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研学心得之用真题复习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教师研学心得之用真题复习考点.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教师研学心得之用真题复习考点最后复习阶段,我们回归中考真题,做了三篇议论文阅读理解:2012年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2014年学者的态度和精神、2016年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看看对于今年的备考有什么帮助。虽然近些年都是“非连”的天下,但依然会涉及到文体知识点的考点,复习还是必须的。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必考的。对文章论点的考查是属于“整体把握文章大意,从中获取重要信息”,2012、2014年在题目表述中都有“概括”这个重要的提示,说明观点不是文章的标题,也不是一般议论文出现在文章第一段一句明显表达观点的句子,是需要我们从文章中针对论题进行概括的。2012年是根据三个分论点整合概括的,2014年
2、是结合题目和最后一段进行的概括。2016年的中心论点不是单独考查,是以填空题的形式,与事例的概括放在一起,“发现观点与材料的联系”。可见,对于议论文观点的考查是必考的,但并不是直接的一个句子放在那里,直接摘抄,往往会增加一些难度,需要我们进行判断和概括。2、论据、论证方法的考查并不典型。对于这两个议论文知识点的考查,我们更熟悉的是题目是“某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但是安徽省的考查并不具有这样的典型性,从题目的表述看,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困惑,觉得不像是议论文,反而类似于记叙文的考查。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审题,知道出题者的用意,知道这道题目背后考查的是什么知识点。在考查“区分简单议论文
3、中的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的联系并作出判断”时,2012年的第6题”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说和许多人一样”?文章开头例举了许多人对于成长错误认识的事例,那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议论文中的各种论证方法的使用都是为了观点服务的,那这个错误认识的事例与观点之间的作用就是我们需要思考并阐述的,它是含蓄的表明了讨论“成长”这个问题的意义。第8题,第四段中“蹲苗”的比喻是为了阐释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道题是以重点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考查,来“曲线”考查比喻论证的作用。2014年的第12题,第五段谈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时,提到“中国学者”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看了文段就知道,这是考查对比论
4、证的作用,欧洲学者为了真理牺牲生命在中国学者看来是很不值得的,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学者精神,并为文末中心论点的提出提供了论据。在这题中,论证方法只是其中的一个得分点,我们更需要结合上下文,多角度综合考虑。2016年第11题,对于论据的考查,直接就是概括事例,这与2010年科学不怕挑战的第2题非常相似,第3、4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接下来,对于论据、论证方法的考查很有可能不会是直接的提问方式,以问句子、词语在语境中含义、作用的方式考查;给定某则材料,分析可以放在文中哪个段落;或者在某段开头或者结尾的位置,写一句话阐明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3、把握文章大意,概括重要信息是必
5、考的。这个考点往往针对某段或者全文的内容,概括重要的信息。2012年第9题,联系第五段的内容看,划线句中“额外奖赏”指什么?从给定的答案看,文中并没有完整的句子,需要我们根据第五段的内容提炼出“成长”“年轻的心态“两个关键词,才能扣住得分点。2014年第11题,从划线句子看,如果辩论失败,中国学者会有哪些“常态”?这是针对划线句子的信息概括,需要我们对句子从反面进行理解。2016年第13题,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这是在阅读全文后,概括出作者提出的几种“有重量”的阅读的方法。三种方法分别在开头、中间、结尾,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扣住“有重量”这个关键词,进行提炼并概括。以关键词、关键句提纲挈领,帮助我们理解相应段落的内容,并针对性的进行概括,这是议论文中必考的考点。针对以上必考的考点,我们在备考时多找例题,进行典型性例题的精确分析,并能进行一些变式的训练。虽然出题角度、考察形式的变化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在练习中提升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