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低热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期低热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长期低热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长期低热(ProIOngedIoWgradfeVer)是指口表体温在37.5-38.4,持续2周以上,并伴有其他原因所不能解释的症状。长期低热可见于许多情况,一般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大类,其中器质性最常见,病因又以感染为主,一般只有在排除感染性疾病的存在后,才能确定为其他疾病引起的发热。【诊断提示】1慢性感染(1)结核病:患者有慢性低热和结核中毒症状,如肺结核和肺外(肠、骨、肾、盆腔、腹膜、淋巴结等)结核,大部分有相应症状、体征及化验特点。某些感染性疾病滥用糖皮质激素和某些结缔组织疾病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导致陈旧性结核活动、播散至全身各部位,也是某些长期低热的病因
2、。(2)慢性胆管感染: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部疼痛、食欲缺乏、恶心、肝大、呕吐、轻度黄疸、莫菲征阳性。常为细菌及梨形鞭毛虫感染。如有典型的胆绞痛、黄疸史、十二指肠引流液中找到寄生虫卵、白细胞数增多或细菌培养阳性,则可确诊其病因。(3)慢性肾盂肾炎:多见于已婚妇女,既往史中多有发冷、发热、尿频、尿急、尿痛、腰酸等;体检时患侧肾区可有叩痛;中段尿常规高倍视野白细胞5个以上;中段尿培养阳性,菌落计数10万。(4)肝病:慢性活动性或慢性迁延性病毒性肝炎,常有低热,伴有乏力、食欲缺乏、腹胀、肝区隐痛、肝大并有轻度压痛,肝功能可有轻度变化,也可正常,血清HBSAg、抗-HBe测定阳性或阴性。部分患者可伴有脾大。
3、(5)局部病灶:如慢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窦炎、牙根化脓性感染、隐源性化脓性感染、不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盆腔炎、支气管扩张等均可引起长期低热。(6)艾滋病:随着艾滋病的流行与传播,因其免疫系统破坏而致的各种机会性感染,或本身所引起的长期发热已明显增加,因此对发热待查患者也应考虑这一可能性。2.非感染性疾病(1)肿瘤:恶性肿瘤的发热甚为常见,特别是白血病、淋巴瘤、肝癌等。根据症状、体征和一些特殊检查,多可明确诊断。病变组织需行病理检查。(2)风湿热:青少年多见,初发年龄常见于6-15岁,为轻度和中度不规则热,伴有多汗、厌食、乏力、体重减轻、多关节肿痛、心肌炎、舞蹈病、环形红斑、皮下结节,血沉快、抗0
4、增高、黏蛋白增高、C反应蛋白阳性。抗风湿治疗有效。(3)类风湿关节炎:多数以关节疼痛和清晨关节僵硬的表现起病,早期有低热乏力,体重减轻和关节疼痛,任何关节均可受累,但以近端指(趾)关节、掌指关节及腕、踝、膝、肘关节常见,可呈梭形肿大。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增快。(4)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20-40岁女性,发热呈不规则热型。一般起病缓慢,有乏力、消瘦、贫血、对称性多关节疼痛、肿胀,面部有蝶形红斑。55%60%的患者累及心脏,有心慌、气急、心脏扩大、心动过速。50%70%的患者肾脏受累,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及管型。实验室检查:抗核抗体(ANA)80%95%阳性,从血液、骨髓或浆膜腔液中可找到狼疮细
5、胞,多次检查的阳性率达70%80%o(5)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因代谢亢进,可有低热,伴有多汗、精神紧张、易怒、易兴奋、甲亢面容,食量大而消瘦、手颤、心悸、心律失常,可有甲状腺肿大及其血管杂音,甲状腺吸碘率和血清蛋白结合碘测定值增高*3、T4、TSH增高。(6)功能性低热:系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体温调节障碍的结果。多见于青年女性,体温大多在37.438C,上午较下午高,有头晕、乏力、畏寒、心悸、失眠、食欲差,活动和紧张后出现低热。怀疑本病时,可让患者在第1天下午完全卧床休息,第2天下午从事活动情况下,分别测定体温,每小时1次,共35次,如卧床时无低热,提示功能性低热的可能。但应排除器质性病变引
6、起的发热。(7)感染后低热:急性病毒或细菌感染得到控制后,高热消退,但可出现持续较久的低热,并伴有乏力、食欲缺乏等现象,此种发热可能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治疗措施】1 .尽快确诊,按病因治疗未明原因尽量不用解热药及糖皮质激素,以免干扰热型。2 .诊断性治疗适用于一些可疑而又暂不能用检查方法确诊的病例,如感染性低热,可试用水杨酸钠1g,3次d,如低热退后复升,可能感染未愈,应重新控制感染;功能性低热可试用氯喳(氯化喳琳)O.25g,2次d,对部分病例有效;怀疑口腔、耳、咽、鼻局灶病变者,可行相应的处理后,观察体温是否复常。3 .中医辨证施治如湿热蕴结可用甘露消毒丹,清热化湿;肝郁发热可用逍遥散,疏肝解郁佐以退热;寒热往来的半表半里证,可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以退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