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讲义.docx(2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宏观经济学讲义第一章导论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经济学的发展(1)经济学的产生:经济学以亚当斯密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国富论)的问世为开端“看不见的手”:实质:利益激励;经济人特性;自主、分散决策;完备的产权制度原理:当个体自私地追求个人利益时,他(她)好像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而去实现公众的最佳利益。(2)古典经济学时代:以19世纪的萨伊、穆勒为代表萨伊在1803年出版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约翰穆勒1848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萨伊定律:即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的定律。认为物品的生产同时也提供了物品的购买手段,资本主义经济不会发生总需求不足(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在市
2、场机制作用下,当经济偏离均衡状态时,市场机制可以自动恢复到均衡,供给问题解决了,包括需求问题在内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都能够自动地得到解决。(3)新古典经济时代: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歇尔为代表新古典经济学的思想:供求力量决定价格的主观价值论。认为商品和要素的价格决定于市场上的供求力量。市场上的理性行为是,作为需求的消费者在寻求效用的最大满足,作为供给的生产者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价格的变动则能使供求量调整到双方相等时的均衡状态,市场则因此能够得以出清,社会资源能够得到最合理的安排。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价格理论。(4)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以凯恩斯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通论)为标志
3、凯恩斯革命:凯恩斯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通论)有效需求:“看得见的手”: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生活凯恩斯时代凯恩斯革命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凯恩斯主义学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时期(新占典综合时代):萨缪尔森、R、哈德、A汉森等人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罗宾逊夫人、希克斯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萨缪尔森1948年出版经济学,将凯恩斯理论与新古典理论结合起来:认为现代经济是一个混合经济体系。(5)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非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形成和发展时期货币主义学派: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理性预期学派:卢卡斯为代表供给学派:以蒙代尔为代表(6)分化时代:蔓丘、罗默等宏观微观合流现代主流经济学和非
4、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融合二、宏观经济学的四次重大变革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1、宏观经济学的四次重大变革(1)凯恩斯革命放弃了传统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改从总量和宏观的视角研究经济,承认市场经济中存在失业,指出有效需求不足是失业的原因,认为市场的自发作用不能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只能是用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代替古典经济学的放任经济政策,从而形成了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以国家干预为政策基调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完成了对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的革命。(2)货币主义革命代表人物:弗里德曼主要概念:货币数量论;自然失业率;持久收入假说基本政策主张:强调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反对用扩大财政政策支出为主的财政金
5、融政策来缓和失业。并主张自由汇率或浮动汇率制。(3)供给学派代表人物:蒙代尔基本政策主张:反对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主张由供给来调节需求,降低税率刺激供给,以刺激供给;放松政府的干预和限制,加强市场调节作用。(4)理性预期学派代表人物:卢卡斯、萨金特和华莱士主要概念:两个基本假定;自然率基本政策主张:反对政府干预,坚信市场机制的作用,主张发挥预期在模型中的作用,加强理性预期,以此作为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2、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A、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凯恩斯认为,总供给函数取决于生产技术和生产要素价格,短期内不会变化。因此,增加就业量的唯一途径是提高总需求函数的位置。也就是说,当有非自愿失业时,应
6、增加总需求,使有效需求提高,从而使就业量增加,达到充分就业的目的。B、有效需求的决定因素总需求完全取决于对消费品的需求和对投资的需求。消费品的需求,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和收入水平。对投资的需求,由市场利率与资本边际效率来决定。人类心理的三大基本法则: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基本内容:(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国民收入的决定 消费、储蓄、投资(产品平衡) 货币、信用、银行、金融(货币平衡) 财政收入、政府支出(财政平衡) 就业、工资、物价(劳动平衡) 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外汇平衡)(3)国民收入的变动: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经济周期;通货膨胀2
7、、研究方法总量分析方法;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经济模型方法四、宏观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我国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范式下进行;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社会再生产理论向宏观经济学的范式转换;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学研究涉及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各个方面。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一、国民收入循环与宏观经济运行1、两部门(家庭和企业)的循环收入、支出、储蓄、投资C=Y=CC+S=Y=C+I或:S=I2、三部门(家庭、企业和政府)的循环税收、政府支出C+
8、S+T=C+I+G或:S+T=I+G3、四部门(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的循环进口、出口C+S+T+M=C+I+G+X或:S+T+M=I+G+X4、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C+S+T+M=C+I+G+X2、三大市场:产品市场;金融市场(或货币市场);要素市场3、四个部门:企业;家庭;政府;国外部门4、五大平衡,要素市场的劳动均衡- 产品市场的产品均衡- 资本市场的货币均衡- 政府收支的财政均衡- 国际市场的外汇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观核算。被看作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全面计算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培育-
9、1952年到1984年。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的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 1985年到1992年。同时采用MPS和SNAe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1992)实施- 1993年至今。取消MPS,采用SNA基本核算框架、核算原则和方法三、核算GDP的基本方法1、国民经济核算的原则和基本要求平衡原则:强调国民经济运行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平衡关系,意味着同一国民经济整体在从不同环节计算国民经济活动时,其宏观总量应该相等,即保持平衡的原则。- 生产总量=分配总量=使用总量(三方等价的原则)- 国民生产=国民收入=国民支出- 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生产性;社会性2、核算原则- 国土原则:以本国领土
10、作为其计算范围,以此计算的总产值一般称为国内总产值。(GDP)- 国民原则:以国民为主体计算产值,以此计算的总产值一般称为国民总产值。(GNP)我国目前普遍采用按国土原则计算产值。3、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国内生产总值(GDP)(1)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和提供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DP仅计算新的国内产品-GDP仅计算最终产品(2)计算方法A、支出法:就是通过对一定时期内全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售价)的核算,来得到相应的GDP。该方法从产品形态考察不同需求部门对GDP的贡献。公式:GDP=C+I+G+(X-M) 消费(
11、C):是家庭户的支出.A.耐用消费品;B.非耐用消费品;C.服务三部分. 投资(I):A.固定投资支出-指用于购买新生产的资本品的支出,如商业或者居住住宅;B.商品存货的变化-一指用于尚未留出的最终产品和原材料的支出变化。 政府支出(G):包括政府消费支出和总投资,不包括转移支付. 净出口(X-M):是外国人的净支出。GDP与DNP的关系式: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外国来自本国的要素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B、收入法: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取得的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由于所有企业的增加值总和等于国内生产总值,所有企业的要素收入
12、总和也就应该等于国内生产总值。该方法从收入形态考察不同生产要素对GDP的贡献。公式:GDP=工资+利息+租金+间接税+资本折旧+独资者收入和公司利润+净国外要素收入C、增值法(生产法):从最终产品的价值形成角度,根据产品生产过程各个阶段上产品和服务的增值计算GDPo该方法从价值形态衡量不同行业对GDP的贡献。四、GDP与经济福利1、GDP的缺陷与绿色GDP的核算(I)GDP的缺陷 无法反映社会福利和闲暇 无法反映地下经济活动 遗漏非市场活动 无法体现环境质量的变化 无法体现产品和劳务的质量改进(2)绿色GDP指在名义GDP中扣除了各种自然资本消耗之后,经过环境和资源损耗调整的国内生产净值,也称
13、绿色国内生产净值(EDP)02、国民收入中的恒等式:投资=储蓄两部门的国民收入核算:I=S三部门国民收入核算:I=S+(T-G)四部门国民收入核算:I+NX=S+(T-G)第三章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模型一、总需求及其与国民收入的决定1、总需求的构成总,需求表示在一定收入水平、价格水平等条件下,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外想要购买的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消费是指家庭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或支出。- 投资是指指厂商对投资品的需求或支出。- 政府支出是指各级政府对各种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或者说是政府购买产品和劳务的支出。- 净出口在指出口减进口。2、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1)消费函数 消
14、费函数:研究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收入的变化而同方向变动.函数式:c=c(y)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公式:MPC=cyb=cy大于零而小于1. 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的比率。公式:APC=C/y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因为消费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收入。 线性消费函数: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时消费函数可用下列方程表示:公式:c=a+by消费等于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APOMPC,随着收入增加,a/y之值越来越小,说明APC逐渐趋近于M
15、PC。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支出总量虽然也在增加,但消费增量占收入增量的比重却是越来越小,而储蓄占收入中的比重却在上升.(2)储蓄函数 含义: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这一比例随收入增加而递增。公式:s=s(y) 边际储蓄倾向: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公式:MPS=sy 平均储蓄倾向(APS):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公式:APS=s/y 线性储蓄函数:公式:s=y-c=y-(a+by)=-a+(1-b)y(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A点左方,消费大于收入,储蓄为负,储蓄曲线在横轴下方;A点右方,消费小于收入,消费曲线在45度线下方,储蓄曲线在横轴上方. 如果APC和MPC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大于MPC,则APS和MPS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APS小于MPS. APC和APS,MPC和MPS恒等于1,即:APC+APS=1;MPC+MPS=1 则:1-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