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班研修报告-青海省工业企业科技创新问题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青班研修报告-青海省工业企业科技创新问题调研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青班研修报告-青海省工业企业科技创新问题调研报告青海省工业企业科技创新问题调研报告第57期中青班第一研修小组摘要:工业是技术创新的核心领域,科技创新是引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进入新时代,工业经济仍然是通过科技创新引领青海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加快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一个同步、四个更加”奋斗目标的实现。本文在回顾青海工业领域科技创新的基础上,立足于我省工业发展的产业、人才、政策等实际,结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创新方面影响和制约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利因素,探索性地分析提出了在工业企业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的科学方法和路径。为深入贯彻落
2、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实践,根据省委党校的安排,省委党校第五十七期中青班第1研修小组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深入海西州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青海盐湖工业集团等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通过座谈研讨、入企访谈、现场交流、查阅资料等形式进行调查研究,详细了解我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工作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对工业企业的支撑促进作用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一、青海工业领域科技创新现状“十三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工业领域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积极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
3、系,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工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2018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对全省GDP增长贡献率45%以上,拉动GDP增长3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国第9位,高于全国平均值2.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6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94.28亿元,同比增长32.97%,科技贡献率达53%。( ) “百项”创新项目加速推进。2018年,政府财政支持省级企业技术创新资金3000万元,重点支持化工、有色冶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类项目29项。8个工业项目入选全国试点示范创新项目,8户工业企业入选2018年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
4、标试点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项目的实施,共引导企业完成研发投入1L76亿元,取得授权专利68件;“柴达木盆地黑果枸杞食用安全性评价”等11个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其中“铁闪锌矿型铅锌硫化矿高效节水节能选矿新技术集成及应用”等3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制订“锂电池隔膜用高纯超细氧化铝”等各级各类标准21项;高品质胀断连杆用非调质钢、“领跑者”高功率组件、新型重型设备运输拖车的开发与应用等35个项目,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二)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围绕“四个千亿元”产业发展需求,在新能源、新材料、环境污染控制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盐湖化工和新材料领域,年产3000吨金属锂生产线联动试车成
5、功,标志着全球最大规模盐湖氯化锂熔盐电解法制取金属锂生产线实现全线贯通。启动实施“高性能镁合金压铸件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铜铅锌清洁选冶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等大重科技专项,攻克了太阳能热发电中高温蓄热技术及装备研制,德令哈50兆瓦光热发电项目成功并网,填补了我国大规模槽式光热发电技术空白。在国际上率先突破厚度仅为6微米、幅宽最大可达1380毫米的高端锂离子电池专用铜箔生产工艺并实现量产。(三)创新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制定出台了青海省企业技术创新指导意见青海省重大工业技术进步和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实施方案青海省工业企业“强创新”实施方案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及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
6、实施方案青海省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青海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二十条(暂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等优惠政策的宣传执行力度,深入开展“双创”工作,建立健全众创空间一孵化器一加速器一产业园”的全链条科技企业育成体系,形成了 “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的科技企业梯次发展格局,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了更宽松、更便利、更高效的成长和服务环境。通过制订和落实相关政策文件,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力度,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结合,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四)驱动引领能力不断增强。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
7、术创新体系,支持鼓励新材料、新能源、盐湖化工、特色生物等行业企业建立一批国家级和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检验检测等创新平台,全面实施“昆仑英才”行动计划,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工业领域高端领军人才、顶尖技能人才,培育了一批科技水平高、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三型”企业。针对我省光优装机容量逐年递增和光伏组件将大量退役的现状,重点支持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组建“青海省退役光伏组件回收利用研究中心”。2018年,全省4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拥有科技工作者6143人,其中研发人员2607人,分别比2017年增长7.5%和6.1%;投入研发资金4.2亿元,比2017年增
8、长8.9%。实施各类技术创新项目500余项,比2017年增长3.8%。获得科研成果38项,授权发明专利57件,有力地提升了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67家、科技型企业415家、科技小巨人企业4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8家。(五)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坚持以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滚动实施百项创新攻坚工程和百项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推进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研发、引进与应用,推动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和高质量发展模式。实施以工业节能减排、新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的技术改
9、造,促进了电解铝、铁合金、辂铁、碳化硅、水泥行业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以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生物制药、轻工纺织、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为重点,不断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使新兴产业成为带动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2018年,全省规模工业企业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增长18.6%、生物产业增长24.5%、装备制造业增长21.2%;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9.7%、高技术制造业增长6.7%、新能源产业增长32.9%、新材料增长22.2%。二、我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我省工业领域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0、,但现有科技供给尚不能完全满足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发展需要,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工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基础还不太牢、动力还不太强、效率还不够高,主要表现在:(一)科研供给能力不强。省内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已有的研发平台科研基础设施不健全或没有专业人才,技术创新大多限于产品、工艺的延伸、改进和提高,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对国内外先进技术的依赖较大。高校研究人员从事科研多以评定职称为目标,以基础研究、理论性研究为主,针对盐湖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的关键技术应用研究较少,成果与应用“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少、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主要集中在省会西宁
11、,各市州中介服务市场基本空白,产学研合作普遍处于初级阶段,难以满足地区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创新需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孵化功能不足,孵化能力不强,更多的是停留在“物业+政策”浅层服务阶段,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功能比较薄弱,对工业科技创新推动作用还不明显。截至2018年底,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5件,我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仅为2.34件;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86家,仅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8个。全省工业企业申请专利量仅占据全省专利申请量的1.5%,创新成果仅占据全省创新成果的2.1%。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数586家,“无研发、零发明”规上工业企业数532家,90
12、%的中小企业尚未设立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这充分反映出我省工业企业科研水平还不够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仍然较少。(二)技术研发投入偏低。我省地方财政收入低,用于支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较为短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缺乏研发动力,大多无力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战略研究。2018年,我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0.45%,低于全国1.73个百分点。调研中了解到,我省科技金融运行体系合作联动机制缺乏,金融科技企业数量少、实力弱,杠杆作用有限。如,青海省科技创新引导基金金引导放大效应仅为3倍,远低于国家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平均水平。青海省国科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注册
13、资金仅为5000万,2018年虽完成专利权质押融资1.16亿元,但远不能满足省内工业企业对科学创新融资担保的需求。(三)专业力量亟待加强。当前,全国各地抢人才大战愈演愈烈,我们在调研中也重点关注了这方面的情况。由于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对人才的集聚效应有限,造成人才引不进也留不住,技术人才的流失对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项目建设都带来较大影响。如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调研时了解到,盐湖集团、华汇机械、昆仑碱业等企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沦为国内同行业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西宁和省属国有企业,海东、海西等市州企业和广大中小微企业缺乏科技人员和创新人才的现象更为突出。即使在省属国有企
14、业中,人才分布也不平衡。如盐湖股份公司科技人员2800余名,占职工比例达15.7%,省投资集团公司该比例为13.6%,而创安公司科技人员只有60名,占职工人数的比例约为4.9%,其中专职研发人员仅有10名。创新人才分布不均,势必加剧工业转型升级与创新驱动发展的地区和企业间不平衡。全省586家规模以上企业中,研发人员仅有3837人,每万名产业工人技术人员比重很低。(四)政策落实不够有力。虽然我省在人才引进、科技奖励、技术改造等方面已出台很多优惠政策,但与发达省区相比,还存在吸引力不够、引导性不强、兑现难度大的问题,相关政策措施还有完善优化的空间。一些地区和相关部门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不
15、同程度存在,较为强调政策细节稳妥而不敢大胆探索,不敢突破条条框框,一些外地可以执行的政策,反而在我省因缺乏依据而无法兑现,许多优惠政策有的只是部分得到落实,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效益,影响了企业的创新研发投入和扩大再生产。调研中有 企业反映,很多中小企业买不起大型科研设备,或者对科研仪器资源的共享政策了解不充分,存在应申未申和应享未享问题。现行职称评审体制延续了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特点,学术导向浓厚,“重学历、重资历、轻能力”问题突出,不利于民营企业的优秀创新人才参与,使职称评审的能力导向作用弱化。对企业创新缺乏风险补偿和保障机制,多是采取后补助的形式,导致许多企业不敢不愿大胆创新。我省还没有制定系统规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科技保险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投融资瓶颈尚未有效解决,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创新水平仍需提高。受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和产业政策等限制,我省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工业发展模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支柱产业仍以资源型和初级加工型产业为主,很多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