点明渡海时间己经很晚了。苏轼借用“苦雨终风”的自然环境描写,暗指贬谪僧州的苦难生活。“也”字,表推论。既有对天气放晴的期许,也包含着对“苦雨终风”时间过长的不胜唏嘘。颔联“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意思是云散开了,月明朗了,用不着谁来点缀,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苏轼巧妙运用“云散月明”、“天容海色”自然现象,以“月”自喻,表明自己本来清白。将“政敌的倾轧与污陷”比作“遮蔽月亮的浮云”,终于消散。“谁点缀”,反诘的语气,传递出终获北归的欢乐之情。颈联“空余鲁叟乘样意,粗识轩辕
12、奏乐声”,意思是现在的我,乘船渡江,回归朝廷。大海上,空余孔子当年“乘船出海”的话语。我的耳畔,仿佛听到了黄帝演奏音乐的声音。“鲁叟”,指孔子。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椁浮于海。”意思是,如果不能行道,就坐船飘流海外隐居。苏轼多次以孔子自比,自我肯定。他不断超越自我,坚持道德操守,“轩辕奏乐”进一步暗示自己己经领略到上古轩辕大帝的心灵追求。尾联“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意思是回顾贬谪南蛮荒芜之地,虽然经历九死一生,也不感到遗憾,因为这次远游,是生命中最为奇绝的历险。“南荒”指贬谪之地僧州(今海南岛)。苏轼总结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唱出了一个倔强生命的心灵之歌。“九死南荒”的远游,造就了心灵
13、澄清的诗人,成就了海天朗月般的生命。整首诗洋溢着诗人踏上北归行途的欢乐。三、思考苏轼诗词中有大量关于“鸿”的书写。苏轼以鸿自喻,比如贬谪黄州,他是“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南荒北归,他是“春来何处不归鸿”的归鸿。在和子由涌池怀旧这首诗里,他第一次提到“鸿”,“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雪泥鸿爪”这个成语,即出自于此。“鸿”这种动物,随季节转换而迁徙。苏轼仕途坎坷,一生颠沛游离,与“鸿”飞来飞去相似。弟弟苏辙在祭亡兄端明文里,也明确用“鸿”来比喻苏轼的一生,“如鸿风飞,流落四维”。以上三首诗歌中,苏轼除了以“鸿”自喻以外,也以“刀”、“泥蟠”自喻,甚至以
14、“孔子”自比,你如何看待苏轼的这些自喻与自比,你能从苏轼别的诗歌中找出其他的自喻么?四、写法清人纪均曾经评价苏轼的诗歌“意境恣逸,则东坡本色”。苏轼诗歌,风格豪健清雄,用语清新自然,如行云流水,他追求“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善用设问、反问。以提请读者注意,表达强调,传递幽微复杂的情感。比如和子由港池怀旧,开篇即用设问,“人生到处知何似”,引出人生感喟。结尾再次设问,“往日崎岖还记否”,既温馨提示弟弟相携同行的过往,也委婉表明自己正沉溺往事之中。比如以双刀遗子由子由有诗次其韵,“何曾斩蛟蛇”,通过反问,表达宝刀未曾一展雄姿的幽怨之情。比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云散月明谁点缀”,
15、运用反问,强调云散月明的事实,强调自我的清白无辜。苏轼善用否定词,通过否定来排除,或表达感慨,或坚定立场,或彰显态度。比如和子由涌池怀旧,“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无由”一词表达了时光流转,人生无常的感慨。比如以双刀遗子由子由有诗次其韵,“宝刀匣不见,但见龙雀环”,开篇用“不见”与“见”的对比,表明匣子的易损,突出宝刀的精良。接下来用“亦未切琅开”,否定宝刀削过美玉,说明宝刀被弃的现实,幽微曲折地暗示自我的贬谪。诗中多次反复使用“不”“非”否定词,如“吾刀不汝问”,“终岁不复澜”,“不忧无所用”,“佩之非其人”,“屡遭非意干”,“屠狗非不用”,满腹才华,却无用武之地的幽怨愤懑之情溢于言表。在六月二十口夜渡海一诗中,苏轼更是铿锵有力地用“不恨”两字,对自己南荒九死一生的奇绝经历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