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提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提炼.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提炼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明确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有 关这个问题,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但一般认为, 教育科学研究必须包含这几个要素:教育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工具、 研究策略、研究路径及研究结论等。基于此,我们不妨将教育科学研 究定义如下:所谓教育科学研究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理论,采用与之 相适应的科学研究方法,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工具,运用一定的 研究策略,对研究对象施加干预,进而在问题的解决中形成一定的研 究成效或成果。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终端“产品”,在教育科学研究的中必然涉 及研究的成果提炼问题,可以说没有成果的研究是无效的研究。但在 实践中我们
2、发现研究“成果”与研究“成效”常为人们所混淆,不少 的教师在不能区分二者在概念上的内涵与外延,在表述时常将二者混 为一谈。事实上,研究“成果”与研究“成效”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首先,二者的内涵不同。从概念上来说,成效一般指所获得的预 期的好效果和功效,其关键在一 “效”字。研究“成效”要求具体说 明”研究的结果怎么样”,其表明通过研究“得到何种“实惠”,产生 了何种效应。而研究“成果”则是具体说明“研究的结果是什么”, 表明通过研究“有何种路子”的问题;其常以物化的方式呈现。其次,二者呈现的形式不同。研究“成效”往往是感性的:其主 要是依凭人的主观感觉,觉得得到了何种“实惠”,产生了何种效应。
3、 其常常表现为学生的成绩,上级主管部门、家长的评价,学校的风气、 学生的精神面貌的变化,后进生的转化表现、同行的认可等等。而“成 果”则往往是理性的:其更加强调客观证实,强调对问题的处理有“路 子”(方法、策略与路径等)。其常表现为形成新概念、新原理、新策 略、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新课程等。另外,二者的影响范围也不同。研究“成效”因其呈现方式决定 了其影响方式较为单一、影响范围相对较小。而研究“成果”因其呈 现形式具有很强的延展性与普适性,其影响范围显然要大得多;如能 在理论色彩、规律意义等方面有所呈现,则其产生的影响将可能更大。由此看来,教育科学研究成效及成果显然有着明显的差异,故而 教
4、师在在对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提炼时必须将二者进行区分。但同 时,又要将二者兼顾,既要表明研究的“成效”,更要关注“成果” 的表述。在现实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在课题研究的成果表述中,对成 效关注多,而对成果关注较少。当然,不同的研究课题(项目),或者同一研究课题(项目)在 提炼成果时应根据领域的差异而对二者有所侧重。如果是从现实问题 解决层面进行提炼,则应更多关注“成效”;如果是从形成理性认识 的层面进行提炼,则应更多关注“成果”;如果是从教育科研评价的 层面上进行提炼,则“成效”和“成果”二者都要关注。当前的教育科学研究除了在区分研究“成效”和“成果”时容易 产生误区外,当前的课题(项目)研究还
5、存在另外一个误区。虽然不 少研究者可能已经认识到要将研究“成效”与研究“成果”进行区分, 但在研究成果的呈现中往往偏重于(甚至是只有)实践成果,而缺少(甚至根本没有)理论成果,这就使得成果的提炼既单一,且缺乏深 度,更不具推广价值。不少的课题(项目)研究者是这样陈述其成果 的:通过研究,开设了几节公开课,观摩了多少节实践课,在刊物上 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获得了哪一级的奖项,有多少学生参加竞赛获得 了什么奖项等。或者是直接呈现为“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 习能力获得了提高”之类的“成效形式”。这些是不是成果?是成果, 是广义上的成效,既有“成果”,也有“成效”;即便是“成果”,但 也仅属于实践
6、成果,而非理论成果。如果单单是这样陈述,显然是远 远不够的。因为这样的陈述,别人只是从你的成果中看到了什么,而 无法从你的研究“成”果中学习到什么,这样的研究成果没有类似于 具有普适性价值和意义的,可借鉴,可推广的规律性的东西。而具有 借鉴、推广价值的成果正是理论成果。由此,我们似乎也可以这样来定义什么是理论成果。所谓理论成 果,是指通过研究得到的新观点、新认识、新策略、新模式、新路径、 新机制、新课程(尤其是校本课程)等具有普遍价值和意义,可借借 鉴和推广的成果。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教育科学的研究成果提炼中要做到“成效” 与“成果”兼具,在“成果”中既要有实践成果,更要有理论成果, 如此方是科学规范的成果。具体来看,我们不妨将“研究成果”呈现 为以下几种类型:1 .报告类。包括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 等。2 .论文类。包括论述、评述、综述等。3 ,著作类。包括专著、 编著等。3 .政策咨询类。包括政策建议、发展规划方案等。4 .技术 产品类。包括工具书、教材、资源库、数据库、音像、视听、课件、 网络课程、软件、实物模型、仿真系统、网络学习平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