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材料汇编(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材料汇编(4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材料汇编(4篇)目录1 .运用民族“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担当63 .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104 .加强政治引领凝聚思想共识235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指向27运用民族“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等。民族“非遗”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民族“非遗”承载
2、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和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感,蕴含丰富的民族团结元素,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宝贵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指出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新时代新征程,要大力宣传推广“非遗”文化,抓好民族非遗”的挖掘、保护、利用,推动民族“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非遗”文化与时代结合起来,运用民族“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3、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入挖掘民族“非遗”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非遗”在文化内涵、艺术形式和价值取向上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蕴。我国诸多“非遗”项目,多以民族名称进行项目命名或以民族为主体进行申报,我国已公布的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610个子项目,其中冠以“民族”“族”限定语的有617项,少数民族类项目约占项目总数的48%。我国各民族族源神话多讲述多个民族由“一母所生”或“同出一源如在华南地区,壮、侗、苗、瑶、畲、毛南等民族中广泛流传着盘古创世的神话,都把盘古视为本民族的创世神,承载着各民族同源共生的历史记忆。各民族民间文学有诸多共有的表现形式,如“天鹅处女”型、“两兄弟”型、“动
4、物报恩”型等情节类型以及“三段式”叙事手法在各民族民间故事中的普遍运用,反映了各民族文化层面上频繁的交流互动。民族非遗”特别是民间文学集中体现了各民族崇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等共同价值观,在各民族之间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编织起民族精神凝聚的纽带,有力地增强了各族人民的相互认同,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坚实基础。要深入挖掘民族“非遗”的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价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载体和资源。加快推进民族团结主题民族“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
5、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民族“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民族“非遗”保护传承的规律和特点,实现民族“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运用民族“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好基础。要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民族“非遗”主题内容、表现形式、传播方式的转化创新,赋予民族“非遗”以时代生命力。要结合时代特点,积极运用民间文学、戏剧、山歌、舞蹈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非遗”表现形式,主动创作适应时代发展的主题鲜明的优秀文化作品,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有力促
6、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对民族团结主题“非遗”的形式改编创新,使人民大众在音声和视觉体验中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拓展运用民族“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场域。民族“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展演始终离不开场域。在民族“非遗”传承和展演的传统场域逐渐消失的形势下,建构具有时代特点的多样化的传承和展演场域,让民族“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是时代对“非遗”保护传承提出的迫切要求。要坚持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将民族“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融入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了解各民族“非遗”产生发展的历史、中华民族形成的
7、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历史,增强文化自信,构建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文化礼堂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在“非遗”资料收集、学术交流、动态展示、传承体验等方面铸牢人民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积极开拓互联网传承和展演场域,通过制作“非遗”栏目、开设“非遗”课堂、建设“非遗”网站、拍摄“非遗”电影、开发“非遗”网络游戏等方式,运用“抖音”“快手”“B站”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展演民族“非遗”,铸牢广大受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文旅融合发展,以民族“非遗”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切实有效的民族节庆活动,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民族“非
8、遗”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要深入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充分利用西北地区花儿会、苗族“六月六”吃新节、壮族“三月三”歌节等带有狂欢属性的多民族共有共享的民族节庆活动,搭建互动式民族“非遗”传承和展演平台,丰富民族“非遗”传承和展演形式,从而有助于维系社会安定、团结、和谐,有助于增进各族人民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认同,使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开创性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入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党的二十大郑重宣示:“从
9、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伟大复兴“奠基”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当前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加强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民族共识的基本前提。昔日,泱泱中华屹立于世界东方。近代封建王朝的腐朽和帝国主义的入侵则让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中国共产党在诞生后,领导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由弱到强的伟大飞跃。借镜观形,以史为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从思想上有效凝聚民族
10、共识,实现价值统一。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民族团结的根本保障。进入新发展阶段,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最有效的是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民族团结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加强民族团结做好思想基础,为形成稳定的民族团结态势做好根本保障。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萌芽、形成、成熟到再发展都始终围绕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抵御和应对一切风险挑战的底气所在,是实
11、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所在,是发展壮大中华民族的根本所在。教育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魂”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其产生与发展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当前,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类别,能有效应对新发展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需要。第一,国民教育为新发展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基础。截至2023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44.37万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10年高于4%。世界上规模最大且高质量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现实可能,庞大的学生和教师队伍已然
12、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力量。第二,干部教育为新发展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示范标杆。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当前,抓住“关键少数”就是掘住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牛鼻子”,势必形成领导干部引领示范各族人民积极效仿,势必形成全国上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自觉。第三,社会教育为新发展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效补充。社会教育旨在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影响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社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打破了固有的教育形式,具有形式更广、操作更易的特点,其通过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感染力,使各族人民能更直接、更有兴趣、更便捷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中华民族
13、共同体意识“赋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要在关键的几个方面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一,强化各民族对祖国辽阔疆域的认同。中华民族实现了多次民族和疆域的大融合,我们要教育引导各族人民充分认识到祖国辽阔的疆域来之不易,树牢疆域领地是民族之基、坚定疆域领地神圣不可侵犯。第二,强化各民族对中国悠久历史的认同。从尧舜禹禅让、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秦汉一统、三国战乱、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再到隋唐五代灿烂辉煌,直至宋元明清封建时代的顶峰。各时期的实践活动都给各族人民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需要我们去诠释
14、和宣扬。第三,强化各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建立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强化各民族对各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认同。第四,强化各民族对伟大精神的认同。伟大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培育形成的一系列彰显政党性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和凝聚各方力量的精神谱系。如建党精神、沂蒙精神、特区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回望历史,伟大精神带领各族人民展现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
15、察时代之势,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确立了鲜明主线。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高等院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如何在高校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教育强国有机结合,是高校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我们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上,完整准确深刻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
16、“两个维护。深化两个结合”,贯彻“六个必须坚持”,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凝心聚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多有力支撑。从“两个结合”深刻认识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百余年来,我们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彰显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逻辑。这决定了高校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意义重大,必须从“两个结合”的理论高度予以深刻认识。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