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专栏·左迁录).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892109 上传时间:2024-07-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专栏·左迁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苏轼: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专栏·左迁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苏轼: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专栏·左迁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苏轼: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专栏·左迁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苏轼: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专栏·左迁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轼: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专栏·左迁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专栏·左迁录).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苏轼:T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专栏左迁录)宗城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定州的官道上,一辆马车向南行驶。车内,中年人头戴乌角巾,手捧诗书,深情地回望着斜阳柳树。他叹了口气,缩回车中,城门口,许多百姓自发来为他送行。他这一行,要流落到千里之外帝国边缘的岭南。曾经,他是名满天下的京城学士,如今,皇帝一封语气严厉的圣旨,几乎宣判了他政治命运的死刑。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那一年,他五十七岁,已不再是昔日汴京声名鹊起的少年,在定州,他甚至已经贫困到没钱买马、雇人(苏轼把自己的窘迫,写在了赴英州乞舟状中)。为了凑足

2、盘缠,他不得不绕道汝州,向弟弟苏辙寻求资助。好在,苏辙送给兄长七千缗(相当于七百万文钱),缓解了他的经济危机。苏轼一生的热望是匡扶社稷,实现大宋中兴,但他性格刚直,秉笔直言,不被朋党领袖喜爱,因此无论新旧两党,谁人主政,他最后都逃不开被贬的命运。对于贬官,苏轼习以为常。治平年间,王安石变法,苏轼与他政见不合,被外派离京;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说了新法的弊病,再次触怒王安石,他自知不容于朝野,主动请求出京任职;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那是苏轼一生中最危险的时刻,他几乎是去地狱边走了一遭,在监狱里待了103天,每天都可能面临死亡的宣判。好在上天垂怜,他被打发去了黄州

3、,说是外放,实为软禁。神宗年间:苏轼与新党不合。神宗去世后,高太后重用司马光,旧党一度把持了朝政,苏轼还朝,做到了礼部尚书,他若是顺从旧党,便是官运亨通,但他认死理,新党有问题,他冒死进谏,旧党专横,他也直言不讳。苏轼两头不讨好,再次走上贬官之路。从定州到惠州,苏轼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了大宋帝国最偏远的角落。和乌台诗案时相比,他又老了一截。乌台诗案那一年,他四十三岁,已经是官场的老人。而现在,当他千里迢迢赶赴惠州,己是近六十岁的高龄。儒家说,苏轼不知自己是否参透了命数,他回望人生,看到的是告别与轮回。遥想当年,他与王安石朝堂论争,哪怕政见不合,私下里也能互相尊重。王安石从不想杀苏轼,这是他和小

4、人不同的地方,乌台诗案,苏轼下狱,是王安石一句岂有盛世而杀才土者乎?”把他捞了出来。元丰七年(1084年),王安石下野,隐退金陵,正巧苏轼赴任汝州,路过此地,王安石特地在渡口驻足几天,只为见苏轼一面。二人浮舟江上,惺惺相惜,沉默中长揖而笑,胜过千言万语。王安石评价苏轼:“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苏轼则感佩王安石:“从公己觉十年迟。”他们在金陵一起住了一个多月,围炉夜话,通宵达旦,往日朝堂纷争,江湖夜雨青灯。而如今,安石归去,朝堂上的人,也换了一茬又一茬,苏轼独行在古道,感受到的不只是失意,还有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凉薄。纵然如此,他也能豁达道:“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

5、东不斗少年鸡。”从盛名到贬谪,苏轼这一路走来,体会最深的是人情冷暖。昔日高中进士,风云朝会,自己的府邸那是每天都有拜访的人,多少商贾名士,争着抢着要他苏东坡的笔墨。如今得罪权贵,仕途黯淡,附捋风流者走的走,散的散,就连那些红粉佳人,一听说要去岭南,也怯生生地打了退堂鼓。只有他的至亲,还有红颜知己王朝云愿陪他,赴那千里迢迢的不归路。(苏轼自叙道:“予家有数妾,四五年相继辞去,独朝云者随予南迁。”)相传,这个王朝云不但是苏轼的红粉知己,还是苏门弟子秦观的暗恋对象。秦观的千古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据说就是为王朝云所写。苏轼是个明白人,看出来秦观的心意,就示意王朝云,要求秦观为其填词

6、。据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艺苑雌黄记载:“东坡曾令朝云乞诗于秦观,秦观作南歌子词以赠,秦观词题作赠东坡侍妾朝云。”这首南歌子如此写道:霭霭迷春态,溶溶媚晓光。不应容易下巫阳,只恐翰林前世是襄王。暂为清歌住,还因暮雨忙。瞥然归去断人肠,空使兰台公子赋高唐。林语堂写苏轼时,最动情的就是写到他和王朝云的忘年恋。林语堂说:“苏东坡一生的几个女人之中,朝云最称知己。她爱慕苏东坡这个诗人,自己也很向往他那等精神境界。苏东坡对朝云在他老年随同他流离颠沛,不但把感激之情记之以文字,并且写诗赞美她,这些诗使他们的热情化为共同追寻仙道生活的高尚友谊。”苏轼是如何赞美王朝云的呢?有词为证: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空,方丈

7、散花何碍?朱唇著点,更夏文生采。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好事心肠,著人情魅。闲跑下敛云凝黛。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一一嫁人娇赠朝云这个“维摩”就是苏轼对王朝云的雅称。据林语堂记载,相传:“释迦牟尼以一个森林的圣人身份住在某一小镇时,一天,与门人讨论学间。空中忽然出现一天女,将鲜花散落在他们身上,众菩萨身上的花都落在地面,只有一人身上的花瓣不落下来。不管别人多么用力去刷,花朵硬是沾着不掉。天女问他们:为何非要把花瓣从此人身上刷落?有人说:花瓣与佛法不合,故而不落。天女说:不然,此非花瓣之过,而是此人之过。已然信佛之人,若还有人我之分,其言行必与佛法相违背。如能消除此种分别,其

8、生活自然合乎佛法。花瓣落在身上而脱落下来的众菩萨,都已消除一切分别相。正如恐惧,若心中不先害怕,则恐惧不能入袭人心。若众门徒贪生怕死,则视听嗅味触各感觉,才有机会骗他们。已经能克服恐惧,则能超越一切感觉。”王朝云是苏轼流落时的慰藉,温存他那被雾霾笼罩的沮丧内心。他们在惠州如同神仙眷侣,修小屋,种树苗。苏轼那屋子取名为“白鹤居”,他在旁边的空地上,先后种了橘子树、柚子树、荔枝树、杨梅树、枇杷树、桧树和桅子树。他和知己云雨恩爱,甚至琢磨起长生之术。只是,人在造化面前,毕竟过于渺小了,当苏轼好不容易得到安慰的时候,上天又给他重重一击。绍圣二年(1095年)七月五日,王朝云染上瘟疫而死,时年三十四岁,

9、此时,苏轼到惠州不过两年。时人记载:朝云一生向佛,临终前,她执着苏轼的手诵金刚经四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即“世上一切都为命定,人生就像梦幻泡影,又像露水和闪电,一瞬即逝,不必太在意”。八月三日,苏轼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南畔的栖禅寺的松林里,亲笔为她写下朝云墓志铭,铭文道: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唯佛是归。惠州民间传说:“王朝云葬后第三天,惠州突起暴风骤雨。次日早晨,苏轼带着小儿子苏过前去探墓,发现墓的东南侧有五个巨人脚印,于是再设道场,为之祭奠,并因此写下惠州荐朝云疏。”其中说道:“轼以罪责,迁于炎荒。有侍妾朝云,一生辛勤,万里随从0遭时之疫,递病而亡。念其

10、忍死之言,欲托栖禅之下。故营幽室,以掩微躯。方负涣渎精蓝之愆,又虞惊触神祇之罪。而既葬三日,风雨之余,灵迹五显,道路皆见。是知佛慈之广大,不择众生之细微。敢荐丹诚,躬修法会。伏愿山中一草一木,皆被佛光;今夜少香少花,遍周世界。湖山安吉,坟墓永坚”王朝云死后,苏轼又先后写下了朝云墓志铭惠州荐朝云疏西江月梅花雨中花慢和题栖禅院,悼念这位他后半生最刻骨铭心的女人。不仅如此,他还在墓上筑六如亭以纪念她,并亲手写下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生活在岭南,苏轼不能像以前一样上疏皇帝,关心国家大事,但他闲不住,他那一腔忧国忧民的抱负不允许他怠惰。他知道广州、惠州等地常有瘟疫,与

11、水质有关,就写信给当时的广州太守王古,商量筹措一笔资金,建立官府认可的医院。然后,他从水质入手,提议建设水管,引城外优质山泉入城,缓解平民的用水问题。这个水管怎么修呢?苏轼想到了岭南丰富的竹子,他用竹管为水管,竹管接口处用麻缚紧,再涂上厚漆,防止漏水。为了避免竹管堵塞,官府必须按时派人检查,更换竹管。苏轼的这个计划因地制宜,解决了广州城内一个大麻烦。同时,苏轼叮嘱太守,别让他人知道这是他的主意,因为他当时正是“反面典型”,苏轼担心,这事被上面知道,会卷入不必要的政治斗争。可讽刺的是,后来太守王古被革职,理由是“妄赈灾民”。苏轼在惠州,大大小小的事,只要是关于民生的,他都要过问两句。有一年惠州谷

12、价下跌,官府拒绝直接收取农民缴纳赋税的谷子,而是要他们把谷子换成现钱,再交给官府。但这样一来,农民实际上等同于被勒索,因为当年的谷价远低于市场合理水平。苏轼知道后立即给相关官员写信,他言辞恳切,据理力争,终于说动当地的税吏和运输官,依谷物市价向农民征税,减轻了农民身上的沉重负担。这还不够。苏轼下到田地,看见农民们顶着暴晒,赤脚前行,每天都付出大量时间在插秧中。他想起了自己在黄州见到的“浮马”,是一个可以有效节省插秧农民体力的工具,他就再次写信。这一次不但给惠州的官员,还寄给了广州太守,像一个推销员似的,热情地介绍“浮马”的好处。苏轼在惠州做的事还有很多,比如在惠州湖上修建桥梁、给无名死者重建坟

13、墓、写祭文、在城西修建一座用于买鱼放生的放生池(日后名为“苏东坡放生池”),还有鼓励当地教育等。就是这一件件实事累积起来,让惠州百姓感激这位远道而来的东坡先生,他不只会吟诗作词,更是一位体恤百姓的好官。在古代,岭南穷山鳄水,是烟瘴之地,达官贵人至此,总是一身的牢骚。但苏轼不同,他到了岭南后享受生活,他给朋友写信说:“来此半年,已服水土,一心无挂虑,因为已经乐天知命。”老朋友陈糙想来探望,他回信说:“到惠将半年,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孔子云虽蛮多百之邦行矣;岂欺我哉!自失官后,便觉三山陛步,云汉路尺,此未易遗言也。所以云云者,欲季常安心家居,勿轻出入。老劣不烦过虑亦莫遣人来,彼此须髯如就,

14、莫作儿女态也”苏轼在惠州最大的惊喜是吃的,尤其是那些在北方很难吃到的岭南瓜果,其中就有他最喜欢的荔枝,于是有了“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爱吃荔枝,也酷爱喝酒。岭南不禁酒,给了他沉浸酒肆的机会。他在惠州学习了一种酿酒法,用白面、糯米、清水三物酿成,据说酿好后,清香可比王孙甘露。曾有人统计,东坡全集共出现“酒”字九百多次,苏轼喝过的酒,可以铺满他的府邸。他不但喝酒,还自己造酒。作为苏轼的忠实读者,林语堂就说他是“造酒试验家”,传说蜜酒、真一酒、天门冬酒、桂酒、万家春酒、除酸酒、罗浮春酒等,都与苏轼有关。而苏轼留给后世的绝美诗词,很多都是酒劲上头,即兴而

15、成,比如有一首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写得颇为雅致:杏花飞帘散余春,襄衣步月踏花影,花间显酒清香发,山城酒薄不堪饮,洞箫声断月明中,明朝卷地春风恶,明月入户寻幽人。炯如流水涵青苹。争挽长条落香雪。劝君且吸杯中月。惟忧月落酒杯空。但见绿叶楼残红。苏轼被荔枝和酒勾了魂,不但自己吃,还教别人怎么吃。如今惠州有名的烤羊蝎子,就是苏轼的心头好。那时候,惠州的肉铺宰羊,别人都爱吃羊肉,但苏轼嘱咐屠户,每天把“大梁骨”留给他。这个大梁骨,就是我们说的羊蝎子。据说,苏轼烹羊蝎子会先煮熟,然后轻洒酒和盐,在火上烤至微焦,待酥脆焦嫩,便是食用的最佳时机。他不但爱吃羊蝎子,烧蛇、盐爆鸡也都是他的桌上料理。如此吃好喝好,

16、以至于他说:“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又说:“试问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诗背后,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且说苏轼的好友王巩,因乌台诗案而被贬岭南宾州,他南下时,只有歌妓柔奴愿意随行。后来,王巩等到了北归的机会,他在临走前与苏轼重逢,唤柔奴为好友敬酒。故友重逢,不胜唏嘘,苏轼问及岭南风土,柔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知道苏轼的境况后,当朝宰相章惇大为不快,惊呼:“苏子瞻尚尔快活耶!”其实,苏轼这种乐观,王安石早就领教过了。在那些贬官黄州、杭州的岁月里,苏轼郁闷归郁闷,但依然寄情山水,保持他那至死方休的乐观主义。所以,他在那里留下了很多关于吃的文字。冬至时吃羊肉,他说:“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某一天吃猪肉,他说:“净洗铛,少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