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赤壁赋》对比阅读之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894786 上传时间:2024-07-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赤壁赋》对比阅读之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故都的秋》《赤壁赋》对比阅读之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故都的秋》《赤壁赋》对比阅读之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故都的秋》《赤壁赋》对比阅读之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故都的秋》《赤壁赋》对比阅读之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赤壁赋》对比阅读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赤壁赋》对比阅读之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故都的秋赤壁赋对比阅读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阅读,感悟郁达夫和苏轼在秋景中蕴含的感情,提升鉴赏能力。2 .通过对比阅读,理解“秋士”的深层含义,提升思维品质。3 .通过辨析作者面对自然之秋的人生态度,学会反观自然,修正自我。教学重点:通过两个文本的对比阅读,感悟郁达夫和苏轼在秋景描写中蕴含的感情。教学难点:通过对比阅读,理解“秋士”的深层含义,提升思维品质。教学方法:情境交流法、问题设计法教学课时:1课教学过程一、解读“单元导读”导入,明确本课学习目标齐读课本105页“单元导读”第一段,明确学习目标。反观自然:自然界存在着一种表现和确认人本质的价值。承认自然界的这种价值,人类就可以通过

2、现实自然界反观自照自身,修正自我形象,调整自我心态,从而感恩自然,善待自我。没有一片自然是没有意义的,一片自然就是一处心灵。二、学习任务一:品“秋味”郁达夫,初悟“秋士”内涵P1I1页学习提示”:作者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有什么道理?我们从文本里解读它的依据和其中的道理。学习活动1:读故都的秋第12段,完成“关于秋士的身份证”,思考为什么“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学生完成学案: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

3、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I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问题1:作

4、者认为什么人与秋天的关系最深、最真、最回味无穷?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中国的文人学士,从身份上看最准确的答案是“秋,o问题2:填写关于秋士的身份证。籍贯:年龄:身份:特征:【答案】中国暮年读书人不得志问题3:为什么到了暮年的人才能叫“秋士”?为什么要匹配“不得志”?教师提示:秋和人的暮年有什么相似点帮我们解答这个问题?(1)秋要经历春和夏,人要经历少年、壮年,时间的节点是一致的。(共性的特征)(2)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士们是一事无成的,二者形成对比。(对比的特征)自然之秋:萧索人生之秋:衰老自然之秋:丰收一人生之秋:无果问题4:在郁达夫看来“秋士”在中国多不多?最典型的代表是谁?教师提示

5、: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学习活动2:师生共读,感悟苏轼在一苇之舟的情怀?我们借郁达夫的笔认识到苏东坡是一个典型的“秋士”、接下来我们一起品一品苏东坡笔下的“壬戌之秋同学们打开课本赤壁赋,齐读第一自然段。师生互动:学生齐读“逗”,教师点评“捧”。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好时节,好心情,好兴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风轻轻的,水柔柔的)举酒屈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我有嘉宾,还有诗和酒)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明月也来与我们作伴)白露横江,水光接

6、天。(江面一色,秋水共长天一色)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天大地大,任我飘摇)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不知其所止是我不想止,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教师学法指导:大家明白文段的意思了吧,你读一句,我来评赏一句,一逗一捧,这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教师设置整体情境任务:这个秋天,我们和苏东坡来一场对话,这艘船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壬戌之秋知音号。郁达夫是否能登上苏轼壬戌之秋“知音号”小舟?三、“声”“色”“感,”获,对聊,苏、郁船上话知音学习任务二:对比赏析精彩段落,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学习活动1:第一层比对:听秋声,对比作品中描写秋天的声音的特征学生朗读

7、:(赤壁赋第2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蔑妇。学生朗读:(故都的秋第5段)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问题5:两个人描写的秋天的声音有哪些?有什么共同之处呢?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探讨教师点评: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二人以声写情,歌声、箫声、蝉

8、声无不话凄凉,两个人怎能没有共鸣?学习活动2:第二层比对:赏秋色,对比作品中关于秋天的色彩的特征学生朗读:(赤壁赋第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亳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学生朗读:(故都的秋第3段)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

9、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问题6:找出二人笔下秋天的景色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色调是否一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探讨教师点评:你看到的秋色朦胧优美、仙气飘飘,我眼前的秋色清冷悲凉,但世界就是这样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大自然给我们恩赐,睁眼一看就

10、是你的。郁达夫是北平的过客,但美也属于过客。“风景我见即我得,两个是能走到一起的。学习活动3:第三层比对:悟秋感,对比作品对秋天感悟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学生朗读:(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学生朗读:(故都的秋第11段)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

11、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1denDayso问题7:两个人关于时间的感叹有什么共同之处?教师点评:两部作品都感到时间流逝的紧迫感,郁达夫描写了秋天就要结束的过程,对秋天充满了眷恋,在珍惜时间这个话题上,两个人是能聊到一块的。同学们,让我们珍惜最好的时光,做最好的自己。这是我们的黄金时代,瞬间绽放也是永恒!学习活动4:思收获,对比两个人在秋天收获了什么。结合两篇散文的结尾,看一看郁、苏二人在秋天里收获了什么,填入恰当

12、的词语。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郁达夫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受国民党白色恐怖威胁,离群索居,思想苦闷的郁达夫在北平的秋天里最终得到了。因“乌台诗案”被变为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的苏轼在壬戌之秋夜里最终得到了。教师点评:在这秋天里,郁达夫收获了平静、闲适、满足,苏轼收获了释然、悠然、超然。46岁的苏轼得到了灵魂的解脱,完成了人生的突围;38岁的郁达夫用文学疗伤,收获了尊严,使他最终完成了从“秋士”到“烈士”的蜕变。两个人是跨越千年的知音,正所谓“同是人间真秋士,相逢何必曾相识”。四、任务三:学会反观自然,理解“秋士”深层内涵,学会坦然面对人生之秋学习活动:填写壬戌之秋“知音号”船票资格苏轼壬戌之秋知音号船票身份、性别、年龄、时代、职业:不限特质:秋而不哀的“真秋士”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在秋天里,在扁舟上,让两位“秋士”进行了一场超越时空的四次对话,大自然的秋天有着多么神奇的功力啊。让我们感恩自然,善待自我;反观自然,修正自我。让我们坦然地面对人生的秋天吧,真的“秋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课后作业“壬戌之秋夜,苏轼的朋友圈”选拔按照苏轼壬戌之秋知音号船票的标准,以“我用秋天来下酒”为题,写一篇关于秋天的感悟的随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