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携带线粒体DNA14484T-C突变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家系的临床特点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个携带线粒体DNA14484T-C突变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家系的临床特点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个携带线粒体DNA14484TC突变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家系的临床特点分析梁敏侯玲玲Summary目的 探讨2个携带线粒体DNA 14484TC突变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家系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2个家系进行详细的临床和眼科学检查,通过视力、眼底照片、视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分析患者眼科特征。结果2个家系中9个母系成员(6例男性和3例女性)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力丧失,2个家系外显率分别为40%和75%,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22.47.6)岁。所有患者眼底均表现为视盘苍白,边界清楚,视野检查一家系先证者表现为中心或旁中心暗点,另一先证者部分象限视野缺损。光学相干断层
2、扫描OCT示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在各个象限均有不同层度变薄,以频侧最薄,而携带m. 14484TC突变但未发病的成员RNFL厚度在频侧变薄,其余象限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携带线粒体DNA 14484TC突变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患者多见于中青年男性,表现为双眼不同程度视力下降,视野表现为中心或旁中心暗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在不同象限均有变薄,以颗侧象限改变明显。Key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线粒体基因;视野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口 R774. 6口 A口 1673-9701 (2018) 33-0001-05Leber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
3、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 LI ION)是最早发现的母系遗传性线粒体疾病,线粒体DNA (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变为该病的主要发病分子机制1-4。LHON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主要表现为男性发病,发病年龄多在35岁左右,临床表现为单眼或双眼视力无痛性突然或渐进性下降,早期眼底表现为充血水肿,视盘边界不清,视野出现中心暗点或一侧象限视野缺失,晚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5。LH0N形成的主要病理原因为组成视盘黄斑束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由于能量缺乏而导致的细胞凋亡及轴突的退行性变6-7。分子生物学检测则公认为金标准,但
4、在临床实际中,多根据疾病的表现特点、眼科检查及家族史询问进行初步诊断,其中眼科检查包括视力检查、视野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8。本文通过对2例确诊为m. 14484TC位点突变阳性的LH0N患者临床特点分析,尤其是根据眼科辅助检查视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分析LHON发病的临床特征。1对象与方法1. 1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6月2018年4月经眼科门诊初诊并经mtDNA基因检测确诊为LH0N且14484T(:位点突变阳性的2个家系纳入本研究。其中男6例,女3例,2个家系均有母系遗传特征(图1)。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家系及正常对照样本人群均已按照温州医科大学伦理委会管理规定的方法签署
5、知情同意书,符合伦理学规范,严格遵守伦理学规定和要求。LH0N诊断标准为9-10: (1)双眼无痛性视力先后或同时急性或亚急性下降,且不能完全矫正。(2)基因检测m.11778GA、m. 14484T能、m. 34旦GA至少1个位点阳性,或者其他已报道LH0N相关基因突变阳性。(3)急性期视盘充血,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迂曲,神经纤维层肿胀,但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检查无荧光渗漏。(4)早期眼底可正常,晚期视神经萎缩。(5)视野缺损可表现为中心、旁中心暗点。(6)视觉诱发电位(visualevoked potential, VE
6、P)振幅和潜伏期异常。(7)排除颅内肿物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排除中毒性、缺血性、放射性等其他遗传学视神经疾病。(8)母系家族遗传史。L2方法1.2. 1遗传学检查 抽取外周静脉血2 mL,经EDTA-K2抗凝的全血用经典的酚/氯仿法提取全基因组DNA,使用覆盖三个原发突变位点的正反向引物(由华大基因合成)对2个家系先证者三个原发突变位点所在片段进行扩增,PCR产物送至杭州擎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测序。将测序结果与公共数据库中人类基因组中相应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确定线粒体突变位点。1.2.2 一般眼科检查 包括电脑验光、矫正视力、裂隙灯、直接检眼镜和非接触式眼压仪等。1.2.3 眼底检查眼底检查先经检
7、眼镜直接检查,后经日本公司生产Kowa型nonmyda-D照相机拍照,主要观察视网膜、视盘、黄斑、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等。1. 2. 4 视野检查 HFA II (Humphrey Field Analyzer II ) 750 型全自动视野分析仪由Carlzeizz公司生产,是一款全自动投射型视野计,背景照明光亮度1.5 5ASB,刺激点大小与Goldmann IV级视标一致,呈现时间为0.2 s,阈值检查为中心0。30。的视野。1.6 .5 OCT检查 本研究使用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的厚度 (stratus
8、 OCT:以视盘为中心,直径3. 4 mm的快速RNFL厚度扫描),OCT检查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每次重复扫描3次,直到获得高质量的扫描图,并取其平均值。每一次环形扫描直径为3. 4 mm,扫描每一位受试者的平均厚度(360。)、颗侧象限(31545。)、颗上象限(4590。)、鼻上象限(90135。)、鼻侧象限(135。225。)、鼻下象限(225。270。)、颗下象限(270。315 ),扫描结果由OCT检测仪的自带分析软件计算RNFL厚度均值。2结果2. 1先证者一般情况患者PlOl-ni-8,男,34岁,劳累后出现双眼先后视力下降,伴有眼痛,未予重视,半年后视力下降明显,遂来就诊,查
9、视力右眼0.2,左眼0.1,考虑视神经炎,予营养支持后未见明显好转,mtDNA基因检测发现m.14484TC位点突变,确诊为LHON,未检测到与LHON相关的m. 1与78GA、m. 3460GA位点突变。患者P102-ni-l,男,18岁,幼年时视力尚可,高考前突然出现双眼视力同时骤降,遂去当地医院检查,右眼视力0.12,左眼视力0.08,眼压正常,眼底检查左眼独侧颜色淡白,动脉血管变细,VEP和ERG未见明显异常。除眼科检查异常外,头颅MRI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遂送血样至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mtDNA突变位点检测存在m. 14484TC位点突变,未检测到与LH0N相关的m. 1177
10、8GA. m. 3460GA 位点突变。2.5 家系临床资料分析对携带m. 14484TC突变位点家系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和发病率调查,见图1和表1, 2个携带m. 14484TC突变的家系共25个成员参与调查,其中母系成员19例,发病患者共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发病年龄1334岁,平均(22.47.6)岁,2个家系外显率分别为40%和75%。除LH0N表现外,临床检查均未发现其他临床病症。见表1。2.6 眼底检查采用日本公司生产Kowa型nonmyda-D。患者经散瞳后照相,见封三图1。患者P101-111-8右眼视盘稍小边界清,颜色苍白,黄斑区中心凹光反射消失,左眼动脉血管变细A/V=l
11、: 2,生理杯消失动静脉可见血鞘;患者P102-m-1双眼视盘边界清,颜色苍白,黄斑区中心凹光反射消失,左眼视盘稍小,动静脉管径均更细。2.7 视野检查患者经HFA II (Humphrey Field Analyzer II ) 750型全自动视野分析仪检查,先证者pioi-ni-8双眼颗下侧视野缺损伴周边散在缺损,先证者P102-in-1左眼表现为中心暗点,右眼表现为旁中心暗点伴鼻上象限视野损伤(封三图2) o2. 5 OCT检查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对2个家系所有母系成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测量,见表2、图2。9个患者中除P102-I-2外,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在各
12、个象限均变薄,而携带m. 14484TC突变但未发病的成员RNFL厚度在颗侧变薄,其余象限未见明显改变。P101-111-8患者在鼻下侧处于临界值,鼻上侧和颈上侧正常,但在鼻侧、颗侧和颈下侧均变薄。P102-IH-1患者鼻侧处于临界值,鼻下侧、鼻上侧和频上侧均正常,但是颗侧和颗下侧明显变薄。其他携带者和家系其他成员RNFL厚度在各个象限均正常。3讨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为最常累及青壮年男性的母系遗传性疾病,线粒体基因三个原发突变位点(ND4基因11778GA, ND6基因14484TC, ND1基因3460GA)是发病的分子基础之一,然而携带相同的线粒体DNA突变位点的不同家系或者同一个
13、家系中的不同母系成员,其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此外,环境因素、遗传背景在LHON的外显率上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LHON的临床表现和预后也不尽相同11。研究表明,携带n 11778GA突变的患者其临床表型较重,预后较差,而携带m.14484TC突变的患者其临床表型较轻,预后较好12-13 o本研究主要对2个携带m. 14484TC突变的家系进行了详细的临床检查和分析,我们发现,这2个家系都有着较高的外显率,分别为40%和75%,类似于携带m. 11778GA突变家系外显率14,高于报道的高加索人群的外显率15,也高于之前报道的家系16T8。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2.47.6)岁,与文献报道的多在8
14、45岁之间发病,平均发病年龄17.3219. 48岁类似16。患者多为男性,2个家系男女比例分别为4: 2和2: 1,与国内报道一致18。通过对2个家系母系成员眼底检查,我们发现2个家系中患者均存在全视盘苍白或颗侧色淡,部分患者视盘周围小动脉变细,毛细血管减少,黄斑中心凹反光不可见,符合视神经萎缩期的表现,因患者检查时间距发病时间大于半年,未见急性期眼底表现:如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充血水肿、视乳头周围动静脉迂曲扩张,FFA荧光检查在急性期无渗漏19。临床上LHON患者视野多表现为中心暗点、旁中心暗点、盲中心暗点,但仍有部分数量患者表现为偏盲或其他类型。此外,携带不同基因突变位点患者其视野损害是否存
15、在差异也尚不清楚。刘昕妍等20对31例LH0N患者视野研究显示,这些患者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中心视野的缺失。线粒体是细胞内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通过产生ATP为细胞的生长和正常的功能提供能量21。在代谢活跃的组织细胞,包括在乳头黄斑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心脏传导系统等组织器官中均有高数量的线粒体22。在病理过程早期,乳头黄斑束的视神经纤维最易受累23,这也就解释了患者发病早期出现中心视野改变的原因。本研究中,2例先证者均表现出中心视野或旁中心视野缺损,或者部分象限的视野缺损。有研究显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厚度在频侧变化比较明显,频侧视盘黄斑束纤维是最早和受累最严重的纤维,发病早期或临床前期,颗侧视盘黄斑束纤维水肿导致RNFL厚度增加,当病程超过6个月的时候,LH0N处于萎缩期,此时,RNFL的厚度在各象限均变薄24-25。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颗侧的视盘黄斑束纤维最早受累主要是因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较小,轴突的髓鞘较少,长期处于能量缺乏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