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水的三态变化》全单元全套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新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水的三态变化》全单元全套教案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2新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水的三态变化全单元全套教案教学设计1.1水到哪里去了【教材分析】.本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 观察水到哪里去了”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引导学生建构水蒸发的概念。活动2 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认识水在蒸发过程中要吸收周围的热量。应用与拓展“水在什么情况下蒸发得更快”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设计、实验观察等活动,进一步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验观察、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探究水的蒸发现象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
2、实事求是、尊重证据,主动与他人分工合作、沟通交流,尊重他人、综合考虑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本课重点是认识水的蒸发现象。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温度越高,暴露面越大,液面附近该物质的蒸气密度越小,蒸发越快(即一定时间内蒸发量大)。在相同条件下,各种液体蒸发的快慢不一样。从分子运动观点看,蒸发是由于在相同时间内从液面逸出的分子数多于由液面外进入液体的分子数所致。学生知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学生对水结冰、冰融化成水比较熟悉,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能归纳出什么是蒸发。2 .能说出水蒸发过程中要吸收周围的热
3、。科学探究1 .能根据蒸发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 .能根据生活经验对影响蒸发的因素作出假设。3 .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水蒸发、蒸发吸热等信息。4 .能运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5 .能用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6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科学态度1 .能对蒸发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2 .能实事求是地记录温度计示数变化的数据。3 .能采用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影响水蒸发因素的实验设计。4 .能综合考虑多人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举例说明蒸发吸热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准备】课件、湿布、烧杯、温度计、温水、玻璃片、滴管、秒
4、表等。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L导入:(课件出示晾晒衣服和地上积水消失的图片)用水洗过的衣服,晾晒之后会变干;雨后水泥路面上的积水,天晴后便很快消失了。这些现象是怎么回事呢?5 .提问:衣服和路面上的水到哪里去了呢?(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 .观察水到哪里去了。(1)引导:请你想一想路面上的雨水都渗到路面下了吗?衣服上的水飞到空气中了吗?(2)假设:我认为路面上的雨水和衣服上的水可能变成了水蒸气。(3)观察:指导学生在黑板上用水写一个“水”字,其他学生观察“水”字的变化。(4)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5)思考:这种变化是在什么温度下发生的?
5、通过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6)小结: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7)解释:湿衣服和路面上的水到哪里去了?2 .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1)引导:请你用手指蘸少量温水,抹在额头或手背上,仔细体会有什么感觉。(2)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3)出示实验方法:选取两支同样的温度计,分别记下当时的温度;将其中一支温度计的液泡在水中蘸一下,然后取出放置在空气中;观察两支温度计示数的变化。(4)提示:杯中的水要放置在室内1个小时以上;要测量烧杯中水的初始温度,使杯中水与空气温度相同。(5)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教师巡视指
6、导。(6)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7)讨论:温度计的示数是怎样变化的?说明了什么?(8)小结:水在蒸发过程中,要吸收周围的热。(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 .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有关。(1)提出问题。提问: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有关?(2)作出假设。引导: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要让衣服干得更快些,你有哪些方法?假设:我认为水可能在温度高、水面上空气流动快、与空气接触面积大的情况下蒸发得更快。(3)设计实验。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教师巡视指导。交流:组织学生交流分享设计的实验方案,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最后形成比较完善、统一的实验方案
7、。(4)实验观察。学生在小组内,根据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此环节建议让学生在课后完成。)(5)得出结论。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并相互补充与评价。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什么?总结:水的温度越高,水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越大,水面上空气流动越快,水就蒸发得越快。2 .应用知识,解释现象。(1)出示:教材第4页中的两幅图。(2)讨论:为什么泗些水,会感觉凉快些?炎热的夏天,为什么在树林里会感到凉快些?(3)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4)小结:夏天教室洒水、待在树林里感觉凉快,是因为水
8、在蒸发过程中会吸收周围空气中的热量,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感觉凉快一些。1.2小水珠从哪里来【教材分析】本课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水珠从哪里来”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阅读等活动,指导学生建构水蒸气凝结的概念,并解释生活中的水蒸气的凝结现象。应用与拓展“设计防雾眼镜”目的是通过阅读、设计等活动,指导学生根据水蒸气凝结的条件,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设计防雾眼镜;培养学生技术设计和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观察、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水蒸气凝结现象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证据、作出判断,与他人合作学习、交流沟通,
9、尊重他人,形成统一观点的科学态度。本课的重点是认识水蒸气的凝结。自然界中的水始终都处在周而复始的循环状态中。地球表面的水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时逐渐冷却,并以空气中的尘埃微粒为核心发生凝结现象。正如凝固是熔解的反过程一样,液化(凝结)是汽化(蒸发)的反过程。实验证明,所有的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这个温度叫液化温度,液化温度与压强有关。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水和水蒸气是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并认识了水的蒸发,这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能归纳出什么叫做凝结。2 .能列举日常生活中水蒸气凝结的实例。科学探究1 .能从水蒸气与水
10、之间的联系中提出探究性问题。2 .能根据生活经验对探究问题作出假设。3 .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水蒸气凝结的相关信息。4 .能用科学语言、简单图示等方式记录整理实验信息。5 .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6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科学态度1 .能对水蒸气的凝结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2 .能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设计防雾眼镜。3 .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能综合考虑大家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说出水蒸气的凝结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准备】课件、烧杯、热水、玻璃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等。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课时安排】
11、1课时。【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1 .导入:(播放倒入半杯热水,过一会儿杯盖上出现水珠的视频)往保温杯里倒入热水,把盖拧好,过一会儿拧开杯盖,会发现杯盖上有许多小水珠,这是怎么回事?2 .师提问:杯盖上的小水珠是怎样生成的?生回答交流汇报(二)作出假设1 .引导:为了认识杯盖上的小水珠是怎样生成的,不妨我们这样来思考:如果杯子里没有水,杯盖上会有水珠吗?盛有冷水的杯盖上有水珠吗?如果杯盖是热的,能生成小水珠吗?2 .交流:学生根据以上问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3 .假设:我认为,小水珠的形成可能与水蒸气和冷的物体接触有关。(三)实验观察1 .掌握方法。(1)讲解实验方法:向两只相同的烧杯内,倒入
12、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用酒精灯给其中一块玻璃片加热;把加热过的玻璃片和常温下的玻璃片同时分别盖在两只烧杯上;观察两块玻璃片发生了什么现象,并记录下来。(2)记忆:学生回忆实验方法,并进行复述、记忆。(3)出示注意事项:加热玻璃片时,要注意均匀加热,防止玻璃片碎裂;实验中要细心操作,认真观察记录。2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教师巡视指导。(四)得出结论1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2 .讨论:两个实验中的条件有什么不同?根据这些实验条件和现象,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3 .小结: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五)实践
13、应用L解释现象。(1)讨论:从冰箱里拿出的易拉罐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2)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2.设计防雾眼镜。(1)引导:冬天,从室外走进室内时,眼镜片会变模糊,使我们看不清东西。戴眼镜的同学遇到过这种情况吗?你能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吗?(2)讲解:我们通常把这种现象叫做“镜片起雾”,这会给戴眼镜的人带来很多不便。起雾的原因是:镜片温度要比室内温度低,室内的水蒸气就凝结在镜片上产生了很多小水滴。今天我们就根据起雾的原因,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也就是怎样不让水蒸气生成,设计一款防雾眼镜吧!你可以查阅有关资料或借鉴某些实物模型进行设计,并用简图表示出来。(3)设计
14、:学生分组设计防雾眼镜方案,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4)汇报:组织学生汇报自己设计的防雾眼镜方案,引导学生从科学性和新颖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拓展活动:水蒸气凝结实验材料:烧杯、试管、试管夹、冷水、热水等。实验方法:1.在两只烧杯内分别装入半杯热水。2把盛有热水和冷水的试管,分别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里(注意试管不要接触热水)。过一会儿,观察试管外壁,会发现装有冷水的试管外壁上有水珠,装有热水的试管外壁上无水珠。1.3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教材分析】本课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化冰实验”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应用与拓
15、展“搜集水的三态变化应用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等活动,了解人们利用水的三态变化可以做很多事情。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的主要因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注重证据、作出判断,能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本课重点是认识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的主要因素。水受热可以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受冷可以变成水;水受冷到一定程度可以变成冰,冰受热融化又可以变成水。冰、水、水蒸气之间的相互变化叫做水的三态变化。水是液体状态(液态),冰是水的固体状态(固态),水蒸气是水的气体状态(气态)。当冰吸收足够的热量时,会由固态变成液态的水,如果吸收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