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组合卷(八)(解析版)公开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金组合卷(八)(解析版)公开课.docx(2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金卷快递一2023年浙江语文新高考黄金组合卷(A)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材料一: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原则实际上是个偏离度的把握问题。诗歌变形的偏离度具有超量性与超质性的特点。这是否意味着诗的
2、变形可以任意为之呢?答案是否定的。诗的变形在超越的同时不能记忆回归。无论怎样超量超质总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曲形得神”。“曲形得神”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概念。我们将它借用过来,并且赋予新的内涵。所谓“曲形”,是对实存物象、事象的扭曲。具体而言,又分为两类:对常态生活特征的扭曲。这是有悖物象的突破。例如徐志摩的为谁开头一节:“这几天秋风来得格外的尖厉:/我怕看我们的庭院,/树叶伤鸟似的猛旋,/中看了无形的利箭/没了,全没了:生命,颜色,美丽!”诗人把秋风吹落叶的日常生活现象用比喻式异化替代手法加以变形描绘,中箭鸟儿猛旋的意象显然是对实存物象的超越、突破、扭曲。从语义学南度看,诗人把树时和伤鸟拉在
3、一起,是能指与所指的分裂,语符与语义的偏离。树叶绝非伤鸟,然而正是这一分裂、偏离,创造了新颖奇特的意象,导致了意义的重建,准确描绘了那颗“为谁凄惘”的失恋之心。对常态逻辑特征的扭曲。这是有悖事理的突破。例如宋代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寒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离别之恨乃抽象情感,诗人化虚为实,突破了常态逻辑特征将它载入画舸之中,使船之无情与人之有情形成强烈对比,从而极言离恨之重且深。正如吴乔所言:“人自别离,却怨画舸。义山忆往事而怨锦瑟,亦然。”又如“晓来谁染霜林酬,总是离人泪”(西厢记),居然把枫林红色的成因归之于离人的眼泪,这在事物的因果逻辑上无论如何是说不
4、通的,但这两句唱词却极其准确、极其深刻地表现了崔莺莺的离愁别绪。值得注意的是,“形”有实存物象之形、作者心象之膨与文本意象之形。“曲形”并非全然不要形,而是要舍弃实存物象之形,代之以艺术符号之形。所谓“得神”,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指生动鲜明地传达出客观事物的神态情状、精神气质、个性特征和审美属性。我以为,除此之外,“得神”还应得创作主体之神,即表现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独特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理想等等。神具有心物二重性。诗歌变形或得客体之神。李白的“绿水明秋月,南湖采白演。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绿水曲)。第三句用拟人式异化替代变形手法,传审美容体荷花之神,将荷花盛开的景象表现得神韵完足。诗歌变形或
5、得主体之神。如杜甫客夜开头“客睡何曾着,秋天不肯明”,杨伦杜诗镜铃称赞它看不肯字妙。到底妙在何处?我以为妙在采用了拟人式异化替代变形方法,赋予无生命的“天”以生命情感,妙在“不肯”二字具有象外追神的本领,充分显示了主体之神,即诗人羁旅乡愁。天涯孤旅之人怀着一片凄苦之情,长夜难眠,盼着天明,可是老天仿佛有意与他作对,偏不肯明。这就通过天人两极情感对立的心理差距妙传主体之神。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那颗被乡愁炙灼的心。从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看传主体之神,实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的思想情感、情绪感受、想象力在对象中的表现。马克思认为:“植物、动物、石头、空气、阳光等等,部分地作为自然
6、科学的对象,部分地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摘编自刘正国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原则及其要求)材料二:含蓄朦胧美,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力的美感效应。其主要特征是:某种深邃的丰富的内容通过某种朦胧的美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来,成为一种暗示,一种象征,使砍赏者凭借联想和想象获得强烈的审美愉悦。白居易琵琶行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充分体现了诗歌中含蓄的艺术境界。诗经秦风莱葭是中国朦胧诗的最早代表。“菜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道阻且长,溯涧从之,宛在水中央。”作品看来只是描写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悯怅的心情,但并非
7、直叙,采用工笔式的细描,而是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但这种美感也势必因距离远而变得模糊朦胧,不清晰甚至不确定,是一种朦胧美。正因为空间距离或心理距离的关系,莱葭全诗写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模糊的,是男是女都无从知晓,其文化背景、个性情趣更是一派茫然。“伊人”面目是模糊的,且不说肖像如何,连个大致的轮廓都看不到,其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指向中,或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折射出来的。“伊人”所在空间位置也十分模糊,“在水一方”,只是国画式的“大泼墨”写意,烟波迷茫,人在何处?“宛
8、在”,更是游移之词,难于确定,任读者自己去领悟。(摘编自翟淑英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变形的偏离度具有超量性与超质性的特点,不能任意为之,要遵循“曲形得神”的原则。B.曲形是对实存物象、事象的扭曲,它包括对常态生活特征的扭曲和对常态逻辑特征的扭曲两类。C.有美学原理认为主体之神实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思想情感情绪感受、想象力在对象中的表现。D.古典诗词中的含蓄朦胧美是某种朦胧的美的形式通过某种深邃的丰富的内容含蓄地表现出来的。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的“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捣衣),写女子用
9、力捣衣,悬想捣衣之声能让远在边塞的丈夫听到。诗人采用的是幻化虚拟变形手法,缩短空间距离,使客观事物的空间结构服从作品中主人公情感结构的需要,这是曲形而得客体之神。B.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后两句以幻化虚拟的变形方式极写孤寂无聊的苦况。诗人情真之极转而成痴,想落天外,使感觉超越了对象的物理属性。这是主客之神同时渗透在变形意象中。C.宋代王祈的咏竹诗云:”叶垂千口到,干耸万条枪。”苏轼觉得好笑,说“好则好极,则是十条竹竿,一片叶儿”。他用戏谑的口吻批评此诗。主要是因为此诗仅仅追求外在形态的异化替代变形,而缺乏独特的神韵,所以难免遭到苏轼的嘲笑。D.李白
10、咏庐山瀑布诗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后两句采用扩张式变形手法,极言瀑流之高,极言瀑布雄浑、一泻千里的气势。虽然“曲形得神”,但仅得客体之神,而未得主体之神。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C.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李清照声声慢)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鲜明的特色?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5 .材料一强调诗歌变形的手法,材料二强调诗贵含蓄朦胧
11、。红楼梦48回也有林黛玉论诗一段话,堪称形象的古典诗歌创作的教科书,读后分三条概括林黛玉的主要观点。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
12、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徵凹聚墨多。说的其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踢、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答案】1D2.D3.A4 .采用总分式
13、的论证结构,开头提出论点:无论怎样超量超质总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曲形得神”。接着从“曲形、得神”两个方面来具体论述。论证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例证法、引证法。论据丰富多彩。既有道理论据,还有事例论据。语言上,富有逻辑性,用了许多专业术语。如“曲形得神、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等等。5 .学诗从律诗入手,重点放在声韵格律上;必须恰当地处理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以立意为主,不以辞害意;选择合适的师法对象,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渐次进步。【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D.“某种朦胧的美的形式通过某种深邃的丰富的内容含蓄的表现出来的错误。原文“含蓄朦胧美,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具有
14、特殊表现力的美感效应。其主要特征是:某种深邃的丰富的内容通过某种朦胧的美的形式含蓄的表现出来,成为一种暗示,一种象征,使欣赏者凭借联想和想象获得强烈的审美愉悦”,可知是内容通过形式表现出来。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虽然曲形得神,但仅得客体之神,而未得主体之神”错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采用夸张和比喻的生法生动地描摹了庐山瀑布飞流而下的情态和气势,也传达出诗人的惊叹之情,前者是“客体之神”,后者正是“主体之神”。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含蓄朦胧美是某种深
15、邃的丰富的内容通过某种朦胧的美的形式含蓄的表现出来,成为一种暗示,一种象征,使欣赏者凭借联想和想象获得强烈的审美愉悦。A.选项意思是: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诗句中动作、神态的描写意味深厚,充满了含蓄朦胧的美。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B.选项意思是: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诗句属豪放派诗人直抒胸臆的作品OC.选项意思是: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没人能理会,我登楼远眺之心。词人在秋日登高望远,想起动荡的时局,涌起不能平息的激愤和愁绪,表达了词人无人赏识的孤独落寞,属于直抒胸臆的作品。D.选项意思是:孤独地守着窗前,独自
16、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写诗人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哀痛,属于直抒胸臆的诗句。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材料一“诗歌变形的偏离度具有超量性与超质性的特点”“无论怎样超量超质总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曲形得神“所谓曲形,是对实存物象、事象的扭曲”“所谓得神,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指生动鲜明地传达出客观事物的神态情状、精神气质、个性特征和审美属性。我以为,除此之外,得神还应得创作主体之神,即表现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独特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理想等等”,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开头提出论点:无论怎样超量超质总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曲形得神”。接着从“曲形、得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