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八首《潼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外古诗八首《潼关》.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知识梳理】课外古诗八首潼关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1 .作者简介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2 .写作背景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14岁,当时随父亲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二 .课文知识过关梳理课下注释选自谭嗣同全集。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维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要。终古久远。簇簇拥
2、。束拘束。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三 .思维导图主题思想这首七绝从高城、秋风、黄河、群山四个方面展示了潼关的独特景象,抒发了作者博大昂扬的情怀,豪情壮志溢于言表,表现的是一种砸碎枷锁、渴望自由的思想,显示出谭嗣同不迎命世俗、不取悦权贵的热血青年的铮铮风骨。理解性默写1谭嗣同潼关一诗中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的诗句是:终古高云簇此城。2 .谭嗣同潼关中“秋风吹散马蹄声”一句显现出孤城的寂寥和辽远。3 .谭嗣同潼关一诗中,体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的诗句是:河流大野犹嫌束,秋风吹散马蹄声。重要问题探究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
3、分析其作用?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他眼中的山水有了人的思想情态。3*河流大野犹嫌束”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
4、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波仍嫌受约束。从中写出了衣一幅黄河奔腾的雄壮画面。突显诗人性格豪放,热爱祖国山河。试题精选I1这首诗借高云、秋风、河流、群山等景物,写出了北方风景的之美。【答案】大野磅礴;壮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难度相对较低。第一空问景物有哪些,除了已经给出的“高云、秋风、河流和群山”,就只剩“大野第二空间北方景物的特点,从诗人豪放的诗风和雄伟壮观的词句上我们可以看出,北方风景是“磅礴、壮丽的。2 .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1】A.首句写高山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B.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
5、的寂寥与辽远。C.第三句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D.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侧重说其桀鳌不驯、勇往直前,而侧重说其巍峨险峻、连绵起伏,再也不知何谓平坦。【答案】Do【解析】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鹫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都在写山水,却是诗人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把山水写活了,能让人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故选D。3 .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1】A.第一句,诗人骑山登马,乘兴前进,赋予云以人的动作,高云簇拥,古城高度自现。B.第二句,秋风猎猎,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显示出了
6、孤城的寂寥与辽远。C.三、四句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河流”的粗野,山的怨愤。D.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表达是人冲破思想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情感。【答案】C【解析】本诗的背景发生在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从古到今,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综合分析,我们发现A、B、D项对诗歌的分析都没有问题,但是C选项中,三、四句中并没有并没有“比喻”的修辞,所以本题不正确的一项是C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