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规划(2022-2035年)_晋发改规划发〔2022〕408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中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规划(2022-2035年)_晋发改规划发〔2022〕408号.docx(3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山西中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规划(2022-2035 年)目录、总体思路1(一)指导思想1(二)发展目标1(三)总体布局2二、推进产业政策创设联动5(一)健全产业政策协同推进机制5(二)建立标准化协作机制5(三)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6(四)建立一体化投资机制6三、促进资源与产业协同配置7(一)铁矿石-钢铁7(二)铝土矿-铝产业7(三)煤炭-煤基产业8(四)石英-光伏装备9(五)铜矿石-铜产业9(六)煤系高岭土-绿色建材9(七)铝矶土-蓝宝石10四、推动产业协同集链成群10(一)打造国家级新材料产业高地10(二)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12(三)联合构建绿色清洁能源体系14(四)培育提升节
2、能环保产业链16(五)培育现代医药及大健康集聚区17(六)建立跨区域产业链协同推进机制18五、深化产业相互间创新融合19(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19(二)实施数字经济赋能行动21(三)联合壮大现代服务业22(四)共筑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区24(五)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协同发展25(六)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发展27六、加快产业基础设施协同共建28(一)加快产业载体建设28(二)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29(三)推进运输专线建设29(四)一体建设能源基础设施30七、促进要素链和产业链融通共享30(一)促进招商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30(二)加强产业人才跨区域流动共用31(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3
3、1(四)统筹士她供给和高效利用31(五)加强环境及能耗要素保障支撑32八、组织保障32(一)加强组织领导32(二)健全工作机制33(三)强化督促落实33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是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 重。依托五市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产业发展上相 互借力、相互融合,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生 态,合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协同打造一批 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共同构建错位发展、 优势互补的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规划期为2022-2035年。一、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 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
4、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全方 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落实关于推动山西中部城市群高 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以市场化推进为原则, 坚持优势集成、差异布局、错位发展、开放协作,推进产业政策 创设联动、资源和产业协同配置、产业全链条协同互补、产业相 互间跨界融合、产业基础设施协同共建、要素链和产业链融通共 享,协同构建“两极三廊五群多点”产业格局,打造以先进制造业 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共同提升山西中部城市群产业规模和整 体竞争力。(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山西中部城市群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一体 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优势产业竞 争力显著增强,重
5、点产业链本地配套率大幅提高,新材料、高端 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形成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现代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集群化水平明显提升,文化旅游、现代物 流等现代服务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先进制造业支撑作用明显增 强,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战略性 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支撑全省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到2030年,“两极三廊五群多点”产业格局全面形成,产业 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五市 间产业协作达到较高水平,联合培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 出、链条完整、在全国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
6、较强竞争力的产业 集群,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以上,战略 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率先全面完 成资源型经济转型任务。到2035年,山西中部城市群重点产业领域区域内分工更加 合理、协作效率大幅提升,相对完整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全 面形成,在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大幅 跃升,涌现出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全球头部企业和国际知名品 牌,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重要地位全面彰显。(三)总体布局坚持一体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方向,统筹谋划产业发展 重点方向,协同打造“两极三廊五群多点“产业格局。强化两大增长极引领作用。以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山西转型 综
7、改示范区为核心,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和产业基础,着力打造山 西中部城市群南北增长极,辐射带动五市产业协同发展。突出太 忻一体化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定位,着力构建半导体、数字经济、 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全产业链。推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 重点培育发展合成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 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总部经济、平台经济 发展,构建全省要素集聚中心和生产服务中心。延伸打造三大产业廊带。以山川水系、交通干道为纽带,强 化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共同打造先进制造、生态文旅康养、现 代物流三大产业廊带。依托太原先进制造产业优势,强化与其他 四市开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
8、源汽车、新材料、 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产业链上下游合作,联合打造产业配套、优 势互补的先进制造产业廊带。统筹规划建设黄河、太行、汾河沿 线景观,打造一批红色、晋商、古城、康养、佛教精品旅游路线, 协同建设生态文旅康养产业廊带。以太原国家物流枢纽为中心, 纵向依托雄忻高铁、大西高铁、郑太高铁、二广高速,横向依托 青银高速、石太高铁,打造省内连接“三圈”、省外贯通京津冀和 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现代物流产业廊带。重点培育五大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配套、空间集聚,促进产 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推动产业发展集链成群,协同打造五大产 业集群。新材料。以太原、忻州、阳泉为重点,围绕特种金属材 料、碳基新材料、合成生物、
9、半导体、新能源电池材料等重点新 材料领域,强化跨区域原材料与精深加工环节协同合作,建设国 家级新材料基地。高端装备制造。加强太原设计研发、总装集成 和周边四市原料供应及关键零部件生产深度协作,打造高端装备 制造产业集群。新能源。深入推进跨区域能源产业合作,建设忻 州-吕梁晋西沿黄百里风光基地、吕梁非常规天然气基地、晋中 国家级甲醇经济示范区、太原-晋中-忻州地热能+可再生能源综 合利用示范区。节能环保。以吕梁、阳泉、忻州为重点,加快废 钢、废铜、废铝、煤阡石、粉煤灰等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打造大 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无废城市群:现代医药与 大健康。以晋中、吕梁等地为重点,着力打造国内
10、重要的化学原 料药、中成药与新特药产业集聚区。多点协同区域错位发展。推动山西中部城市群内各市聚焦主 导产业,坚持产业错位发展,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链 条完整的产业集聚区。太原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信 创和清洁能源等,培育总部经济和平台经济,打造中部城市群的 金融中心、科创中心、品质消费中心。晋中加强与太原协作,重 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光伏装备、现代医药、现代农业等,发挥晋 商文化影响力,打造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忻州重点发展 半导体材料、法兰锻造、煤机装备、文旅康养、现代农产品加工 等,打造服务建设融入京津冀和雄安新区重要走廊。吕梁重点发 展铝镁精深加工、大数据、非常规天然气
11、、新能源、白酒、文旅 康养等产业,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阳泉 重点发展新型耐火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数字经济、煤机装备、 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打造石太经济走廊重要枢纽。二、推进产业政策创设联动强化顶层设计,建立政府间协商机制,统筹制定要素配置、 利益共享等方面的产业政策,提高协同推进标准化水平,健全城 市群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一)健全产业政策协同推进机制建立重点产业领域制度规则和重大政策沟通协调机制,在产 业发展、企业登记、土地管理、投融资等政策领域建立协商机制, 统一制定落实环境容量、项目投资、综合配套等政策制度。建立 跨地区多部门信息沟通共享和协同推进机制,在市场准
12、入、法规 制订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和综合配套,率先打破行政壁垒。探索 实行区域重大决策联合听证、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制度。推进政 策协同执行,加强质量控制、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跨区域执法 联动。(二)建立标准化协作机制加强城市群标准领域合作,推进建立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标准 化协作机制,试点开展区域内通用基础市级地方标准的互认、采 信。支持地方和企业标准制定合作,健全标准研制与科技创新、 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推进检验检测结果互认。鼓励城市群具备相 应能力的社会组织和有关单位积极参与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 制(修)订。(三)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围绕企业跨区域转移、跨行业联合,探索建立资金、项目、 税收
13、等环节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通过按比例分成、按股 份分成并提取产业基金等方式,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研究 建立共建园区和项目的财税分配体制,完善重大经济指标协调划 分的政府内部考核制度。建立区域互利共赢的税收利益分享机 制,推进办税缴费服务便利化,持续优化“全程网上办”和“跨区 域通办”。(四)建立一体化投资机制探索在“城市群共同基金”中提取一定份额基金,申请发起设 立“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子基金”,重点投向于城市群产业升级、 技术改造、项目引进和运营、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和承接重点产业 转移等领域。统筹省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使用,聚焦城市群重点 产业集群、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建设,给予贴息、补助
14、、奖励等倾 斜支持。三、促进资源与产业协同配置矿产资源富集是山西经济发展的最大特色,是山西中部城市 群产业协同发展的最大优势。立足各市资源禀赋,统筹产能指标, 强化产业发展原材料供应保障,培育资源与产业协同发展良性互 促模式。(一)铁矿石钢铁全省保有铁矿石资源量37.1亿吨,位居全国第八,90%集中 在五台山区和吕梁山区。重点整合忻州现有铁矿、选矿、球团等 企业,提升繁峙、代县钢铁深加工技术水平,加快建设繁峙一代 县、岚县-娄烦两大国家级铁矿基地。支持太原龙头企业推进岚 县袁家村铁矿扩能改造等项目,优化向晋中、吕梁等进行资源配 置,提高城市群铁矿石自给率,建设全链条钢铁产业基地。鼓励 太原先进
15、钢铁项目向忻州铁矿富集区转移落地,打造“总部在太 原、生产及深加工在忻州”布局。推动吕梁钢铁产能整合和企业 重组,依托重点企业大力发展钢铁精深加工产业。(二)铝土矿铝产业全省铝土矿保有资源储量15.6亿吨,居全国第一位,主要 集中在吕梁、忻州两市。依托保德-兴县、汾西.孝义等铝土矿资 源集中区,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太原、阳泉等电解铝产能向兴县 等地转移,建设百万吨千亿级“煤-电-铝-材”全产业链循环经济园 区。加强铝土矿资源勘查和开发,支持柳林-方山、原平-静乐、 盂县-平定等国家规划铝土矿区打造新型现代化资源高效开发利 用示范区。稳步推进吕梁煤铝共采试点,加大煤下铝资源勘探、 开发、利用力度。(三)煤炭煤基产业山西中部城市群煤炭保有总储量达1034.2亿吨。以“五个一 体化”融合发展支撑和推动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煤炭和煤电一 体化,支持煤炭资源优先向大容量、高参数、低能耗机组配置, 重点推进太原2X100万千瓦、阳泉2X100万千瓦(二期)“上 大压小”煤电项目和阳泉西上庄煤电一体化项目建设。依托河保 偏、盂县、寿阳煤歼石等低热值燃料,加快低热值煤电厂建设, 有序推动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 联动传统煤电与新能源一体化,深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 动新增风光发电指标向煤炭及煤电企业倾斜布局,促进传统能源 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供应商转型,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