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制度及考进士的不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科举制度及考进士的不易.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唐代科举制度及考进士的不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代:孟郊登科后年已46岁的孟郊第三次赴京参加科考,终于进士及第。放榜之日,欣喜若狂,当即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登科后。孔子曾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孟郊46岁才进士登第,未免有些晚。但是考虑到唐代考进士的困难程度,老成的孟郊登科后的欢喜失态,也是可以理解。毕竟品尝登科之喜的人在整个唐代近三百年中还不到七千人。唐代实行科举制度取土,为天下学子开放一条进身之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是对于科举而言。自古便有学而优则仕的说法,然而在隋唐以前长期是豪门土族把持朝政,广大庶族极少有做官的机会,科举
2、制度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它推动了社会不同等级成员之间流动,使应考之人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科举制度的出现,天下学子参加科举的积极性非常高。为了一朝成名,不惜十年寒窗。一时间,参加科考的学子非常多。当年,唐太宗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的情景,得意的说道:天下英雄,入吾毅中矣!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制举两种。所谓常举是指每年分科举行的科举;制举是指由皇帝
3、临时下诏举行的科举。常设的科目有秀才、B月经、俊土、进土、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等。武则天还设立武举。唐朝对秀才要求特别高,结果土人很少应试秀才,不久秀才一科就废罢了。明经、进士二科在唐代科举吸引了最多的考生。明经科的主要考试各部儒家经典,还包括老子。明经不全考十多部儒家经典,而是分为明一经、两经、三经、五经四个级别。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帖经有点像现代考试的填充,试题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并遮去几个字,考生需填充缺去的字词;至于墨义则是一些关于经文的问答。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规定明经考试加试时务策,考官就当前时务提出策问,考生书面作答。唐朝初期的进士科考试为时务策五条。时务策
4、涉及国家现实问题,使读书人从故纸堆中爬起来,面向社会,观察、思考问题,设计解决办法。唐高宗调露二年为进士科加试帖经、杂文,进士科形成了杂文、帖经、策问三场考试制。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于是后来有人把进士科称为词科,也因之有人就说唐代的科举是以诗取士。唐科举各项中,明经科取士最多。但最荣耀尊贵的,却是进士科。在广大考生眼中,考中进士才算是金榜题名。考中进士之后一旦封官,不仅如鲤鱼跃龙门一般,同时改变个人以及家族的命运,甚至还有机会在青史中留下一笔。对于科举,一向有着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说明考中进士非常难。进士的录取率非常低,据统计大唐朝近三百年,进士开科264次,录取
5、进士不足7000人,平均每科仅录取进士26人。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甫、孟浩然也都是屡试不第。读书破万卷的人尚且如此,其他人更不用说。考中进士后,并不意味着便能直接做官。仍要参加吏部的选拔考试,通过后才能赋予官职。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考中进士后,参加吏部的考试,三次都落榜,不得已去充地方幕僚。著名诗人李商隐参加复试时,也曾落榜。由此可见,考进士是难度之大,真难以想象。孟郊经历过两次科举考试的失败,46岁时奉母亲之命赴长安参加第三次科考,终于榜上有名,心中激动万分,兴奋地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句子。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进士及第,不只是孟郊那样欣喜若狂,白居易登第后也曾写出: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翩翩马蹄疾,春日阳乡情。自是中进士后的欣喜之情,难以掩抑。孟郊当时的心情,是多少人一生也体会不到的。虽然孟郊中进士后并未飞黄腾达,而是沉于下僚,终生未能得志,然而有那么一场喜悦,也足够了。后人对他登科后写的这首诗颇有嘲讽贬低之语,如有人说他:年五十始得一第,而放荡无涯,哦诗夸咏,非能自持者,其不至远大,宜哉。也有人说:失意处牢骚幽愤过甚,得意后便尔骄樨放荡,何语未免寒态。当时的孟郊沉浸在极大的欢喜里,忘了一切,都里去顾忌那么多。自是他的进士得来不易,所以兴奋到露出癫狂之态。相对于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五十多岁中举,便高兴到发疯,孟郊已经算是很克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