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减”背景下作业布置的几点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双减”背景下作业布置的几点思考.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关于“双减”背景下作业布置的几点思考摘美:作业布置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双减”政策形势下,如何能做到既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基础上,又能提高教学质量呢?这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对作业设计进行深入的思考。关使词:作业问题策略典型性多样化层次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上知识的教学,还应重视作业的布置。作业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应用知识的机会,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作业也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反馈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业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乃至教学改革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学生对数学作业存在较大反感,产生不能主动完
2、成数学作业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老师难以通过数学作业科学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无法对其教学过程进行针对性调整,因而不利于对整体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一、现阶段小学生作业布置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作业量过多,缺少精炼性。有部分教师和大部分家长认为数学题越多越好,学生做多了,题型也就见得多,对于数学成绩的提高有极大的好处。导致学生做完一套又一套的练习题。实际上,仔细分析,有相当多的题目或是同类型的、或是难易程度不当的,要么太难,要么过于简单。这些都忽视了作业的精炼性、典型性,大多数学生达不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2、作业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小学数学作业多是机械地、重复地进行习题
3、册、练习册上的试题训练,学生总是在不断地写,不断地算。这样的做作业布置简单乏味,机械地重复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产生对数学学科的厌有关倦心理。3、作业多以课堂知识为主,缺少生活性。很多老师布置的大部分作业只与学习的课堂知识有关的题目,课堂上学什么知识,就布置什么作业,虽然达到了巩固的作用,但学生还是停留在模仿阶段,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缺乏实践性的作业,往往使得很多学生只会做题,学生学习脱离实际,不会将数学知识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4、作业“一刀切”,缺乏层次性。有一大部分教师布置作业是“一刀切”,不能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布置作业,不管是学习能力强的
4、还是基础薄弱的,所有学生的作业一个样,基础好的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造成了他们“吃不饱”,基础薄弱的学生硬着头皮也得完成,他们则“吃不透、吃不完”。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尤其是学困生和优等生。二、“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策略“双减”政策明确规定,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孩子过重的作业负担。这要:求教师要将作业设计纳入到教研活动中,在作业设计中,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策略供大家参考(一)、精选典型性练习,做到少而精。在布置作业之前,教师应仔细研究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作业目标,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练习。小学生作业量不能过多,适宜的作业量有时反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控制学生作业量争
5、取用最少的量,达到最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提前做好准备,选取与当天学习相关的练习,剔除多余的重复的练习;其次,教师所选择的练习时要将学习的重难点体现在学生作业中,一定要做到精,具有代表性,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利用知识的迁移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相似的题型时解决问题能得心应手。例如在学习倍的认识时,设计包含用“倍”解决问题的各类情况,在几次练习中逐渐领会“倍”的相关知识,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一步一步突破重难点。最后,教师的作业设计要全,(二)、作业形式多样化,增加趣味性。小学生作业不应局限于书面作业,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如操作性作业、实践性作业、阅读性作业等等。1、在涉及到图形和几何的学
6、习内容时,可以采用操作性作业: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制作一个角,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体验角的特征;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并经图上颜色,找一找身边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观察他们的特征。在此过程中不断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理解和应用。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将抽象的几何知识,用图形具体化,在操作过程中逐步掌握和加深知识的印象。2、在学习时间单位、长度单位、重量单位、人民币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时,可以布置实践性作业,如在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人民币后,布置学生在空闲时陪家长去超市购物,记录各类商品的价格,通过比较同类商品之间的价格,挑选商品
7、,学生从亲身经历中体会抽象的数学知识;又如生活中随处可见与重量相关的物品,在学习克与千克后,让学生回去先估一估身边物体的重量,再称一称,比较估测和实际称重的结果,有肖培养了学生估测的能力。通过这类实践性的作业,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较高,学生能充分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将数学生活化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3、教材中有许多例题后编排了“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等栏目,介绍数学知识、介绍各种常识、介绍数学史等等,但教材由于篇幅关系,大多介绍的比较简单、点到为止。可以布置学生上网查阅相关知识、或翻阅相关书籍,从而实现相关知识的详细认识和知识补充。例如在六年级上
8、册比的认识时,“你知道吗”中关于黄金比例的知识,让学生查阅建筑、军事、艺术等各个领域中与“黄金比例”相关的数据,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加深对“黄金比”的印象,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蕴含的美。又如在四年级学习数的产生时,让学生收集有关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资料,把教材中提供的知识变为动态的、丰富的,使学生真正了解数漫长的发展历史,拓宽学生知识面,让学生感受数的魅力。(三)作业设计要因材施教,具有层次性。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多个方面考虑作业设计,作业的布置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次布置作业。首先是作业难易的分层,每个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学习数学
9、、解答数学习题的能力不同,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能一刀切、所有学生一个样,将作业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基础题,重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适合学习困难学生;第二个层次为综合题,以理清学习思路、讲求学习方法为重点,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适合大部分中等偏上学生;第三个层次为创新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作业适合少部分优等生。这样的作业布置能让学困生吃了,中等生吃好,优等生吃饱,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使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布置了分层作业:问题1:一个长方体纸盒长宽高分别为10厘米、8厘米、6
10、厘米,做这样的纸盒需要纸多少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问题2: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96厘米,长为10厘米,宽8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问题3:一个长方体底面面积为80平方厘米,底面周长是36厘米,长方体表面积是376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o这三个问题,问题1是基础题,学生只要记住长方体表面积公式体积公式就可以快速解决问题,是对公式的复习和简单应用,帮助学生打牢基础;问题2,学生需要思考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长总和与棱之间的关系,以此求出长方体的高,再利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解决问题;问题3,需要学生多思考几步,多绕几道弯,是一种能力的拔高,也是对学生知识储备、知识应用能力的一种考验。每个层次的学生
11、都能通过自己的思考,顺利完成作业。其次是作业布置时间要分层,小学生作业不能仅仅只是课后作业,还得开展课前预习、课中练习、课后作业。1、课前预习不是只停留在翻翻书看看要学的内容这个层面上,课前作业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在学习新课之前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具体的探究性作业。例如在学习“百分数的认识”布置课前作业,让学生课前试着读出百分数、试着写出见过的百分数,找出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并试着解释它的含义,并提出“我还想研究什么”,学生在学习百分数之前,已经有学习数的经验,掌握了探寻数的认识的一些方法,自己解决自己能解决的简单问题,通过“我还想研究什么”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这样上课时学生能更好的集中精力听老师讲
12、解,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课中练习承担着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等任务,有效的课中练习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克服练习过程中的无效工作。例如,在学习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后,课堂上学生可以自主设计这类计算的实际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所学知识能够得到及时的应用。3、课后作业不仅是对知识的迁移,更是知识的升华,因此作业的设计要凸出单元性和课时性的训练。例如每个单元的结束都有单元复习,可以让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再进行整理,可以利用流程图、树状图、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梳理,这部分作业重在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梳理,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业作为课堂的补
13、充,是提高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复习回顾一天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通过作业的批改,可以得到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反馈,进而对后面的课堂教学进行调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总之,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设计出优秀的作业需要教师付出更多努力进行筛题、选题、做题,需要教师了解每个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需要教师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从而设计出有针对性、开拓性、创新型的作业,有利于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发展的作业。参考文献:1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2023.92宋荣荣,“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作业优化策略,教育科学论坛,2016年10月王国元问题解决与应用题教学200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