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劳动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讨劳动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探讨劳动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摘要:随着国家对劳动教育越来越重视,正确认识强化初中生劳动教育的意义,对开展劳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初中生在劳动中要用自身的体力、意志逐步战胜劳动中的挑战,在这样的反复较量中,在艰苦的劳动中,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培养其坚持和韧性的品质以及豁达、开朗的性格。因此,劳动能完善个人性格,使人养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对策近年来初中生缺乏劳动意识,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和技术弱化,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甚至不尊重体力劳动者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扭曲的劳动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成长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容易使他们形成“不
2、劳而获”“幸福生活可以走捷径”“劳动就是受罪”等一系列不良的、负面的价值观。因此,热爱和尊重劳动应成为每个初中生必备的素质,并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良好习惯。一、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承担青少年学生劳动教育任务的主体学科,是学校推进劳动教育的重要课程。道德与法治教材蕴含着生活教育、社会常识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这些教材内容设计都十分注重以现实的生产劳动场景和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为引导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要素。教师紧扣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规律,从教材中深入发掘利用有效教学资源,能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理解劳动
3、知识的同时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特别强调要坚持在实践和劳动中进行学习,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启示学生要立志终身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全面整合各年级教材资源,充分利用教材中各单元、课、框、目以及“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拓展空间”等各种辅助栏目的内容,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知规律,发掘出富含观察性、体验性、实际操作性的劳动活动,来设计编制课堂活动教学,激励学生结合自己不同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体验,进行互动交流、表达分享。二、优设情境教学优化设计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善于利用各种现实生产生活背景、时政案例、劳动实物、劳动
4、话题、图画、多媒体、音视频、扮演活动、探究议题、语言等,灵活设计教学情境,指引学生在入情入境中深入理解劳动和奉献的内在价值和意义。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生命的思考”教学中,教师围绕“探问生命”“珍视生命”“绽放生命之花”等三课内容,紧贴“生命教育”主题,设计开展了议题情境教学。在“绽放生命之花”中“感受生命的意义”一框教学中,设计了“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怎样的一生才是有价值的?”等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议学活动,促进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美好在于劳动,劳动是生命之本,劳动能使生命更好地发展,生命与劳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进而有效渗透了劳动教育,鼓励学生用劳动点亮自己生命的底色。三、以课堂活动为载体
5、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只有积极能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才能主动建构融入新知的认知体系,达成一定的发展目标。劳动教育离不开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以议题为统领设计灵活多样的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思辨、合作、探究中建构正确的劳动认知,包括劳动的本质、劳动平等等。例如,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脑力劳动也需要体力劳动”这一观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一场辩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依靠体力劳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靠脑力劳动。学生在立论阐述、攻辩中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形成更加清晰、完整的认识。四、增强劳动教育体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
6、克思教育思想的根本点。”道德与法治课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堂教学与学生实践相结合是课程应有之义。所以,要实现本课程在劳动教育中的价值,教师需要组织或引导学生参与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为学生设计恰当的行为作业,促进课程学习结果“实现由理论知识向真实实践能力的转变”。首先,教师可以挖掘学生家庭生活中的有用资源,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家的意味”这一框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尽孝在当下”“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的基础上,为学生留下“为家人做份早餐”的行为作业。完成这一任务学生需要提前计划学习,准备食材,需要早起。学生经历这一过程不仅能培养劳动技能,而且可以体会到劳动的不易,
7、体谅家长的辛苦,懂得珍惜劳动成果,进而积极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庭责任。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校园中的现有条件,让劳动教育立体丰满。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很多,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主动寻找融合点,让学科中的劳动教育变得更加充实。例如,在共建美好集体中鼓励学生分担班级建设的责任,可以结合班级植物角的养护或校园种植园的栽培,要求学生认养一棵植物,细心呵护,记录成长过程。这既是认领一份责任也是一场生命教育。再次,教师结合社会中的实践机会,让劳动教育外延更广。相对于家庭、学校,社会是个更大的课堂,有着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值得开发利用。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时可以鼓励他们实地考察一下父母工作的单位,了解不同
8、行业的不同要求,再组织同伴间的交流,使之对职业有更加真实、全面的认知和体会。五、注重劳动教育评价教学评价的意义不仅在于对教师与学生双边教学活动成效的评定,而且在于发挥评价对学生后续学习成长的促进作用。劳动教育不同于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对劳动教育不能以简单的对与错多与少来评价,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劳动意义的理解与获得”,关注劳动情感的培养与深化,使学生懂得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并积极参与劳动创造。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转变与完善评价方式,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把评价变成一种价值引领,更好地激励中学生参与到劳动生活中去。首先,教师可以建立相互联系的多元主体评价体系。对同一学生、同一件事,多方主体如果产生不同
9、性质的评价,可以相互补充,形成较全面的评价;如果产生同一性质的评价,则可以起到强化的作用。例如,在给学生布置行为作业后要组织适当的反馈,教师可以鼓励父母在吃过孩子做的早餐之后在班级群里分享他们的感触,或者联合班主任组织一次生动的主题班会,从而形成任课教师、班主任、家长和学生的多方评价。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全方位开展劳动教育的时代有其特有的价值,也有探索的空间。本文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对其在劳动教育中的价值进行了思考,对实现本课程在劳动教育中的价值提出了一些建议,期待为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一些借鉴。参考文献1朱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劳动教育中的价值及价值实现研究J教育界,2023(41):3.2郭妙惠.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探讨J.学苑教育,202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