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公共财政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公共财政概论.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公共财政概论马工程公共财政概论绪论一.公共财政概论的研究对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及其规律性。二 .实证分析:是指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描述事物和“实然”状态,说明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或者究竟是什么样的。三 .规范分析:通过规范分析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应当是什么“,即“应然”状态。第一章公共财政与公共财政思想一 .公共财政的含义:公共财政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为基础,在划分公共需要和私人需要的前提下,为弥补市场缺陷和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而采取的一种财政类型和财政模式。二 .斯密: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代表作国富论(即国家财
2、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在运用价值、社会分工、交换、工资、利润、地租等一系列经济范畴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专门列出一篇研究财政问题,论述了君主或国家的费用(“经费论”)、一般收入或公共收入的源泉(“收入论”)、国债和财政赤字(“国债论”或“平衡论”)。三 .凯恩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对自由经济提出质疑,认为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不能自动实现均衡发展,主张国家(政府)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财政政策自然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工具。凯恩斯主张的财政政策是建立在有效需求理论基础之上的。该理论认为,经济衰退、就业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
3、需求不足又是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的边际收益率下降、货币的灵活性(流动性)偏好三大心理因素造成的。要刺激经济回升,保持经济繁荣,就要增加有效需求,而在私人部门投资和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应担当起这一重任。据此,凯恩斯提出了以减少税收来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增加政府支出来增加政府需求,大量举债来弥补财政赤字为主要内容的赤字财政政策即扩张性财政政策。四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明确了要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财政模式,转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公共财政模式。第二章公共财政职能一 .帕累托最优: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同时,任何人的境况都不会变得更好。二 .帕累托改进:资源配置的变化至少使个人
4、的福利提高而没有人受到损害。三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市场机制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最有效方式。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是:1.市场上拥有众多的消费者和生产者。2.市场中的各种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3.买卖双方拥有完全信息。4.生产者所提供的同种产品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四 .市场失灵:(一)市场失灵可分为两种情形。1市场低效,它是指现实市场中因存在不符合完全竞争假定条件的方面,使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对资源的高效配置。换言之,虽然完全竞争市场的结果是理想的,但现实中的市场并非完全竞争市场,致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缺乏效率,如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2.市场无效,它是指即使现实的市场严格符合完
5、全竞争的所有条件,其运行结果也存在缺陷,不符合整个社会要求,如收入分配不公、宏观经济波动等。(二)表现:1垄断(完全垄断和其头垄断,限制了竞争,阻碍了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造成资源配置低效率)2.公共产品(1)定义:公共产品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非排他性:是指一些人在享用某种产品带来的利益时,无法排除其他人同时从此种产品中后的利益。非竞争性:是指任何人对某种产品的享用,不排斥、不妨碍其他人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享用该种产品的数量或质量。(2)分类A.纯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是指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如国防。B.准公共产品a.公共资源公共资源是指具备非排他性而不具备非竞
6、争性的公共产品,如空气。b.俱乐部产品俱乐部产品是指具备非竞争性而不具备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如收费公路、图书馆等。(3)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搭便车”问题一般来说,以排他性和竞争性为特征的私人产品可以通过交换的方式来决定其消费主体,因此市场机制是实现这类产品生产的最佳途径。虽然公共产品不能由市场统一定价,但如果人们都能自觉地按照自己从公共产品中获得的边际收益相应地承担公共产品成本,那就自然地实现了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对公共产品有效供给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林达尔均衡”理论模型。这种均衡的实现基于以下假设(前提):a.每个社会成员都愿意准确地披露自己可从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消费中获得
7、的边际效用而不存在隐瞒或低估其边际效用从而逃避自己应承担的成本费用的动机。b.每个社会成员都清楚地了解其他社会成员的偏好及收入状况,甚至清楚地掌握任何一种公共产品可给彼此带来的真实的边际效用,从而不存在隐瞒个人边际效用的可能。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在于消费中按自己从公共产品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效用水平真实地表示自己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从而承担公共产品的成本。然而这也是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困难所在。人们不管付费与否,其所能消费的公共产品量总是相同的。如果消费者所承担的公共产品成本取决于自己申报的从公共产品中获益的情况,那么他就会有隐瞒或从低申报自己真实效用水平的动机。社会中没人能做到对其他所有社会成员的
8、偏好和经济状况都无所不知,因而人们就有可能隐瞒其从公共产品消费中获得的真实利益,从而在不付出代价的情况下,享受既存的公共产品的收益,于是出现了“搭便车”问题,从而使市场机制在这类产品的供给中失效。3 .外部性定义: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非一致性。分类:(1)生产的正外部性(生产的外部收益),如蜜蜂传播花粉(2)消费的正外部性(消费的外部收益),如注射疫苗(3)生产的负外部性(生产的外部成本),如工厂排放废气(4)消费的负外部性(消费的外部成本),如吸烟的二手烟4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1)逆向选择事前信息不对称,交易一方做出与另一方期望截然相
9、反的选择。(2)道德风险事后信息不对称,合同签订后一方做出另一方不可观察的行为从而对居于信息相对劣势的一方带来不利影响。5 .收入分配不公平6 .宏观经济波动四.矫正外部性1政府管制(或称公共管制,对负外部性的矫正)2 .法律手段3 .实行一体化4 .政府税收(矫正负外部性)5 .政府补贴(矫正正外部性)五.财政介入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手段1 .运用政府税收调节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使之符合社会水平;2 .规范政府的资产性收入3 .规范工资制度4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5 .完善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六.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财政实行紧缩政策,减少支出、增加税收: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财政实行适度放松政策,增加支
10、出、减少税收。第三章财政支出总论一.财政支出的分类(按经济性质分类)1购买性支出:政府为开展政务活动的需要,按照等价交换原则,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而发生的支付活动。2.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地、无偿地支付给其他经济主体的财政资金,不相应地获得商品和服务。二.财政支出增长的衡量指标1财政支出增长率2 .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3 .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理论分析(重点)(一)政府活动扩张理论(瓦格纳法则)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NP的比重相应提高。瓦格纳认为,形成财政支出规模上升趋势的基本原因是工业化。从政治因素看,随着经济的工业化,不断
11、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化,这需要建立司法体系和管理制度,以规范行为主体的社会经济活动。从经济因素看,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及其从事的生产性活动,也会随着经济的工业化而不断扩大。因为随着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更加突出,市场机制不可能完全有效地配置整个社会资源,需要政府对资源进行再配置,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另外,城市化以及高居住密度会导致外部性和拥挤现象,需要政府出面干预和管制。同时,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以及福利服务的需求弹性较大。也就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对上述服务需求增加更快,要求政府为此增加支出。经济发达国家自18世纪末到如今200多年经济发
12、展的实践,证明了瓦格纳法则符合财政支出规模发展的一般趋势。各国存在共同趋势:财政支出相对规模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逐渐上升。同时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的上升不可能是无止境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则呈相对稳定的趋势,即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上下略有波动。瓦格纳认为工业化是财政支出规模的基本原因,并从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做了进一步分析.但其无法解释诸如同样是工业化国家,甚至是工业化相同阶段的国家,财政支出规模差异非常大的现象,因此也只是从工业化这一侧面解释了财政支出增长。(二)梯度渐进增长理论英国经济学家皮考克、威斯曼分析英国1890年以后的财政支出历史数据,认为:在正常年份财政支出呈现一种
13、渐渐的上升趋势,但当社会经历激变(如战争、经济大萧条或其他严重灾害)时,财政支出规模会急剧上升;当这种激变时期过后,财政支出规模将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来的趋势水平,这就是梯度渐进增长。因这一理论实质上揭示了财政支出增长的两类原因,即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故也称为内外因素论。1财政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是指公民可以忍受的税收水平的提高。政府的财政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税收水平的制约,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即使税率保持不变,税收收入也会随之增加,财政支出便于经济总量同步增长。4 .财政支出增长的外在因素,是指社会动荡对财政支出造成压力。在危急时期,私人部门无法解决战争、饥荒和经济危机等所造
14、成的的种种社会经济问题,只有政府采取行动才能缓解这些灾难对社会、经济的消极影响。因此,此时的财政支出必然呈阶梯性上升。皮考克和威斯曼利用三个相互联系的概念即置换效应、审视效应和集中效应分析了非常时期的财政支出增长过程。(1)置换效应置换效应包括对以前财政支出水平的置换和对私人部门支出的置换。前者是指在危急时期,新的、较高的支出(税收)水平替代了以前的、较低的支出(税收)水平,而在危急时期过后,这种新的支出水平因公众的税收容忍程度提高而不会逆转,即使支出水平有所下降,也不会低于原来的趋势水平;后者是指在社会总资源的配置中,私人部门的份额因公共部门的份额增加而减少。也就是说,在危急时期,财政支出在
15、一定程度上会取代私人支出,而且财政支出的增加呈阶梯状。(2)审视效应社会动荡暴露出许多社会问题,迫使政府和公众重新审视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各自的职责,认识到有些社会经济活动应当纳入政府的活动范围,公共部门需要提供一些新的公共产品。与此同时,随着公众觉悟水平的提高,可容忍的征税水平在危急时期过后明显提高。这样,公共部门规模扩张、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趋势不可避免。(3)集中效应在非常时期,中央政府显然要集中较多的财力,甚至会发行大量国债以满足财力增长的需求。即使在正常时期,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中央政府的经济活动在整个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中所占比重也具有明显提高的倾向。皮考克和威斯曼将财政支出增长归因于内在因索和外在因索,前者是指经济发展,后者是指社会动荡,他们观察到诸如战争、饥荒之类的社会动荡对财政支出增长的影响。但随着全球进入相对和平时期,社会动荡并非常态,用这一观点来解释财政支出的持续增长显然也是不全面的。(H)经济发展阶段理论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用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解释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这一理论在罗斯托的经济成长的过程经济成长的阶段等著作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公共产品尤其是经济发展所必须的社会基础设施(如公路、电力、教育等)供给不足,政府公共投资往往要在社会总投资中占较高比重。因为这些公共投资对于帮助早期阶段的经济“起飞”,以及促进经济发展进入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