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的测试思路——以上海市命题实践为例.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85385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本书阅读”的测试思路——以上海市命题实践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整本书阅读”的测试思路——以上海市命题实践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整本书阅读”的测试思路——以上海市命题实践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整本书阅读”的测试思路——以上海市命题实践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整本书阅读”的测试思路——以上海市命题实践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本书阅读”的测试思路——以上海市命题实践为例.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整本书阅读的测试思路一以上海市命题实践为例“整本书阅读”的测试思路以上海市命题实践为例冯渊(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上海 200070)摘 要:高考试卷如何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进行合理合规的检测,将直接影响该任务群的教学落实。以上海市高考试卷和模拟卷为例进行分析探讨,可发现当前试题都是在遵循试卷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在试卷原有文本与整本书阅读之间建立起多文本印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命题方向作出了一些预测。关键词:整本书阅读;高考;测试;命题思路高考试卷对教学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整本书阅读的检测试题如何命制,将直接影响整本书阅读在教学层面的推进。整本书阅读内容在高考试卷中应该如何体现呢?

2、我们认为:第一,整本书阅读的检测宜与现有的试卷板块结合,不必单列篇幅。目前高考语文试卷主要包括语言文字运用、阅读和写作三大板块,如果在试卷里直接呈现乡土中国或红楼梦文本片段,会与试卷原有的社科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重复;而且仅就整本书的片段文本来命题,无法体现整本书阅读“整,的特征。第二,整本书阅读的检测应指向运用,运用相关概念、原理、阅读策略去解决阅读写作中的问题。社科著作的概念、原理,长篇小说的情节等,不应纳入检测范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3、,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整本书阅读的目的是获取经验、方法、能力,养成习惯。而整本书的内容,仅仅是为了拓展阅读视野,并非必须识记的对象。2022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招生统一文化考试的语文试卷,对整本书阅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另外,上海市大多数区的一模试卷,也根据整本书阅读的内容,精心设计了相应的试题。现不揣谟陋,梳理试题类型,分析命题思路,以期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和评价提供一些经验和话题,供师生进一步探讨。一、以整本书中的概念原理解释试卷文本中的现象如何将试卷原有的阅读文本与整本书阅读的相关内容实现勾连,勾连之后是否影响原来的阅读材料的检测功能,新增试题有没有体现整本书阅读的方法策

4、略,能否检测整本书阅读的能力,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我们先看2022年上海市春考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最后一题:例1乡土中国一书中的乡土本色一节: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口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我与母亲的“相处”是否依然符合费孝通对乡土社会“孝”的特点的理解。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检测重点是对文本相关描写进行赏析,对作品中的人、事、景、物与情、志、理的关

5、系进行探讨,对主题进行评价。本大题基本覆盖了以上常规测试内容。最后这一题,命题者要求考生运用乡土中国中有关“孝”的概念,分析文本中母女相处的模式是否还能体现费孝通对乡土社会“孝”的理解。试卷中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是,母亲想将家里那棵不结果的老柿子树作价六千元卖掉,给自己和老伴作准备寿木的部分资金。作为女儿的“我”不同意母亲的这一决定,“我”认为“这棵树叶掉得光秃秃的柿子树就应该自在地待在蓝天白云下,待在空旷的田野里,在四季轮回中安然地度过属于她的光阴”,“好多事是作为晚辈去考虑的,他们,好好的就好。柿子树,我们就不卖了”,并决定“要和母亲好好聊聊了。我要用足够的耐心,告诉她,万物都应该有最好的归

6、宿,就像这棵柿子树,哪怕一颗柿子也不结,这棵老树最温暖的归宿也应该属于它脚下的这块土地”。本题并不要求考生熟记教材中整本书的相关内容,试卷给出的乡土中国中的一百多字关于“孝”的解释就是答题依据。这道题的价值在于:第一,有利于考生加深对这篇散文和文化论著的理解。乡土中国的概念、原理本身,不是我们检测的内容,运用其中的概念、原理,去解释、分析散文描摹的事件,解释某一生活现象,了解生活现象背后的深层文化心理,才是命题要旨所在。第二,提供了批评的“武器”。过去的文本阅读,依赖的就是文本自身的信息,试题只限于对选定的文本进行理解和分析、鉴赏和评价。本题则新增了理论资源,为考生提供了批评的“武器”,有利于

7、考生据此对文本进行准确分析。二、借助试卷文本提供的观点,分析整本书中的文学现象、人物上举第一种情况是要以学术专著中的原理分析试卷文本呈现的现象,与此相对,也可以要求考生借助试卷中原有的社科类文本提供的观点,分析专著中的文学现象或者人物形象。我们看下面的试题:例2请结合南帆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一文的观点对以下两则材料进行分析。(2022届浦东新区一模卷)材料一: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材料二:一个怀抱着大观园青春挽歌梦想的宝玉,将要走向哪里,才是红楼梦真正的结局,我们每个人给他设定的结局,我相信都会不一样。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这篇社科文认为,文学

8、通过想象虚构人物和故事情节,实现意义的生产,读者和批评家对作品进行解读和再解读,实现意义的再生产;作者往往不直接说出作品的意义,而文学批评也难以形成终极性的结论。一一这是文本提供的观点,这些观点不是整本书阅读的内容。试题要求考生据此对红楼梦的写作、传播和接受进行分析。这也属于给定批评的“武器”,耍求考生完成批判行为,检测的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道题的价值在于:第一,实现了整本书阅读与社科文阅读的结合。回答本题,首先要准确概括社科文的观点,然后才能对两则新材料进行分析。前者与过去社科文阅读概述观点的考点一致,后者要求运用概括出的观点分析长篇小说的创作、接受及传播这一文学现象,检测的是学生对

9、信息的运用能力。第二,培养考生处理多则信息的能力。考生过去习惯的是一则材料,提取信息相对单纯。本题的两则材料,一则来自曹雪芹,一则来自批评者的观点。考生要敏锐发现两则材料的联系:曹雪芹提及的作者创作的辛苦,也含蓄表达了对知音读者的期待,包括创作问题,也包括作品的阅读和接受问题;第二则材料是蒋勋的话,主要是从读者欣赏、接受的角度来讨论。考生必须准确提取两则材料的信息,才能对应南帆的观点去作分析和阐释。两类文本阅读的相互映照,加深了考生对文学现象和人物形象的理解,丰富了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技巧。三、运用阅读策略,赏析出自整本书的给定文本,进行比较阅读整本书阅读的主要目的不只是获取这本书的内容,还应借

10、此获取阅读策略。所以,运用阅读策略解决问题,发现某类文本的特质,应是检测的要点。我们看下面的试题:例3汤显祖在点校虞初志序中认为前人稗官小说、传记百家“意有所荡激,语有所托归”,这一观点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是如何体现的?附相关文本三百余字(略)。(2022届杨浦区一模卷)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道试题。传统试卷的文言文阅读题,一般是实词虚词词义解释、翻译、断句、分析人物性格与事件的关系、赏析文本独特的写法、评价文本或人物等。本题富有创意地引进了整本书阅读元素,这至少让我们认识到,整本书阅读可以不限文体,无论古今,自由出入试卷各个板块,形成崭新而巧妙的组合。本题

11、用试卷里文言文的观点作为解读工具,要求考生借此赏析红楼梦的相关情节,明确指向了阅读策略的运用。这道题的价值在于:阅读策略指向了具体的阅读欣赏技巧。整本书阅读要获取的阅读策略,不是文学理论教程里揭示的文学基本原理,如“文学如何反映生活”这样的大命题,而是具体化的、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的方法,如本题中汤显祖指出的“意有所荡激,语有所托归”一一作品中的人物感于外物,内心情绪被冲荡,才会对某些言语、诗句感同身受。反过来说,再好的细节、言语片段,如果欣赏者的情绪与作品的情感不在一个频道,审美活动就无法真实发生。试题要求考生运用汤显祖揭示的这一审美原理,来解释林黛玉听到牡丹亭中杜丽娘唱词时的情绪反应。考生须

12、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了解这种审美原理,才能借此解释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这道题具有一定难度,也是对过去某些欣赏作品语言类试题的拨乱反正。过去有些赏析题仅要求考生指认表现手法和达成的效果,很难检测学生的审美能力,因为部分考生即使对语言的精微、美妙之处毫无感知,也能按照“手法+效果”的答题套路蒙混过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本题虽难,但这个难度是一个应该保持的高度,它在如何检测考生的审美能力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太丰富了,试题不会检测考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而是用文本呈现某种手法,再要求考生用这种手法去分析类似的文本,重在迁移、运用。如有一道题考人物群像的刻画,首先选取的文学类

13、文本就刻画了一家老小准备过年的场景,交代了清晰的人物关系,描绘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与之对应,试题选取了红楼梦中元宵夜宴的片段,要求考生对两个文本进行比较阅读,意在加深对群像刻画这一手法的认识。四、根据整本书中的人物个性,作出合理推测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根据熟知的情节对人物命运作出预测;阅读社科类文章,会根据文章的基本概念和论证思路,推测作者的观点。这种阅读预判与推测,对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掌握社科类文章的逻辑结构都大有帮助。没有这种推测,则阅读多半是被动接纳式的。所以,试题可以构拟社会生活情境,让考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我们看下面的试题:例4学校戏剧

14、节排演红楼梦,请你为林黛玉的扮演者租借一套戏服。租借处只剩三套相对合适,颜色基调分别为大红、纯白、淡绿,你会选择哪一套?请根据你对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的了解和认识,结合上面的社科文对色彩内涵的阐释,说明选择理由。(2022届普陀区一模卷)试卷上的社科文讨论了色彩中的文化内涵问题,考生掌握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之后,要根据色彩的文化背景,去推测特定人物会怎样选择衣服的颜色。考生选择大红、纯白、淡绿中的任何一种颜色,都是可以的,得分点不在选择哪个颜色更合适,而是要在颜色与文化心理之间建立起联系来。这道题的价值在于:综合检测了多项能力。正确回答这道题,首先要根据红楼梦的情节内容概括出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或性格

15、的主要方面;其次要把握试卷社科文有关“颜色的文化心理”的论述,找到颜色与性格的关系;最后才能以文中的理论作为选择依据,讲清楚选择某种颜色的理由。如选纯白,可以结合林黛玉丧母后被送到贾府寄养的处境来解释:白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纯洁,也是丧服的颜色,一身洁白能表现黛玉冰清玉洁的品性,还能预示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冷月葬花魂”的悲剧人生。五、借助整本书中的概念原理,评价试卷文本的价值观阅读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取、理解、解释、分析信息,还要鉴赏信息;最深层次的阅读还要在文本与读者之间建立起联系,即文本的情感、价值观要与读者的情感、价值观产生互动,要对文本价值作出评判。请看下面的试题:例5读了苏辙藏书室记后,小汇得出这样的结论:若谨守先贤遗训和长辈教诲便能修身立世。请结合你对乡土中国中“教化权力”的理解,对小汇的结论作出评价(150字左右)。(2022届徐汇区一模卷)这也是将文言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进行整合的试题。很明显,小汇的结论适用于稳定的乡土社会。在发展缓慢的社会里,接受长辈的教化并遵循礼俗便能修身立世,那正好是“教化权力”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