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艺术风格研究4900字(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艺术风格研究4900字(论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论杜甫诗的艺术风格目录杜甫诗的艺术风格1引言2杜甫诗酬作特点32.1 具有抒情性32.2 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32.3 具有很强的现实性43杜甫诗的艺术RUg43.1 内容题材43.2 表达方式53.3 语言艺术54结语5别文献6摘要:从1980年代中期到后期,学术界开始尝试从文化研究和文化史的角度探索杜甫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心态,并探讨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之一,历史文化对杜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杜甫和官史文化是研究杜甫和中国传统文化,探索杜甫“诗史”的历史文化根源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对于杜甫诗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与探讨。关键词:杜甫;诗歌创作;艺术风格1引言中国传统
2、文化一向重视历史的传承。二十四史史脉贯穿并延续了一代又一代,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本文所涉及的历史学家文化,是指历史学家在春秋、史记、国语、战国策等史学中所体现的历史思想和艺术风格。从三朝到秦汉,以史家阶级为主体创造的文化包括独特的历史学家精神,历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标准,历史的结构和书写风格。历史学家文化与强调历史,人际关系和再现的中国文化趋势紧密相关。因此,历史学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重大影响。杜甫的“诗史”创作倾向与史家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杜甫的诗歌创作一直被人们称为“号为诗史”,但研究人员经常关注杜甫的诗歌与历史事实之间的相互佐证关系,并着重指出当时所反映的历史事实,从而证
3、明了杜甫的诗歌创作。他诗歌史的价值。安史之乱将唐朝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习惯了和平盛事的诗人不可避免地经历了种种困境,并分担了所有流亡者的命运。至德元载(756)五月,杜甫率领全家从奉先迁至白水。6月,安禄山叛军突破潼关后,诗人及其家人逃往北方,并最终在鄢州羌村定居。7月,肃宗登上了甘肃灵武的宝座。杜甫离开家,计划从芦子关投奔行在。在途中,他被叛军抓获并被俘虏到长安。至德二年(757)的四月,杜甫逃离长安,奔赴肃宗所在的凤翔。一度因疏救房璃得罪,被救出并复职。后来,在乾元元年(758)的六月,他被降职到华州参军。最终放弃了在华州的官职。出生入死,波涛汹涌的人生经历,使杜甫受到了最强烈的精神震
4、撼,他的诗歌创作也“完成了从思想情感到日渐远离皇帝到人民的痛苦过渡”。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作为历史的见证,诗人用笔记录了这个动荡时代的真实面目,并描绘了这个苦难时代的历史画面。现阶段几乎所有最著名的作品都会被称为“史诗”o就像陷贼期间的哀王孙一样,路遇落难王孙,只是一个小小的情节,反映了从唐朝崩溃初期到混乱时期开始整改的历史进程。他细腻而生动的笔触,也难怪后人评论说:“这种沉浸式的真实性绝对不能与后人根据间接档案资料撰写的历史传记相提并论”;哀江头写于胡骑满城的曲江潜行,从眼前的萧条想当年的繁荣,为曲江唱着悲伤而感人的挽歌。实际上,曲江从那以后也开始衰落,失去了原有的风光。即使后来人们对凉亭进
5、行了翻新,他们也唤不回开元天宝时代的盛况。悲陈陶、悲青坂、塞芦子是对血腥战斗场面的真实写照,为扭转战争的战局献策,并希望平息混乱。还有更出名的作品,例如洗兵马,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写作奔赴行在与弃官华州时期。他对人民深表同情,对现实持清醒的批评。以盛唐人追求理想的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表达了镇定动荡,振兴国家的愿望和信心。诗人也肯定了这一时期自己的创作生涯。他晚年曾在夔州说:“忆在潼关诗兴多”。总的说来,在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在这种流离失所的状态下,诗人的情感大多是沉重的,甚至标题都带有醒目的“悲伤”和“哀伤”的字样。但是,即使沉重,也不是一般的悲伤和悲痛,而其中大多数是令人沮
6、丧的叹息和沧桑的感慨。似乎由于经历过多,情感已经钝了,但是如果仔细地体会,平静的表面下实则上暗波涌动,只不过诗人将其内化为更深的同情,揩其隐藏在历史的背后。就像多年后另一位文人的诗中出现的那样,“却道天凉好个秋。”在阅尽世事之后,突然豁然开朗的胸怀,只是举重若轻罢了。2杜甫诗的创作特点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杜甫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局势比以往更加恶化。但是,“诗人的不幸是诗史上最大的成功”o生活贫困的杜甫在思想意识和思想性上更加宽阔,所以杜甫的诗如火山般喷涌而出。当他陷入安史之乱时,他写了春望、悲陈陶、塞芦子、哀江头、哀王孙和其他热爱祖先、关心人民、眷恋家人的伟大诗歌月夜和忆幼子也写得有血有泪。因
7、此,与其他时期的杜甫作品相比,这一时期的作品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特征。2.1 具有抒情性例如春望这首诗,深刻地体现了诗人在战争中幸存下来后的沉重悲伤,并见证了安史之乱后惨败的场面。花草树木本没有泪水,鸟儿也不会因为聚合离散而震惊。仅仅因为作者当时很痛苦,描述的场景和物体也增加了一些悲伤和感情。另一个例子:月夜,这首诗是借月抒情,诗人起初是从对方思考的,不是在谈论他的乡愁,而是在想他的家人望着这颗明亮的月亮,他们会不会像他一样在晚上不眠。自身之“独看”和对妻子的思念只字未提,但是所有的词都是诗意的表达,这使人们不得不钦佩诗人的诗意能力。它也与政治抒情诗北征相似,写出一个爱国者的情感话语,他衷心,关心
8、家庭,充满对家庭和乡村的深刻情怀,但由于时事而不得不艰难度日。这首诗从头到尾讲述了他的所见和所闻。并且还使用比兴的手法使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更加生动,从而使整首诗更有意义,而毫无枯燥乏味之感。2.2 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杜甫是一位很擅长描述人们的现实生活,大胆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的诗人。他还是令人惊叹的讽刺大师。尽管他受当时历史的影响,并有尊崇君臣的作风,但他绝对不是遵循诗歌教义的人。在他们的诗歌中包含许多攻击和讽刺:不仅有大臣、显官、贵戚和其他各样的人,而且还有皇帝。在天宝暴动期间,统治阶级对人民的任意剥夺是一种突出的社会现象。在此期间,统治阶级残酷地剥削人民,造成了可怕的局面。诗人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9、也得益于他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因此他的作品在此时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人道主义同情和愤慨。例如,这段时期的石壕吏是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的春天写的。郭子仪和其他人围困了安庆绪在叶城的60万人。由于指挥不一致,史思明的援军将整个军队击败。为了补充军事力量,唐朝从洛阳到潼关从西边强行逮捕人民当兵,人民对此感到不满。这时,杜甫正从洛阳经过潼关。途中,他根据所见所闻分别写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之一。尽管这首诗中“有吏夜捉人”没有明确提及黑暗与野蛮,但黑暗与野蛮却令人厌恶:尽管这只是实时描述当时的局势,同时也是这位诗人的讽刺和谴责。此外,这首诗还生动地描述了一个老妇人口中家人的悲
10、惨命运。这种情况不得不引人同情。而老妇人也希望受到县令的怜悯,但是却换来的是官员的谴责,充分暴露了政府过度征用给人民所造成的深刻的苦难。2.3 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诗人立足生活,提炼生活,并能够从现实生活中创造典型的艺术。总结起来,他总结了许多社会现实并将其转变成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事件,例如“三史”中别无选择只能参军的老妇,后代在战斗中丧生的老人,已婚的新娘这些都是诗人通过概括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而收集的典型图像,诗人通过不同人物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杜斗的叙事诗与事件和场景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场景融合的状态。在此期间写的羌村三首描述了诗人返回家乡和省亲时与家人和邻居的团圆。没有复杂而乏味
11、的叙述,而是简短描述了与他的妻子和孩子团聚的欢乐而惊怪的场景。邻居们围观时他们的叹息声,表达了他们对一个久违的家庭的羡慕的景象,以及一个三口之家在烛光下秉烛夜谈的场面。虽然这些只是故事,但它们都显示出悲伤和喜悦的混杂的感情。2.4 诗的艺术风格3.1 内容题材从“安史之乱”爆发后写的夔府书怀四十韵,记玄宗进入蜀国,肃宗即位于灵武,官员和叛乱分子拼杀,国家和人民陷入苦难;又记得肃宗重夺了两京,恢复了宗庙,临终前召宗臣入内,并口授遗诏。又记“安史之乱”平息之后,代宗让叛军将军保卫河北,导致了该镇的分裂的情况,最终记录了回纥、吐蕃的入侵。这首诗中记录的历史事实的时间跨度为10年,记录了此期间的所有主
12、要国家事件。忆昔二首的第一篇记录说肃宗收复了两京。后来,因为他信任太监,所以他输掉了邺城战役。代宗也信任太监,并导致京都被吐蕃占领。二是记录开元的繁荣和“安史之乱”爆发后国家和人民的悲惨景象。3.2 表达方式在表达形式上,杜甫的诗歌不仅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文学技巧,而且还巧妙地运用了多种历史写作技巧。大部分杜诗都写到了年代做到了“以事系日在宋代,黄彻的碧溪诗话第一卷说:“子美世号诗史,而北正诗则写着:,皇帝第二年秋天,八月飞跃,早年吉祥,“发李小书”说:“观北征诗云: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送李校书云:乾元元年春,万姓始安宅。又戏友二诗:元年建已月,郎有焦校书。元年建巳月,官有王司直。史笔森严,未易
13、及也。”姚宽说“或谓诗史者,有年月、地理、本末之类,故名诗史。”当然,这首诗的第一句话标明了明年,日和节日,它可以被称为“诗史”太过于片面。但是这种基于时间的叙事方法显然具有历史编年史的特征。在传记的叙述中,通常在开始时以柔和的语气和简单的叙述来介绍传记的名称,出生地和诞生。杜诗中的长歌风格宏伟,叙述完整,带有开头和结尾,这是传记文学的特征。王士祯说:“七言歌行,杜子美似史记。”叶少蕴还说:“至老杜述怀北征诸篇,穷极笔力。如太史公纪传,此固古今绝唱。”这些评论是针对杜诗的叙事以及他对历史著作的自由运用有感而发的。3.3 语言艺术杜甫的某些诗批评了当前的舞弊行为,因此他采用了婉曲的春秋风格。例如
14、,玉华宫是唐太宗皇帝为了自己的娱乐而建造的宫殿。然而,诗人说“不知何王殿”(玉华宫),恪守“为尊者讳”的信条。兵车行分明有意指责唐玄宗开边战争所造成的恶果,却说是“武皇开边意未己,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此外,杜甫的一些诗还提出了人们的愿望,例如“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4结语杜甫融合了诗和史的两种风格和思维方式。诗歌强调气质,使他进入心理的时空。历史强调事实,使他进入自然的时空。在双重元素的空间互动中,他用诗歌赋予历史敏捷性,而历史则赋予诗歌以分量。这是杜甫创造的,正是伟大时代的到来,将诗和史这两种异质的风格融合在一起,阴阳的精神收获。杜甫对诗和史运用了综合
15、的思想,与他的家庭文化,河洛文化和黄河文明有着深厚的联系。在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中“别裁伪体亲风雅”是他继承毛诗序中“风雅”精神而形成的诗歌理论的总结。这种诗学主张使其创作“往往直抒己见,如撰谏书。或直刺时政,或委婉讽喻”,充满了儒家知识分子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在杜甫看来,诗歌的艺术使命已经转变为史官文化的诗学使命。诗与史之间的界限是共识的政治责任,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并以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在杜甫的创作中,诗和史都超越了自己的风格界限,并倾向于“文之将史其流一焉”(史通)的融合和变异形成了杜甫善陈时事号为诗史的创作倾向,正因为如此,唐末人民对杜诗忠诚的忧国忧患之道深有体会,于是赋予了他“诗史”的称号。参考文献1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8:520.顾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顾准文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243.3周谷诚.中国政治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2:57.4范文澜.正史考略绪言M.上海:上海书店,据北平文化学社,1931年版影印:254,375.5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59.6王东.中国史官文化的演进J1历史研究,1993,4:16.陈伯海.中国文化精神建构观J.中国社会科学,1988,4:42.8罗时进.唐诗演进论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